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分析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87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现浇梁板模板施工的技术应用。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中,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可以提升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安全性处于稳定状态。企业在采取合理应用技术的时候,不但要针对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还需要针对施工安全防护进行重视,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施工方案,将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浇梁板;模板施工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内对于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作为建筑领域重点施工技术之一,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实际施工中问题不断出现。为了更好的维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果,施工单位需保证现浇梁板模板施工规范性,通过对现浇梁板模板施工的技术分析和应用分析,提升现浇梁板模板施工使用有序性,有效落实相应的控制措施,推动建筑行业持续发展。
  1、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概述
  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现浇梁板模板的使用需要以梁板为主要组成部分,进而促使梁板施工质量得到提升,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做出保证。但是当前一些施工企业没有合理应用现浇梁板模板技术,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较多问题,进而影响到了建筑工程施工效果。施工企业应严格遵循施工要求开展施工,结合房屋建筑需求选择较为适合的模板,假如按照结构进行分类可以将模板施工分为梁模板,墙模板和基础模板等。假如按照施工材料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钢模板,铝合金模板,假如按照施工技术进行分类还可以将施工技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
  2、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标准
  2.1保证模板的施工状态
  施工企业可以借助性能较好的模板材料投入施工,进而保证模板实际平整度符合施工要求。建筑工程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人员需要对模板进行相应的处理,还应该对各个梁板位置进行标注,避免一些安装出错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有序进行[1]。
  2.2进行施工细节处理
  梁板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准备时期,施工人员需要对模板进行润湿,对模板上部存在的灰尘进行清理,同时还应该在模板外部涂抹脱模剂。在拆除模板的时候施工人员应注意模板整体,避免模板与混凝土之间粘连,对混凝土美观性产生影响。针对一些预埋件和预留孔洞需要在模板安装前期将其与设计图纸进行对照,在确定无误后即可准确固定[2]。对于一些小型孔洞,套框可以填充一些质地较软的材料,避免出现漏浆。混凝土在实际浇筑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周围分层均匀浇筑,避免对其出现撞击,导致模板变形和移位。
  2.3规范实施模板拆除
  建筑工程施工中模板安装的时候施工企业应制定较为合理的模板安装方案,并在内部标注相应的安装要求,进而更好的规范施工人员实际操作,为模板安装质量奠定基础,在对模板拆除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施工安装的顺序,先拆除后安装的模板,后拆除最先安装的模板,在模板拆除的时候还可以进行预埋件施工[3]。
  3、现浇梁板模板案例分析
  3.1现浇梁板模板工程概述
  S建筑工程如图1,实际占地面积为1224m2,建筑面积为4224m2,建筑属于框架结构,楼层高为四层。梁最大截面为300*900,实际跨度为13m,柱最大截面为400*400,属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实际厚度为120mm。
  3.2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方案
  针对S工程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其采取复合木模板进行施工,使用30cm厚的木板作为梁底板,采取φ47*3.5的钢管。柱的模板则应该采取复合木模板,使用φ47*3.5钢管作为柱箍,使板材符合计算材料随后组织进入施工场地。该现浇梁板模板施工立柱分为φ47*3.5和φ47*3.0钢管,结合施工场地内使用的材料选择φ47钢管和扣件,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符合当前国家标准及施工质量要求。该工程框架梁最大实际跨度为14m,若超出8m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同条件养护地试块。
  3.3施工工艺
  框架梁现浇模板工程在实际施工中应率先结合支撑体系使其基地稳固,及时处理施工中回填土的部分,保证夯实系数大于0.93。还可以在支撑基地处设置50mm厚的板材,保证板材平均尺寸符合200*200mm2。还应该在一些非土层处进行铺垫,使荷载传递合理,避免在立柱底部使用脆性材质铺垫。当支撑点落在地基上的时候,地基实际承载压力需满足地基承载设计标准。P=N/A<F,其中F属于地基承载设计数值。框架现浇模板立柱底部支撑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荷载承载能力,因为模板立柱承受了较大的施工荷载,这时会导致其实际荷载大于设计荷载。所以这时应该使其保持标准施工方式。按照现有楼面材料计算立柱传递荷载,采取复合木模板作为本次现浇梁板模板施工使用模板。为了更好的保证立柱具有稳定性,施工人员需要在进行立柱安装的过程中对其加设相应的斜向支撑。S工程实际层高为4.3m和3.7m,需要使立柱高度取3.4m,中间还可以进行二道水平支撑,其中第一道水平支撑需保证其高度小于200mm,在遇到轴线连通和其他构件的时候应进行脚手架立柱设置,保证横向水平支撑符合标准,在假设的过程中应保证四周和中间隔四跨,立杆设置一道纵向剪力撑,使浇筑砼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斜,为支撑排架的稳定性做出保证。建筑工程在立柱施工后应进行纵楞的架设,待格栅找平之后就可以设置横楞,保证其间距为600mm,随后在上部进行模板,楼板模板的铺设,施工人员应使两端和接头处紧固,在中间段尽量减少钉进次数,为后续拆模提供便捷。在使用竹夹板作为底模的时候,需要使横楞间距保持在400mm之间,竹夹板之间若存在缝隙可以将其使用胶带粘结。
  在进行现浇梁板模板拆除的时候,应保证在现浇梁板模板设计强度达到拆模要求之后才能拆除,现浇梁板模板应满足立柱传递支撑层数。在开始拆模之前施工人员需在接到技术部门提供的拆模通知单后才能进行拆模,应检查拆模悬空作业平台的稳定性,为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性做出保证。拆模顺序应结合施工方案要求进行,对一些跨度较大的梁支撑柱的拆除,可以先从跨中开始朝两端拆除,需逐块进行。及时收集拆模过程中的钉子,不得留有未拆除干净的悬空模板。模板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应该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在交底中需要将支撑要求及模板立柱,楞木,標高等数据标注清晰。模板工程在安装结束后应由现场质量检测人员对施工立柱之间的间距,横楞,斜向支撑和楞木情况进行验收,结合质量标准对其平整度和垂直度进行测量,针对验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整改,对整改措施和过程进行记录。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单位应始终遵守施工标准和施工原则,对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强化模板施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借助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推动建筑工程领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陆松威.房屋建筑施工中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15):5-6.
  [2]高仲春.房屋建筑施工中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分析[J].地产,2019(21):133-133.
  [3]徐陈乐子.房屋建筑施工中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1):109-110.
其他文献
【摘要】如果城际铁路的明挖隧道与现有高铁施工地点较为接近,那么很有可能会对桥梁结构和运营安全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关技术研究人员应当对隧道下穿高铁工程的施工控制技术以及相应的施工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根据对各项数值的有效监测,来对桥梁变形以及轨道变形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有关交通工具的建设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城际铁路;明挖隧道;既有高铁;施工控制技术;标准  由
会议
会议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先分析了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接着论述了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预应力施工技术,能够很好的控制施工裂缝,提升建筑工程的美观性和施工质量,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孔道铺设;预应力张拉  将预应力施工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中能够有效减少构件截面尺寸,从而降低建构自重,更
会议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现阶段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实际施工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多的技术应用问题,比如给排水管道的渗漏问题、施工设计方案合理性问题等。因此,进一步对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改进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其成果
艺术简介雷金池,男,汉族,1940年11月生于天津市静海县,祖籍河北省徐水县,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原廊坊市美协主席。1962年9月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于孙其峰、刘君礼、张其翼
胡适读书不要命胡适读书有三大爱好:一是好夜读。二是好如厕和车上读。第三大好,就是读书好求连贯,一本书不读完,不贯通,绝不读下一本。很多读书的习惯,胡适知道对身体不好,
27年坚守在水泥生产一线,王军梅用忠诚、责任、进取,树立了全国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作为一名工作在平凡岗位的共产党员,一名热爱事业、敢于担当的技术负责人,一名在水泥行业
【摘要】建筑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的施工流程。而浇筑施工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环节,拥有着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在建筑工程获得健康发展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技术内涵,优化技术应用的手段和方法,进而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和效益。现阶段,我国混凝土浇筑技术已逐渐衍生出多种技术类型,可以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方式和施工流程,进行转化,可以有效地彰显浇筑技术的基础性和必要性,继而对建筑工程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