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普遍有一个共识——这些年,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凡的时代,但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日新月异,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商务、博客、RSS、即时通信、微博、Facebook、云计算、大数据、团购、微信、APP,等等,新产品和服务让人们应接不暇,人们为这些变化欢欣鼓舞。但是也带来了无数的混乱。这些混乱都归因于这个时代铺天盖地的大众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每天足不出户,打开电脑和手机,我们就能了解到政治的不确定性、经济的困难和令人烦扰的社会问题,每个家庭不仅能收看电视,而且还能从广播、报纸、杂志以及网络获取资讯。
毋庸惊讶,人人皆知现实的瞬息万变——巨变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和科技,科技操纵着这些变化,先是计算机、互联网,而后是手机,再之后是移动互联网,无线通讯在全球的衍生,不仅意味着人们足不出户,坐在电话、电脑和手机前,要联系朋友和世界各地的关系真是易如反掌,时空恍惚,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让我们变身主宰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回到现实中,尤其是步入2014年以来,企业、组织和个人的混乱、恐惧和困惑的情感却与日俱增:一个“新”概念——互联网思维搅得大家心神不宁,想拥抱它,无从下手;不拥抱它,又怕被历史潮流所抛弃。
如果把时间的轴线拉得长一些,我们会发现我们或许正处在两个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交替的过程当中,两个文明的冲突带给我们情感混乱。
工业文明的危机
在整个历史上,文明在信仰层次上给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对自我身份的重视和认同。本文所提及的文明,不是亨廷顿笔下的关乎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宏大叙事,去描述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冲突和发展。抛开宗教、政治等因素,我想要讨论的是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引起的人们各种反应,包括新奇、义愤、恐惧和困惑等。
还是从一个案例说起。2013年9月,微软公司收购诺基亚,价格惊人的低廉——72亿美元,要知道1999年,诺基亚公司的市值就达2700亿美元。无数人无法理解,这家10多年前就最具创新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又处在一个生机勃勃的行业,怎么说倒就倒下去了呢?
其实诺基亚公司就是跌落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裂缝中。先回看诺基亚的成功。当年诺基亚是靠远胜于对手的产品质量及模块化设计而获得成功的,诺基亚公司把手机的相关软硬件作了模块划分,由相应的平台小组负责,并提供数个不同的成熟方案。由于软件高度模块化,集成速度又快,并且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在诺基亚的巅峰时期,诺基亚可以在6个月内完成一款新手机的研发并上市。模块化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所用到元器件高度标准化、成本低、稳定性也好。以这样方式开发出来的产品又快、又好、又便宜,就这样——一个“完美”的工业文明思维,诺基亚公司在电信领域做了10年的霸主。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全球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迈进的过程当中,手机领域涌现出智能手机的时候,手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已经不按照原来的套路出牌,诺基亚传统的技术架构已经失效,大公司的拖拉病又日益严重,昔日的巨人——诺基亚公司终于病入膏肓,落得个被收购的下场。
工业文明从过去到今天,从18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起计,虽然只有短短的200多年,却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工业文明奇迹般地改变了世界。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成果。这种改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几百万年所创造的文明总和都不能相比的。
但是工业文明的最大危机就是价值观的危机。它只关心如何发展,而对于为了什么发展这一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它所追求的是对自然界的无限度地掠夺和挥霍,在生活方式上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其后果不仅会加剧人同外部自然的冲突,而且也会造成和加剧人同自身的自然的冲突,使人类在地球上无法持续地生存下去。
最初,我们想要的只是信息,比如关于生活服务资讯、国内外市场商机、娱乐八卦新闻、闲暇时光消遣,等等,可是我们捧回了一台台电脑,后来是一部部手机,又加上了一堆平板,结果信息变成了那些硬件的附着物,我们自身变成了那些终端的奴隶。我们得到的除了一些“不明觉厉”的概念,思想界仍然没有超出2000年前的那些先哲,文学上也没有更涌现出更多的大家,最接近上帝的艺术——音乐并没有产生更经典的作品。也许,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我们把产业的顺序本末倒置了。
说到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能让人记住的不是马克斯﹒韦伯一类的哲学家,而是如劳伦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写过《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作品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而是把批判内容建立在对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分析智商,是批判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并上升到宗教高度。他首先予以批判的是扼杀人的自由的科技理性。陀氏认为,人毕竟是人,而不是钢琴键盘,自由、个性比物质上的富余更重要。陀氏反对的不是哪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而是打着人的幸福的旗号从外部把一种秩序、制度强加在人的头上从而扼杀人的自由的做法,他指的是整个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普遍特点是一切发展都要服从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包括不惜使人沦为工具,这就是工业文明的恶的一面。那些流水线上面目呆滞的工人、那些大企业中如出一辙的接待用语和僵硬教条的科层等级让人打心眼里憎恨。随着工业文明的日益发展,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日益严重,人的灵魂深处亦掀起波澜。
文明的冲突
当一个文明不再能够捍卫自己,或者它不再愿意捍卫自己之时,它便向野蛮的入侵者敞开了大门,而入侵者常常来自另一个年轻的更强有力的文明。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指出,世界已经完全被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所塑造,这三次浪潮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汐,后浪推前浪,并将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第三次就是信息革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到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经济学产生的影响:它改变了当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了以往经济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改变了我们对经济运行的看法,它让我们重新考虑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
毋庸惊讶,人人皆知现实的瞬息万变——巨变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和科技,科技操纵着这些变化,先是计算机、互联网,而后是手机,再之后是移动互联网,无线通讯在全球的衍生,不仅意味着人们足不出户,坐在电话、电脑和手机前,要联系朋友和世界各地的关系真是易如反掌,时空恍惚,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让我们变身主宰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回到现实中,尤其是步入2014年以来,企业、组织和个人的混乱、恐惧和困惑的情感却与日俱增:一个“新”概念——互联网思维搅得大家心神不宁,想拥抱它,无从下手;不拥抱它,又怕被历史潮流所抛弃。
如果把时间的轴线拉得长一些,我们会发现我们或许正处在两个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交替的过程当中,两个文明的冲突带给我们情感混乱。
工业文明的危机
在整个历史上,文明在信仰层次上给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对自我身份的重视和认同。本文所提及的文明,不是亨廷顿笔下的关乎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宏大叙事,去描述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冲突和发展。抛开宗教、政治等因素,我想要讨论的是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引起的人们各种反应,包括新奇、义愤、恐惧和困惑等。
还是从一个案例说起。2013年9月,微软公司收购诺基亚,价格惊人的低廉——72亿美元,要知道1999年,诺基亚公司的市值就达2700亿美元。无数人无法理解,这家10多年前就最具创新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又处在一个生机勃勃的行业,怎么说倒就倒下去了呢?
其实诺基亚公司就是跌落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裂缝中。先回看诺基亚的成功。当年诺基亚是靠远胜于对手的产品质量及模块化设计而获得成功的,诺基亚公司把手机的相关软硬件作了模块划分,由相应的平台小组负责,并提供数个不同的成熟方案。由于软件高度模块化,集成速度又快,并且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在诺基亚的巅峰时期,诺基亚可以在6个月内完成一款新手机的研发并上市。模块化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所用到元器件高度标准化、成本低、稳定性也好。以这样方式开发出来的产品又快、又好、又便宜,就这样——一个“完美”的工业文明思维,诺基亚公司在电信领域做了10年的霸主。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全球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迈进的过程当中,手机领域涌现出智能手机的时候,手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已经不按照原来的套路出牌,诺基亚传统的技术架构已经失效,大公司的拖拉病又日益严重,昔日的巨人——诺基亚公司终于病入膏肓,落得个被收购的下场。
工业文明从过去到今天,从18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起计,虽然只有短短的200多年,却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工业文明奇迹般地改变了世界。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成果。这种改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几百万年所创造的文明总和都不能相比的。
但是工业文明的最大危机就是价值观的危机。它只关心如何发展,而对于为了什么发展这一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它所追求的是对自然界的无限度地掠夺和挥霍,在生活方式上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其后果不仅会加剧人同外部自然的冲突,而且也会造成和加剧人同自身的自然的冲突,使人类在地球上无法持续地生存下去。
最初,我们想要的只是信息,比如关于生活服务资讯、国内外市场商机、娱乐八卦新闻、闲暇时光消遣,等等,可是我们捧回了一台台电脑,后来是一部部手机,又加上了一堆平板,结果信息变成了那些硬件的附着物,我们自身变成了那些终端的奴隶。我们得到的除了一些“不明觉厉”的概念,思想界仍然没有超出2000年前的那些先哲,文学上也没有更涌现出更多的大家,最接近上帝的艺术——音乐并没有产生更经典的作品。也许,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我们把产业的顺序本末倒置了。
说到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能让人记住的不是马克斯﹒韦伯一类的哲学家,而是如劳伦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写过《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作品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而是把批判内容建立在对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分析智商,是批判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并上升到宗教高度。他首先予以批判的是扼杀人的自由的科技理性。陀氏认为,人毕竟是人,而不是钢琴键盘,自由、个性比物质上的富余更重要。陀氏反对的不是哪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而是打着人的幸福的旗号从外部把一种秩序、制度强加在人的头上从而扼杀人的自由的做法,他指的是整个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普遍特点是一切发展都要服从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包括不惜使人沦为工具,这就是工业文明的恶的一面。那些流水线上面目呆滞的工人、那些大企业中如出一辙的接待用语和僵硬教条的科层等级让人打心眼里憎恨。随着工业文明的日益发展,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日益严重,人的灵魂深处亦掀起波澜。
文明的冲突
当一个文明不再能够捍卫自己,或者它不再愿意捍卫自己之时,它便向野蛮的入侵者敞开了大门,而入侵者常常来自另一个年轻的更强有力的文明。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指出,世界已经完全被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所塑造,这三次浪潮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汐,后浪推前浪,并将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第三次就是信息革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到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经济学产生的影响:它改变了当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了以往经济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改变了我们对经济运行的看法,它让我们重新考虑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