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能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它作为教师的主体性认知,调节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既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深入推广,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大变革,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变革课程设置,更是课程活动中人的变革,即教师与学生的变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程视域下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
1.新课程的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新课程注重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智力生活、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研究证明,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动机的一个敏感指标,调控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既影响着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又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发展。教学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学改革,容易更新教育观念,能采取水平较高的教学策略,实施民主的教学监控方式,而且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充满教学激情,富于坚持性,勇于挑战困难,善于营造积极、和谐、活泼的教学气氛,这必然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为未来学习和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贯彻的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以不断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这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现代人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精神追求的必由之路。新课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革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这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着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教学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又反过来强化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使教师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就自然地视学习为一件无限的乐事。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途径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与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成败经验、主观努力、外在评价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力等因素有关。[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种主体性认知,它的构建过程是教师个体对各种效能信息不断加工整合的动态过程,也正是这种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为探讨其提升途径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等显著相关,同时可从多方面的社会背景因素进行干预。以下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分别论述。
1.个人层面
(1)重视自我教育。教师接受了不同阶段的教育,比任何人更清楚: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信息时代的教师更要重视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进行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增强教学效能感。
(2)反思教学过程。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已经被国内外广泛认可,教师要善于在阶段性的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采用讨论或微格教学等形式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探寻改进的策略,形成良好的教育思想,并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促进良好教学效能感的形成。
(3)进行积极归因。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不同的归因具有不同的归因效应。教师在面对教学成败结果时,应该坚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找教的原因,也找学的原因;既要注意到成功中的客观因素,也要注意到失败中的主观因素,进行积极的归因,增强信心,提高教学效能感水平。[4]
2.学校层面
(1)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创造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发展教学能力。研究发现:经过培训的教师会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更有效,更符合教学实际,认识到自己更大的教学潜力有待挖掘,从而增强教学效能感。[5]根据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要特别重视16年以上教龄教师的培训,这个阶段正处于职业生涯挫折期,教学效能感下降,有必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学效能感。
(2)优化学校人际环境氛围。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教代会工作,扩大教师的自主参与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教师的参与管理会提高教师对教育效果的信念,教学效能感自然会随之提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多方对话,个体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情感和信息沟通。学校领导要及时解决教师在工作任务中的困难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重视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这样既满足了教师的归属需求,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又增强了教师的集体教学效能感。[6]
(3)规范教科研活动。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讲优质课、说课、评课等,尤其是鼓励新教师积极参与,丰富直接经验。多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活动,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直接观摩——抽象性观摩——创造性观摩,不断提高观摩层次,获得替代性经验。尝试新手教师、熟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联手教研如经验合作教学,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成长需求,不断促进其教学效能感的发展。
3.社会层面
(1)重视教师入职前的教育。当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但从目前师范院校开展的课程看来,普遍重视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门类少,课时少,内容陈旧,教育实习时间过短,流于形式,学生难以积累下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种局面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增加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为学生形成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奠定基础。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有预测作用。[7]教师身上同样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社会支持越多,教师对自我形象的感觉越积极,越有利于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原有教学效能感水平影响教师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调节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为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这些信息作为主要的效能信息又反馈于教师,教师同时又在不断地采择着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的信息,调整自我的教学效能感;新的教学效能感水平又参与下一步的行为调节。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需要在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完整和谐的支持系统下才能实现不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荣宗.从新课程的特点看教师角色的变化[J].高教论坛,2005,(3).
[2]李志鸿,任旭明.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
[3]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
[4]袁玲.论大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
[5]王振宏.国外教师效能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2).
[6]高丽,朱振梅.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学校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7]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学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哲先)
一、新课程视域下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
1.新课程的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新课程注重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智力生活、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研究证明,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动机的一个敏感指标,调控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既影响着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又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发展。教学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学改革,容易更新教育观念,能采取水平较高的教学策略,实施民主的教学监控方式,而且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充满教学激情,富于坚持性,勇于挑战困难,善于营造积极、和谐、活泼的教学气氛,这必然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为未来学习和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贯彻的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以不断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这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现代人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精神追求的必由之路。新课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革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这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着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教学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又反过来强化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使教师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就自然地视学习为一件无限的乐事。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途径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与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成败经验、主观努力、外在评价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力等因素有关。[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种主体性认知,它的构建过程是教师个体对各种效能信息不断加工整合的动态过程,也正是这种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为探讨其提升途径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等显著相关,同时可从多方面的社会背景因素进行干预。以下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分别论述。
1.个人层面
(1)重视自我教育。教师接受了不同阶段的教育,比任何人更清楚: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信息时代的教师更要重视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进行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增强教学效能感。
(2)反思教学过程。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已经被国内外广泛认可,教师要善于在阶段性的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采用讨论或微格教学等形式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探寻改进的策略,形成良好的教育思想,并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促进良好教学效能感的形成。
(3)进行积极归因。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不同的归因具有不同的归因效应。教师在面对教学成败结果时,应该坚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找教的原因,也找学的原因;既要注意到成功中的客观因素,也要注意到失败中的主观因素,进行积极的归因,增强信心,提高教学效能感水平。[4]
2.学校层面
(1)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创造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发展教学能力。研究发现:经过培训的教师会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更有效,更符合教学实际,认识到自己更大的教学潜力有待挖掘,从而增强教学效能感。[5]根据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要特别重视16年以上教龄教师的培训,这个阶段正处于职业生涯挫折期,教学效能感下降,有必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学效能感。
(2)优化学校人际环境氛围。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教代会工作,扩大教师的自主参与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教师的参与管理会提高教师对教育效果的信念,教学效能感自然会随之提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多方对话,个体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情感和信息沟通。学校领导要及时解决教师在工作任务中的困难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重视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这样既满足了教师的归属需求,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又增强了教师的集体教学效能感。[6]
(3)规范教科研活动。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讲优质课、说课、评课等,尤其是鼓励新教师积极参与,丰富直接经验。多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活动,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直接观摩——抽象性观摩——创造性观摩,不断提高观摩层次,获得替代性经验。尝试新手教师、熟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联手教研如经验合作教学,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成长需求,不断促进其教学效能感的发展。
3.社会层面
(1)重视教师入职前的教育。当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但从目前师范院校开展的课程看来,普遍重视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门类少,课时少,内容陈旧,教育实习时间过短,流于形式,学生难以积累下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种局面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增加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为学生形成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奠定基础。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有预测作用。[7]教师身上同样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社会支持越多,教师对自我形象的感觉越积极,越有利于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原有教学效能感水平影响教师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调节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为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这些信息作为主要的效能信息又反馈于教师,教师同时又在不断地采择着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的信息,调整自我的教学效能感;新的教学效能感水平又参与下一步的行为调节。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需要在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完整和谐的支持系统下才能实现不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荣宗.从新课程的特点看教师角色的变化[J].高教论坛,2005,(3).
[2]李志鸿,任旭明.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
[3]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
[4]袁玲.论大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
[5]王振宏.国外教师效能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2).
[6]高丽,朱振梅.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学校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7]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学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