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时期最高范畴的多样性与统一过程——以道的登场为中心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n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的哲学最高范畴具有多样性,"道"并非一开始就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在与"一""太""太一""恒先""大恒"等多样称谓的竞争中逐渐胜出.至战国末年,作为最高范畴的"道"最终统摄了其他称谓,为知识界普遍接受.《老子》对最高范畴的称谓、其他诸子文献的论说,以及相关出土文献能够说明这一思想发展的过程.先秦各家学派对最高范畴的不同认识,既反映出"道"走向最高范畴是一个长期过程,也展现出《老子》文本的定型存在着复杂而持久的思想交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出现时间及衍生次序蕴含了这一点.
其他文献
"哲学"的译语出自西周,由于他在翻译该概念时对其内涵理解不足,虽然注意到"哲学"与"儒学"的不同,却有把"哲学"等同于"理学"的理解倾向,模糊了"哲学"与"思想"的区别.此后不久,东京大学成立,文学部学科设置中的"哲学科"独立后,"支那哲学"(中国哲学)的学科概念应运而生.井上哲次郎在其《东洋哲学史》讲义中,最初以"支那哲学"命名并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尝试以"哲学"范式对东亚传统学术进行近代范式的转换.由于井上哲次郎立足于泛哲学化立场把握中国传统思想,在他所建构的"中国哲学"中,"哲学"与"思想"混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