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是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统筹公安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公安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信息化??公安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320-01
1 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为犯罪分子实施作案提供了便捷, 更为各类突发事件和敏感、有害信息的快速传播、扩大影响创造了条件。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公安工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必须建立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建立健全覆盖各警种、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情报信息网络,不断提升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设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打击犯罪、行政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才能真正推动公安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发展和进步。
2 信息化为公安工作带来重要变革
一是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效率。全面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化手段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将按照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对公安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再造,极大地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信息收集、处理、流转和查询统计速度,从而节省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打击工作效率。信息化手段与打击工作有机结合,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动态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情报信息,自动分析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提高打击工作的精确度,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在执法工作中全程引入信息化,可以将执法流程的各个环节强制纳入规范的轨道。信息流与业务流的统一,使执法民警只能按照设定的岗位权限开展工作,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替代,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乱作为”问题。信息化手段使各个执法环节紧密相连,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互相依存、互相监督的关系,同时信息系统还具备到期预警和超期示警等功能,能够有效解决“不作为”问题。执法工作的信息化还将为网上督察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督察部门足不出户就可对任意案件的当前资料和历史信息进行查阅检索,方便地从海量信息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民警规范执法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从根本上提高执法质量。
三是全面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一是促进警务公开。公开和透明是现代公共管理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手段在警察公共关系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将有助于公安机关建立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之间畅通的沟通桥梁,提高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能力,更好地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原则,促进警务公开,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信任,营造警民互动、有利于公安工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二是提升服务能力。人民警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公安机关依托互联网络,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开放的网上服务窗口,整合相关警种的对外服务资源,细化、完善户籍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出入境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互联网管理、技防管理等对外服务工作的网上办事流程,实现群众咨询、投诉、举报、建议等非紧急警务的24小时网上受理、查询和处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外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方便人民群众,构建更加和谐的警民关系。
3 如何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
一是将信息化融入公安工作是公安信息化建设得以发展的突破口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面对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要妥善应对问题,实现与时俱进,公安工作需要有新的突破,而公安信息化是实现公安工作新的突破的重要方向,两者紧密结合,甚至互为因果。公安工作为信息化提供了需求,提供了推动力,而信息化成为推进公安工作的强大引擎。
信息化要解决公安工作的什么问题?至少有这么几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解决信息的数字化。以往公安机关掌握的信息被形象地称为“口袋信息”、“纸袋信息”和“脑袋信息”,事实上,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我们以往掌握的大多数“信息”只能称为“消息”,“信息”是需要通过对“消息”的加工来获取的。传统的信息承载方式使得“信息”不准确,难以加工,难以共享。信息的数字化才使我们有可能流畅地、精确地、整体地组织公安工作。二是解决公安工作的精确、高效化。无论是打防控工作,还是服务人民群众,都需要精确、高效,而这必须在信息化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三是解决公安工作的一体化。当我们掌握的信息是准确的、可共享的、可深加工的,公安工作一体化才真正成为可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公安工作一体化,是公安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但信息化无疑是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当然,公安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不只上述三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安信息化需要承载公安工作的理念。因此,公安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在于公安工作本身的进步。公安机关需要从研究公安工作本身着手,去解决公安信息化的应用对象、服务目标的定位问题。公安信息化要实现突破,公安工作本身首先需要突破。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信息化应用理念,找准了切入点,才能走活信息化应用的整盘棋,提高打击的精确性、防范的强度和服务的效率。
二是强化应用意识是提高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关键
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将通过应用出成效作为首要目标。在公安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地方,应用理念、工作机制与强烈的应用意识相辅相成,为信息化效益的产出提供保证,是一条重要经验。什么叫应用意识?就是要围绕公安工作,主动找应用手段、找信息。应用意识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应用意识的目的性,即要清楚为什么要用信息化。应用目的可大可小,大到局长关心的全局工作,小到具体的一项业务。二是应用意识的可实现性。想用信息化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可行,有没有现成的系统,如果没有,是否有能力建设?
应用意识的形成需要遵循科学技术自身的规律,遵循信息化的规律。要强化应用意识,一是需要对应用群体的引导和培训。需要告知应用群体,如何结合工作收集信息?网上有什么信息可用?怎么用?能产生什么效益?二是需要工作机制的约束。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工具应用,管理理念、工作模式等以信息化为载体发挥作用,配套的工作机制是保证这种作用正常发挥必不可少的。三是需要实效来促进。要让应用产生成效,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应用者获得实效,无论是采集、
三是积极创新,大胆变革,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在“三基”工程信息化量化考核的基础上,制定对各单位、各警种信息化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落实考核措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增强民警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信息采集和数据维护长效机制。总结提炼信息采集“百日会战”工作经验,将信息采集与民警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减轻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让基层民警真正成为信息化工作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推动高标准信息采集工作的常态化。三是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机制。在确保信息安全和核心数据完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放查询权限,打破警种条块限制,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四是创新网上便民利民服务新机制。依托互联网门户网站建立网上服务窗口,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户政、车管、出入境、消防等业务,整合、移植到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上,实行咨询、申请、办理、告知等环节的全程网上流转,开辟便民利民服务的新阵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关键词:?信息化??公安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320-01
1 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为犯罪分子实施作案提供了便捷, 更为各类突发事件和敏感、有害信息的快速传播、扩大影响创造了条件。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公安工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必须建立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建立健全覆盖各警种、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情报信息网络,不断提升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设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打击犯罪、行政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才能真正推动公安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发展和进步。
2 信息化为公安工作带来重要变革
一是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效率。全面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化手段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将按照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对公安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再造,极大地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信息收集、处理、流转和查询统计速度,从而节省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打击工作效率。信息化手段与打击工作有机结合,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动态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情报信息,自动分析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提高打击工作的精确度,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在执法工作中全程引入信息化,可以将执法流程的各个环节强制纳入规范的轨道。信息流与业务流的统一,使执法民警只能按照设定的岗位权限开展工作,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替代,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乱作为”问题。信息化手段使各个执法环节紧密相连,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互相依存、互相监督的关系,同时信息系统还具备到期预警和超期示警等功能,能够有效解决“不作为”问题。执法工作的信息化还将为网上督察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督察部门足不出户就可对任意案件的当前资料和历史信息进行查阅检索,方便地从海量信息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民警规范执法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从根本上提高执法质量。
三是全面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一是促进警务公开。公开和透明是现代公共管理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手段在警察公共关系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将有助于公安机关建立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之间畅通的沟通桥梁,提高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能力,更好地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原则,促进警务公开,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信任,营造警民互动、有利于公安工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二是提升服务能力。人民警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公安机关依托互联网络,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开放的网上服务窗口,整合相关警种的对外服务资源,细化、完善户籍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出入境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互联网管理、技防管理等对外服务工作的网上办事流程,实现群众咨询、投诉、举报、建议等非紧急警务的24小时网上受理、查询和处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外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方便人民群众,构建更加和谐的警民关系。
3 如何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
一是将信息化融入公安工作是公安信息化建设得以发展的突破口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面对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要妥善应对问题,实现与时俱进,公安工作需要有新的突破,而公安信息化是实现公安工作新的突破的重要方向,两者紧密结合,甚至互为因果。公安工作为信息化提供了需求,提供了推动力,而信息化成为推进公安工作的强大引擎。
信息化要解决公安工作的什么问题?至少有这么几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解决信息的数字化。以往公安机关掌握的信息被形象地称为“口袋信息”、“纸袋信息”和“脑袋信息”,事实上,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我们以往掌握的大多数“信息”只能称为“消息”,“信息”是需要通过对“消息”的加工来获取的。传统的信息承载方式使得“信息”不准确,难以加工,难以共享。信息的数字化才使我们有可能流畅地、精确地、整体地组织公安工作。二是解决公安工作的精确、高效化。无论是打防控工作,还是服务人民群众,都需要精确、高效,而这必须在信息化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三是解决公安工作的一体化。当我们掌握的信息是准确的、可共享的、可深加工的,公安工作一体化才真正成为可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公安工作一体化,是公安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但信息化无疑是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当然,公安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不只上述三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安信息化需要承载公安工作的理念。因此,公安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在于公安工作本身的进步。公安机关需要从研究公安工作本身着手,去解决公安信息化的应用对象、服务目标的定位问题。公安信息化要实现突破,公安工作本身首先需要突破。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信息化应用理念,找准了切入点,才能走活信息化应用的整盘棋,提高打击的精确性、防范的强度和服务的效率。
二是强化应用意识是提高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关键
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将通过应用出成效作为首要目标。在公安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地方,应用理念、工作机制与强烈的应用意识相辅相成,为信息化效益的产出提供保证,是一条重要经验。什么叫应用意识?就是要围绕公安工作,主动找应用手段、找信息。应用意识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应用意识的目的性,即要清楚为什么要用信息化。应用目的可大可小,大到局长关心的全局工作,小到具体的一项业务。二是应用意识的可实现性。想用信息化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可行,有没有现成的系统,如果没有,是否有能力建设?
应用意识的形成需要遵循科学技术自身的规律,遵循信息化的规律。要强化应用意识,一是需要对应用群体的引导和培训。需要告知应用群体,如何结合工作收集信息?网上有什么信息可用?怎么用?能产生什么效益?二是需要工作机制的约束。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工具应用,管理理念、工作模式等以信息化为载体发挥作用,配套的工作机制是保证这种作用正常发挥必不可少的。三是需要实效来促进。要让应用产生成效,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应用者获得实效,无论是采集、
三是积极创新,大胆变革,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在“三基”工程信息化量化考核的基础上,制定对各单位、各警种信息化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落实考核措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增强民警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信息采集和数据维护长效机制。总结提炼信息采集“百日会战”工作经验,将信息采集与民警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减轻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让基层民警真正成为信息化工作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推动高标准信息采集工作的常态化。三是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机制。在确保信息安全和核心数据完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放查询权限,打破警种条块限制,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四是创新网上便民利民服务新机制。依托互联网门户网站建立网上服务窗口,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户政、车管、出入境、消防等业务,整合、移植到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上,实行咨询、申请、办理、告知等环节的全程网上流转,开辟便民利民服务的新阵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