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力写意工笔画的艺术性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n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笔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无疑有其肌理效果,并由此构成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视觉语言。
  2011年6月的唐山,花儿开了,开的红火。姹紫嫣红的花朵装扮着城市的风景,绿意深深的叶子,掩映着初夏的风情,洁白的云为碧蓝的天空增添美的韵律。在这美好的季节,唐勇力老师携多年来的美术创作成果“艺”锦还乡,在家乡河北省唐山博物馆举办了大型个展“传统与现代——唐勇力中国画作品展”。能在家乡举办这样的个展,这也是唐勇力多年的心愿。展览共展出唐勇力150多幅作品,全面地展示了唐勇力的创作风格、艺术面貌和艺术历程。
  在展览期间我很荣幸地参与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唐勇力老师工作室的一员,平时在课堂上我得到了唐老师的很多指导,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唐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大课”,因为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加直观、全面地参观、研读、学习唐老师的作品,在此之前,我更多地是在画册上看到唐老师的画作。这次展览是唐老师不同时期的极具代表性的精品力作的集中展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语言,再到形式及技法的创造,三者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唐老师的艺术创造精神与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在这次展览中既有敦煌系列作品、线性素描,又有写意人物画及人物小品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代表性作品《新中国的诞生》。它与为此创作的大量线描稿单独陈列在一个展厅,该幅作品的诞生也有着特殊的经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介绍说,该作品的主题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100多个选题中,唯一没有画家主动申报的创作主题,它不仅标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纪元,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此之前,类似题材的作品有董希文先生的经典名作《开国大典》,于是,这一重大而备受瞩目的课题就以任务的形式落在了唐勇力的肩上。创作前期,唐勇力做了大量与创作构图相关的历史资料的收集,观看历史纪录片,上网查阅相关的历史细节,在经过深入而繁复的图像文献资料的筹备工作之后,唐勇力决定充分尊重历史场景与史实,将立意的重心汇聚于“开国大典”中“开国”两字的深刻含义上,再现1949年开国大典当日的盛况。
  作品呈现平行中心对称式构图,以横构图一字排开的形式,将所有人全部表现在画面上,这样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不局限于某一历史瞬间。背景为天安门城楼,以毛主席讲话情景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分布。为了衬托出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以厚涂技法表现天安门城楼的土红色调,红柱子、红灯笼、红窗棂等,既符合与新中国诞生主题的总体心理色彩,又显得喜庆壮丽,营造出粗砺而厚重的背景质感,同时也更为有效地突显了前部人物群像的线性造型与平面性表达。6位副主席及56位委员分排两侧,既显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完整的政府机构,又蕴含着“政治协商”与“联合政府”的寓意。
  在处理背景与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唐勇力在画面线条与色彩上吸收了敦煌壁画的装饰性、意象性、平面性、单纯性,同时以新的技法语言,通过脱落法、虚染法、厚涂法等手段,智慧地控制着画面的整体进度与节奏,以高超的技法及深厚的理论与艺术修养践行着工笔画的写意性理论,拓展了相对固定的工笔画的程序性与工序,从创作实践上体现出对“工”与“写”的自觉与相融。
  作品《新中国的诞生》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为题材,将西方的写实主义与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语言相结合,这也是唐勇力历时三年创作完成的巨幅工笔重彩作品,成功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纪念碑式的集体群像。作品呈现出庄严厚重与绚丽辉煌的时代气息和当代性。作品的很多方面也展现了唐勇力独特的创作技巧与思想性,在高度尊重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又富有浪漫色彩。唐勇力在自述中说,“中国画《新中国的诞生》的创作过程,从开始接受任务、搜集资料到最后的全面调整,整整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期间画了数百张草图、肖像、头像等素描稿,光是与笔纸接触的时间就有三千多个小时。如果一天按照8个小时来计算的话,天天画也要用一年半的时间,因此这幅作品花费的巨大精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很多时候我都有体力透支的感觉,这幅画最终能完成全凭毅力的支撑。”
  而和《新中国的诞生》同一展厅的其他作品则是唐勇力在创作过程中为其绘制的肖像线描。由于这幅《新中国的诞生》对人物的形象要求很高,因此唐勇力决定把画中的所有形象都进行一遍肖像式的素描。他说:“这一过程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非常有意义,每一个肖像的刻画都加深了我对这些人物的理解。描画过程中如果形象不合适,我就会再寻找,再刻画,直到把素描肖像画到满意为止,因此几乎每个形象都反复了多次。”我们由此可见,唐勇力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认真执着的态度。线描稿上还有唐勇力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与创作有关的题记,我在认真地反复研读后,受益匪浅。这让我明白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仅是塑造人物的个性,还要刻画人物的心理、内在气质以及精神面貌。这些线性素描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大启示,让我对线性素描所具有的写意性与表现性有了新的认识,只有真正地认识与理解线性素描的本质要点,巧妙地結合线与面,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品。
  从整个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勇力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并实践的两项中国画教学课题——“写意性工笔画”与“线性素描”的成果,也能体会到他从早期传统工笔画技法到虚染法,再到脱落法的技法探索过程。唐勇力说,“就其制作而言,工笔画还带有很强的书写性。工笔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无疑有其肌理效果,并由此构成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视觉语言。肌理是视觉艺术必不可少的辅助性手段,能够营造一种气氛,或者说烘托出一种艺术语言的气氛,这其中必然会产生一种别样的书写性。”《敦煌之梦》系列作品正是其脱落法与虚染法的结合,现代意味的构成形式与意象色彩,营造出画面的历史感与沧桑感,让观者体味到传统的创新与延续所带来的强烈生命力与艺术魅力。
  无论是《新中国的诞生》《敦煌之梦》系列,还是线性素描作品、水墨与小品,唐勇力老师都用他流畅的笔墨、精准的用色、独特的画面处理与意境营造给我们上了一堂宝贵的“大课”。
其他文献
表姐上初中了,她说自己是走读生。起初我不知道什么是走读,从字面来理解,我觉得走读就是“一边走路一边读书”的意思。一天早上,我拿着语文书在院子里边走边读,妈妈见了就问我:“你这是在干什么呀?”“走读呢!”我脱口而出。一听这话,妈妈大笑着对我说:“你这不叫走读,走读的意思是学生只在学校上课,不在学校住宿。”这下我终于明白什么是“走读”了。  直到现在,妈妈还因此而笑话我没常识呢!
岁月不居,时光如梭。转眼之间,《现代艺术》杂志迎来创刊20周年。2000年10月,迎着新世纪的钟声,《现代艺术》应运而生。一路走来,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风雨兼程。20年,婴儿已然成人,幼苗已然成材;20年,正是一代人的青春,亦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作为我省文艺舆论宣传主阵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现代艺术》传承初心之志,创造艺术之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省文联“六大行动计划”为
他,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双白嫩嫩的小手,折起东西来像风一样快,他就是我们班的巧手指——孙宇哲。  这不,他又开始折纸了,我很好奇,便走去看。原来他正在折一架飞机。不一会儿,他就把一架精致的飞机给折好了。  “哇,太漂亮了!我也想要一个啊!”我拉着他的胳膊请求道。“好的,小菜一碟!”说着他立刻从书桌里拿出一张蓝色的纸,飞快地折了起来。那张纸就像被他施了魔法一样,只见他先把纸上下对折了一下,摊开沿
千禧之年,作为新世纪元年(2000年),华夏大地一派生机盎然、万物回春的景象,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新的面貌与神采,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亦不断谱写出新的华章。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现代艺术》杂志破土而出,应运而生。这是一份涵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非遗传承、文艺理论、文艺评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刊物。《现代艺术》作为
龙玲,一位天资聪颖、美丽文静的彝族剪纸艺术家,是云南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她自幼喜爱绘画、剪纸、布贴、蜡染,扎染、丝网花等民间工艺,研习剪纸四十余年。其剪纸作品题材丰富,形象生动;工艺精细,气韵流畅,受到国内外数十家媒体采访报道,曾多次出访中国香港、台湾及日本、美国、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人认可并赞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  在我们传统观念
自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开始,我国原始先民都能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生活状态,并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领域、相沿成习的生活方式和一定模式的承传性,由此发展成不同阶段的文化。与此同时,文化的物质载体也逐渐形成,有着明确的标志和内涵。“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养人之欲”,故形成了一种对保障以王权为轴心的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秩序,放四海皆准的同
天很神奇,它会打喷嚏。它打出的喷嚏声就是雷,让人心惊肉跳;它打出的唾沫星子就是雨。  夏季是天最爱打喷嚏的时候,它一打喷嚏就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夏天一到,每次遇到天打喷嚏,我都会用双手捂着耳朵,躲进妈妈的怀里。每到这时,我都希望雷快止、雨快停,然后我就可以到外面去看彩虹了。  天會打喷嚏,这是自然规律。但我希望它以后打的喷嚏能规模小一点儿,不要让雷声太吓人,不要让雨下得发生洪涝灾害。
12岁考入川剧院,在校期间学习川剧,主攻花旦、青衣行当。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是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开朗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带喜剧色彩。而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是贞节烈女之类。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小时候看到那些美好诗句总是忍不住幻想,是怎样的风姿才能称得上“裙拖六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