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18日,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美丽的奥林匹克》上篇中,三千孔门弟子褒襟广袖,峨冠博带,手持竹简,神采飞扬地诵读《论语》,经典名句响彻全场,最后方块字变成了“和”字,向世界传达了“和为贵”这一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
此时此刻,在电视机旁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我禁不住想起已故的孔令朋先生17年前的一句话:“看来,为孔子彻底平反,要等到21世纪了!”
1991年3月22日,我有幸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经济学家寿进文先生的随员,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入住21世纪饭店1508室。1506室是我们的“邻居”、民盟中央副主席、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孔令仁女士,其兄孔令朋先生住在1918室,兄妹俩都是全国政协委员。25日晚上,我拜访了孔令朋先生。他1919年7月生,系孔子第76代嫡系近8府长孙,时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外贸学院教授。先生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与我聊了半个多小时。
孔令朋先生说,他198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是托庇祖荫,直至1989年初胡耀邦逝世后才从一篇报道中得知此事是在胡耀邦亲自主持下得以实现的。这篇报道说,“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全盘否定孔子。胡耀邦认为这是不得人心的。孔子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有些封建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而且孔子思想的影响是超国界的。1949年,国民党败退时把孔子的77代孙孔德成挟持去台湾,就是要抓这面旗子。我们也不能丢掉这面旗子。孔令朋先生说,这就是他当全国政协委员的由来,当时他成了举国瞩目的新闻人物,此事意味着给孔子恢复了名誉,平了反,把拨乱反正的政策落实到了2500年以前。
谈到目前国内的孔学研究, 孔令朋先生说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跳出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框框,现在还不能对历史上的孔子作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从而予以彻底平反。如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中庸是不偏不倚地掌握事物运动的准则,是难以达到的尽善尽美的至德,他的许多话都体现了中庸的含义,如他主张“和而不同”、“和为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均是。毛泽东说过: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这是对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公允的评价。可是多年以来,论中庸者往往不加深究或单凭字义,就武断地把中庸之道解释为庸俗的折衷主义,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不讲原则,只讲调和,是“和稀泥”,有人把吃了三十多年的“大锅饭”也说成是中庸之道。实际上,孔子是鄙视那种说话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乡之中貌似忠厚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1984年, 孔令朋先生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后,毕其余力,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工作,先后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与世界各地孔子后裔、研究孔学的专家学者有广泛的接触。他说,在海外,人们对孔子都很尊敬,有人说,诞生孔子的国家,是了不起的。不少海外同胞说,大陆倘若对孔子学说不能容纳,祖国统一又从何谈起呢?孔令朋先生说,这话讲得很有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交谈结束时,应我请求,孔令朋先生在我的一本名人题辞集上写了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两见于《论语》,一是言仁,一是言恕,后者的原句是当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令朋先生将这句名言赠我,是有深意的,这正如他后来在那本向21世纪献礼的《论语精句今用新解》一书中所言:“如果人人都能本着互敬、互谅、互信、互让的精神,从自己做起,社会上自然消除众多的矛盾,创造祥和的气氛,提高公众素质。”
(作者为上海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此时此刻,在电视机旁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我禁不住想起已故的孔令朋先生17年前的一句话:“看来,为孔子彻底平反,要等到21世纪了!”
1991年3月22日,我有幸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经济学家寿进文先生的随员,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入住21世纪饭店1508室。1506室是我们的“邻居”、民盟中央副主席、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孔令仁女士,其兄孔令朋先生住在1918室,兄妹俩都是全国政协委员。25日晚上,我拜访了孔令朋先生。他1919年7月生,系孔子第76代嫡系近8府长孙,时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外贸学院教授。先生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与我聊了半个多小时。
孔令朋先生说,他198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是托庇祖荫,直至1989年初胡耀邦逝世后才从一篇报道中得知此事是在胡耀邦亲自主持下得以实现的。这篇报道说,“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全盘否定孔子。胡耀邦认为这是不得人心的。孔子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有些封建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而且孔子思想的影响是超国界的。1949年,国民党败退时把孔子的77代孙孔德成挟持去台湾,就是要抓这面旗子。我们也不能丢掉这面旗子。孔令朋先生说,这就是他当全国政协委员的由来,当时他成了举国瞩目的新闻人物,此事意味着给孔子恢复了名誉,平了反,把拨乱反正的政策落实到了2500年以前。
谈到目前国内的孔学研究, 孔令朋先生说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跳出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框框,现在还不能对历史上的孔子作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从而予以彻底平反。如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中庸是不偏不倚地掌握事物运动的准则,是难以达到的尽善尽美的至德,他的许多话都体现了中庸的含义,如他主张“和而不同”、“和为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均是。毛泽东说过: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这是对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公允的评价。可是多年以来,论中庸者往往不加深究或单凭字义,就武断地把中庸之道解释为庸俗的折衷主义,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不讲原则,只讲调和,是“和稀泥”,有人把吃了三十多年的“大锅饭”也说成是中庸之道。实际上,孔子是鄙视那种说话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乡之中貌似忠厚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1984年, 孔令朋先生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后,毕其余力,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工作,先后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与世界各地孔子后裔、研究孔学的专家学者有广泛的接触。他说,在海外,人们对孔子都很尊敬,有人说,诞生孔子的国家,是了不起的。不少海外同胞说,大陆倘若对孔子学说不能容纳,祖国统一又从何谈起呢?孔令朋先生说,这话讲得很有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交谈结束时,应我请求,孔令朋先生在我的一本名人题辞集上写了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两见于《论语》,一是言仁,一是言恕,后者的原句是当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令朋先生将这句名言赠我,是有深意的,这正如他后来在那本向21世纪献礼的《论语精句今用新解》一书中所言:“如果人人都能本着互敬、互谅、互信、互让的精神,从自己做起,社会上自然消除众多的矛盾,创造祥和的气氛,提高公众素质。”
(作者为上海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