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淘宝村”:走出乡村城镇化困境的可能性尝试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镇化在既有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某种“路径依赖”,其核心是“职业经理式”的“城市经营”,把城市当作一个被经营、运作的“待增值”主体,而区域内所有的土地、文化、生态都是重要资本,以谋求短期内“资源快速变现”的制度性投机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在城镇化进程中持续缺位,城市化对乡村的资源攫取,导致了城镇对乡村更深层次的“规训”,这种城乡倒挂的“虹吸式”发展路径,使乡村的衰败和城市的繁荣成为一种必然,也必将造成中国城镇化的不可持续。而“淘宝村”的出现,可以视为一种乡村城镇化的新型案例,依托于互联网经济和技术创新,“淘宝村”将现存的传统与现代因素有效融合,充分赋予了农民在现代化中的自主权,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网店业务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淘宝村”也已经从产业经济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走向基层治理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本文中的浙江省青岩刘村即是一个“淘宝村”的典型代表,其所有村民都是淘宝网店或相关产业的从业者,网店数量超过2000家,年交易额逾20亿元,不仅实现了产业现代化,还推动了乡村居民从消费、生产到医疗、社保的现代化转型。“淘宝村”作为一种乡村经济体,有利于重构乡村性,唤醒乡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乡村文化重建的一种可能。乡村传统要素如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生产生活一体化,在“淘宝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被取代,还与网络产业的内在要求相耦合,成为驱动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进而实现地方性与全球化对接,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
其他文献
亨利·基辛格在2014年出版的专著《世界秩序》中提及,目前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新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然而由于各国理念和制度的差异带来了相互的猜疑和对抗,新的世界秩序迟迟未能到来。两年后的今天,世界的前景甚至比之前更具有不确定性。在总统大选前夕,美国的老牌杂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主编与基辛格进行了一次对话,在题为《世界混乱与世界秩序》(World Chaos and Worl
期刊
[文章导读]  当人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伊斯兰文明及穆斯林群体时,很难忽视张承志这样一位独特的写作者、思想者。从致力于新疆地区考古研究的专业学者到以《心灵史》震惊海内外的作家,张承志成为中国文坛另类、多元的标志性人物。无论面对文化边缘地带的伊斯兰教派,还是居主导位置的汉文化体系,张承志都不再扮演纯正的内部角色,他将自身保持在相对的参照系当中,构建出一套“张承志式”的文化位置。“抗战文学”,对西方学术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已经迈入了“城市时代”,半数以上的人口工作生活在城市。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户籍进行划分,我国城镇化率还不足百分之四十。如此大的“剪刀差”再次将户籍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官方、媒体和学界似乎都对户籍改革达成了原则性的共识。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中央层面上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全面铺开,可是地方层面上的执行力度却大打折扣
期刊
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重返世界大国、重构东亚乃至国际秩序提供了某种契机。问题在于,虽然“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的相关论述层出不穷,但在实际影响上却不尽如人意。两位台湾学者近期刊发《中国发展模式是否成为亚洲国家的学习对象?》一文,他们基于一项东亚13国民众的调查,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13 国家与地区19
期刊
亚洲,作为欧洲的衍生物,有其名,但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地理实体;它被分割成几个板块:内亚、中亚、东亚、东北亚、南亚、东南亚,等等;事实上,许多人连中东是否算作亚洲的一部分也不清楚,谁又知道这些板块中哪个是亚洲的本土或中心呢?这些板块间好像并无联系,每个都是独立的文化和政治地理区域,与欧洲形成迥然不同的情景。然而有意思的是,将亚洲整合为共同体的努力和实践却早于欧洲;十九世纪末日本知识界开始倡导“亚细
期刊
何谓“济度宗教”  从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影响深远的新兴宗教思潮,如“儒学宗教化运动”、“人间佛教运动”、“民间教派运动”。民间教派或教派宗教运动(教门、道门)在中国基层社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社会中影响最大,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构建发生了相当多的冲突。解放以来,理教、同善社、道德学社、悟善社(救世新教)、万国道德会、道院、一贯道、真空教、德教等教派,被人民政府视为“反动会道门”、“反
期刊
[文章导读]“古今中西之争”,不仅是三十年以来中国知识界未竟的思想课题,也浓缩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人关于中国文化价值、中国未来道路的争辩与纠葛。当今天重新回顾80年代“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所作出的思考与努力,其根本宗旨和核心关切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文化要实现现代化,要在重新认识西方、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古典和现代的基础上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主性。而正如作者所说,过去数十载中国学人的困惑与挣扎使我们
期刊
西安(长安)与咸阳,在中国区域文化中,几乎从未彻底地割裂,早在西汉,贾谊在其著名政论《过秦论》中即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形容此地之利。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筑“咸阳”,取其渭水之北、山水俱阳之意;西汉政府以秦在渭南的离宫基础上,兴建了长安城,司马迁直言:“长安,故咸阳也。”自此,各自分布在渭水岸旁的两地同置一个地级政区的管辖之下长达1900年之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正是该地
期刊
[编者按]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建立新格局的序幕;而19世纪“维也纳体系”的余音并未消失,当今世界五强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似乎在重演当年的大国协调模式,冲突与动荡也依然存在。与19世纪的世界体系相比,21世纪的全球局势已开始呈现更加复杂、多元的发展趋势。唯一的霸权国家美国,凸显于21世纪特殊的世界政治版图;崛起中的中国、笼罩在苏联覆灭阴影中的俄罗斯、内部隐患四伏的印度都在加速着
期刊
前言  随着中国的崛起,如何理解和叙述中国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显学。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再只从中国内部来观看、书写中国,开始从“周边看中国”。[1]本文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展开论述,希望从日本(特别是江户时代的日本)来观看中国。但本文倾向于把日本理解为中国的外部,而非周边。希望透过此外部视角将日本人如何理解、想象中国的多元性与矛盾等清楚地问题化并进行讨论。江户时期日本浮世绘(葛饰北斋《江户日本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