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清代;涿州行宫;假山;结构特点
【摘要】清代涿州行宫位于涿州南关药王庙东侧,其院内的假山既作庭院点缀,又具影壁的实用价值,在北方园林界享有盛名,本文介绍了其结构和艺术特点。
涿州南关药王庙东侧旧有佛教建筑一处,名曰保庆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高宗乾隆南巡时,改建为涿州行宫。乾隆南巡共六次,第一次时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京城每30公里设一行宫,涿州行宫是第二个。当时的改建工程浩大,保庆寺佛殿改为正殿,辟东院为皇后宫,后殿为太后宫,再建观风楼,其后为土山。同时于正殿前掇石叠山,欲进正殿朝觐,必穿假山而过,蜿蜒萦迂,可谓曲径通幽。
假山迎行宫大门而立。一进大门,但见奇峰异石遮挡了视线,却不见大殿在哪里。走近假山,便出现了左右两条幽静蜿蜒的小径穿山而入,上有古藤盘山环树,绿意葱茏之中,层层叠叠的云片石斑驳交错,山中有峰,峰上有云,山下有洞,左看是峰云连贯的仙境,右看则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真有身入蓬莱之仙境、步踏云梯升紫微的感觉。
穿过假山,视线豁然开朗,一座大殿和东西配殿矗立在眼前。站在正殿门前回望假山,一片片青石纹理自然,叠置有序,有山、有路、有洞、有壑,更觉置身于灵山之上,朝拜于雷音之下。
据考,中国的园林在商周时期已成规模,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造园叠山之风大盛,其中以宋徽宗所造艮岳为最。到明清之际,园林建设高潮迭起,尤以江南私家园林著名,一些文人墨客、名士骚人寓诗意于园林,寄文墨于假山,凿池堆山,莳花育木,因地随形,匠心独具,创造了一批贵含蓄、重神韵的咫尺山林。涿州行宫的假山就是在这一社会潮流中兴建起来的。
按中国著名的园林技术典籍、明代计成的《园冶》所列,造山有以下诸类: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等,每类叠山都有自己的特点;按建造技术类别则有点石成景、独石构峰、旱地叠山、四季叠山、依水叠山等多种方法[1]。涿州行宫里的假山当为“园山”、“厅山”,修建方法是“旱地叠山”。
正所谓“无园不石”,造园必有山,没有真山,就要人工叠石成山。涿州地处北方,水源乏匮,因此只能按掇石叠山的法则来旱地造山。所谓“园山”,指这里的假山在整个行宫园林中的位置很重要;所谓“厅山”,是指它在大殿之前,既渲染了佛家意境,又起到了屏风的作用。
古人论山之“三远”:自山下仰视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2]。而假山乃人工掇叠而成,要力求自然,仿天成,夺天工,“三远”之说应另有说法:前低后高为高远;两山并峙,犬牙交错,谓之深远;平岗小阜,错落蜿蜒,谓之平远。观涿州行宫内的假山,山石主要取自京西房山,属青灰色细砂质水成岩,为片岩石,这种山石不像太湖石那样具有窝、环、沟、洞等奇丽形态,其石体略扁,层层叠叠,所以叠石时采用“连”、“接”、“斗”、“挎”、“卡”、“垂”、“挑”、“托”等技术,形状宛若飘浮于空中的徐徐云朵。两条环抱的小路将假山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打破常规,略显低平,两边稍高,但主体正、背面各有一似天然形成的窝洞,宛如释氏子弟修身之“方丈”,可谓既有高远之险峻飘逸,又有深远之深邃。而西边的部分与中部看上去似乎雷同,但细看却不然,或高峰,或平顶,错落有致。东边的部分则杂以近似湖石的灰岩,形成婀娜多姿的秀丽峰峦。山石之上夹植树木,一为椿科植物,阔叶无华,其叶蓁蓁;另一种则是栾树,春时生叶,夏时生出类似倒挂金钟的碧绿兜囊,垂于绿叶之下,秋时囊内生长粒粒圆珠,晶莹可爱。另外,几株古藤或盘山而长,或绕树而生,更显无限古拙、幽雅,增添了几分仙家之气。
厅堂前后叠筑假山,旨在点缀,贵在玲珑生趣,古人有曰:“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3]仔细分析行宫内假山的结体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体突出,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一座假山的掇叠要有主有宾,但绝不能对称。此山的主体当是中间部分,虽不高出诸峰,但结构严谨,单是这一部分就可独(下转63页)(上接56页)立成章。其余两部分作为陪衬之笔,云少补云,峰小补峰,加强了高峰的气势,有连绵不断之意韵。这三部分有高有低,高则飘渺、灵虚,直接云汉,低则出出进进,错而不乱,更增加了山体的起伏感。
2、曲折蜿蜒,凹凸有致,顾盼有序。山体本身占地面积不大,但呈不规则状,回环曲折。山石形状则凹凸分明,长短不一,或错落排班,或悬空凌下。石之节理、色泽,无不浑然天成,大小姿态各异,彼此顾盼,连成一体。
3、疏密其间,累重相宜,虚实兼备。从整体上看,叠山时注意了石块的集中与分散,三部分为三个大集结,每部分均由多个小品簇集而成。整个山体以中间一组的两个山洞为核心,重点放在中间,而旁边两组作用则不同。西边一组起绵连山势、云势的作用,而东边一组则又在虚无飘渺的仙山之侧增添了近似湖石“瘦、皱、透、露”的奇峰怪石气韵。至于虚实之分,古时掇石理论上有“四面环山有余地”之说,此山中间设两条通道,逶迤而入,环抱主体,这就增加了整个假山的层次感和距离感。而山体有两洞相配,可谓虚实相间了。
4、整体选型朴实无华,无矫揉造作之嫌。其造山手法简洁明了,粗看嶙峋怪异,但不繁琐,不拖泥带水,有章有序。
涿州清行宫假山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结体技术上均独具特色,可称得上是“一枝独秀”,实乃华北地区不可多得之珍品。
————————
[1][3]明·计成:《园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2]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责任编辑:成彩虹〕
【摘要】清代涿州行宫位于涿州南关药王庙东侧,其院内的假山既作庭院点缀,又具影壁的实用价值,在北方园林界享有盛名,本文介绍了其结构和艺术特点。
涿州南关药王庙东侧旧有佛教建筑一处,名曰保庆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高宗乾隆南巡时,改建为涿州行宫。乾隆南巡共六次,第一次时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京城每30公里设一行宫,涿州行宫是第二个。当时的改建工程浩大,保庆寺佛殿改为正殿,辟东院为皇后宫,后殿为太后宫,再建观风楼,其后为土山。同时于正殿前掇石叠山,欲进正殿朝觐,必穿假山而过,蜿蜒萦迂,可谓曲径通幽。
假山迎行宫大门而立。一进大门,但见奇峰异石遮挡了视线,却不见大殿在哪里。走近假山,便出现了左右两条幽静蜿蜒的小径穿山而入,上有古藤盘山环树,绿意葱茏之中,层层叠叠的云片石斑驳交错,山中有峰,峰上有云,山下有洞,左看是峰云连贯的仙境,右看则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真有身入蓬莱之仙境、步踏云梯升紫微的感觉。
穿过假山,视线豁然开朗,一座大殿和东西配殿矗立在眼前。站在正殿门前回望假山,一片片青石纹理自然,叠置有序,有山、有路、有洞、有壑,更觉置身于灵山之上,朝拜于雷音之下。
据考,中国的园林在商周时期已成规模,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造园叠山之风大盛,其中以宋徽宗所造艮岳为最。到明清之际,园林建设高潮迭起,尤以江南私家园林著名,一些文人墨客、名士骚人寓诗意于园林,寄文墨于假山,凿池堆山,莳花育木,因地随形,匠心独具,创造了一批贵含蓄、重神韵的咫尺山林。涿州行宫的假山就是在这一社会潮流中兴建起来的。
按中国著名的园林技术典籍、明代计成的《园冶》所列,造山有以下诸类: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等,每类叠山都有自己的特点;按建造技术类别则有点石成景、独石构峰、旱地叠山、四季叠山、依水叠山等多种方法[1]。涿州行宫里的假山当为“园山”、“厅山”,修建方法是“旱地叠山”。
正所谓“无园不石”,造园必有山,没有真山,就要人工叠石成山。涿州地处北方,水源乏匮,因此只能按掇石叠山的法则来旱地造山。所谓“园山”,指这里的假山在整个行宫园林中的位置很重要;所谓“厅山”,是指它在大殿之前,既渲染了佛家意境,又起到了屏风的作用。
古人论山之“三远”:自山下仰视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2]。而假山乃人工掇叠而成,要力求自然,仿天成,夺天工,“三远”之说应另有说法:前低后高为高远;两山并峙,犬牙交错,谓之深远;平岗小阜,错落蜿蜒,谓之平远。观涿州行宫内的假山,山石主要取自京西房山,属青灰色细砂质水成岩,为片岩石,这种山石不像太湖石那样具有窝、环、沟、洞等奇丽形态,其石体略扁,层层叠叠,所以叠石时采用“连”、“接”、“斗”、“挎”、“卡”、“垂”、“挑”、“托”等技术,形状宛若飘浮于空中的徐徐云朵。两条环抱的小路将假山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打破常规,略显低平,两边稍高,但主体正、背面各有一似天然形成的窝洞,宛如释氏子弟修身之“方丈”,可谓既有高远之险峻飘逸,又有深远之深邃。而西边的部分与中部看上去似乎雷同,但细看却不然,或高峰,或平顶,错落有致。东边的部分则杂以近似湖石的灰岩,形成婀娜多姿的秀丽峰峦。山石之上夹植树木,一为椿科植物,阔叶无华,其叶蓁蓁;另一种则是栾树,春时生叶,夏时生出类似倒挂金钟的碧绿兜囊,垂于绿叶之下,秋时囊内生长粒粒圆珠,晶莹可爱。另外,几株古藤或盘山而长,或绕树而生,更显无限古拙、幽雅,增添了几分仙家之气。
厅堂前后叠筑假山,旨在点缀,贵在玲珑生趣,古人有曰:“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3]仔细分析行宫内假山的结体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体突出,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一座假山的掇叠要有主有宾,但绝不能对称。此山的主体当是中间部分,虽不高出诸峰,但结构严谨,单是这一部分就可独(下转63页)(上接56页)立成章。其余两部分作为陪衬之笔,云少补云,峰小补峰,加强了高峰的气势,有连绵不断之意韵。这三部分有高有低,高则飘渺、灵虚,直接云汉,低则出出进进,错而不乱,更增加了山体的起伏感。
2、曲折蜿蜒,凹凸有致,顾盼有序。山体本身占地面积不大,但呈不规则状,回环曲折。山石形状则凹凸分明,长短不一,或错落排班,或悬空凌下。石之节理、色泽,无不浑然天成,大小姿态各异,彼此顾盼,连成一体。
3、疏密其间,累重相宜,虚实兼备。从整体上看,叠山时注意了石块的集中与分散,三部分为三个大集结,每部分均由多个小品簇集而成。整个山体以中间一组的两个山洞为核心,重点放在中间,而旁边两组作用则不同。西边一组起绵连山势、云势的作用,而东边一组则又在虚无飘渺的仙山之侧增添了近似湖石“瘦、皱、透、露”的奇峰怪石气韵。至于虚实之分,古时掇石理论上有“四面环山有余地”之说,此山中间设两条通道,逶迤而入,环抱主体,这就增加了整个假山的层次感和距离感。而山体有两洞相配,可谓虚实相间了。
4、整体选型朴实无华,无矫揉造作之嫌。其造山手法简洁明了,粗看嶙峋怪异,但不繁琐,不拖泥带水,有章有序。
涿州清行宫假山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结体技术上均独具特色,可称得上是“一枝独秀”,实乃华北地区不可多得之珍品。
————————
[1][3]明·计成:《园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2]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