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纲领的形成——“大民族主义”之文化革命纲领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马关条约》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提出了“大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纲领,它已经包含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近代民族主义恩想、民权学说和科学救亡思想,表明旧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已经形成。
其他文献
执政理论不仅是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其水平也达到了古希腊思想家对执政问题认识的高峰。如何治乱的理论是其执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归纳为城
政治文明的崛起和居委会的觉醒使政府不得不把居委会从政府行政体系中卸载下来,而居委会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政府的现实困境以及社区自理能力的不足又使政府难以割舍居委会。
[关键词] 诗史;社会主题;忠义  [摘 要] 蒋琦龄是清咸同年间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心态,较好地贯彻了杜甫以来的诗史精神。其诗歌在当时被视为“诗史”。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6)01—0083—04
[关键词] 刘宋朝;遣使救灾;救灾使臣  [摘 要] 频发的自然灾害促成了刘宋遣使救灾措施的不断实施。救灾使臣在参与地方灾害的救助过程中,将朝廷的安抚、赈恤与监察等几个环节连接起来,成为在灾害情况下联系国家和地方的纽带,体现了封建国家在救灾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遣使救灾作为刘宋一种积极有效的救灾机制,对刘宋灾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 K239.11  [文献标
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研究,学者大多是以企业或公共部门作为研究对象,而鲜有对高校组织的研究。为了对高校行政人员进行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先后对7所高校的550名行政人员进行组
[关键词] 高校济困助学;困境;政策思考  [摘 要] 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已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目前高校贫困生工作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体系不协调、结构要素不合理和贫困生认定难等问题,济围助学工作陷入困境中。因此,应不断发掘政府、社会和高校济困助学潜力,建立多渠道的社会资助网络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资助政策,努力构建一个整合有力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
[关键词] 以人为本;合理限度;教育补救  [摘 要]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会出现偏差、走样,导致教育失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应该获得普遍的人性观认同,需要防范、弱化其中消极的一面,不应该任意张扬人的生物性、非理性、无德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同样需要勤奋吃苦、挫折困难、批评惩罚、纪律法制等传统教育的必要辅助。  [中图分类号] K8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关键词:清末法学教育;传统法律观念;西方法律观念  摘要: 尊卑有序、贵贱不等和皇权至上是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精要,并且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转变传统法律观念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在清末变革的背景下,清政府通过法政学堂和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式法学教育以及海外留学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西方的法律观念为指导,按照现代法律部门的分类进行课程设置,教材多使用西文,教师也多为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