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像说话一样唱歌,用说话的语言写作
何谓歌唱?即在音符上说话,说出高低长短、强弱快慢以及各种情感的表达。《毛诗序》载:“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唱歌就是在“讲故事”。故事讲到激动时,要“喊”;讲到深情时,要“叙”;讲到悲愁时,要“叹”。因此,当唱到高音时像呼喊,唱中音时像诉说,唱低音时像哀叹。有人说:“凡会唱歌者,皆像说话;凡会说话者,皆像唱歌。”此话颇有道理,你听刘欢演唱《弯弯的月亮》时,俨然就是对着一轮弯月在倾诉乡愁,再听任志宏先生抑扬顿挫地讲述《国宝档案》时,不就是在深情吟唱吗?
【写作启迪】唱歌要像说话一样自然,写作也同样需要用说话的语言表达。我努力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牢牢树立“讲好故事”的意识,就像平日里口语说话一样,平常怎么亲切、有趣地“说话”,就怎么动笔“写作”,让儿童用口语化的语言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清楚生动。
唱好一首歌如同讲好一个故事。“讲好故事”亦是儿童写作的“基本功”。从三年级开始,我便紧抓“故事写作”不放松,训练学生写上两三年,则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有了娴熟的叙述能力,他的描写、抒情乃至议论能力的发展才会有扎实的基础。同时,坚持用口语化的语言叙述故事,也让儿童写作的文风趋于朴实,简约平易,写出来的习作更有童真童趣。
二、歌唱重在“轻声唱”,习作重在“小练笔”
唱歌除了需要有一副好嗓子外,更需要刻苦努力的训练。众多歌唱爱好者练习时会走进一个误区,即平日练习时总会很大声、用力,为了追求声音的高亢,而挤着喉咙唱。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搞得面红耳赤,浑身紧张,而且声音尖锐刺耳,十分难听。久而久之,歌唱水平不见提高,倒是嗓子越来越疲劳,甚至损伤。
正确的练声方法是:打开喉咙,用最少的力量呼吸,小声唱,轻声唱,获得流畅自如的歌唱。笔者对这种训练方法深有感悟。以前练习一首歌,唱到高音处总会感到有压力,会不自觉挤压喉咙唱,唱出来的声音也毫无光泽。运用“小声唱,轻声唱”的练习方法后,我渐渐感觉到,一首歌能在轻声放松的状态下完整唱出来,熟能生巧后,也便能够用嘹亮结实的声音流畅自如地歌唱。
【写作启迪】儿童习作的训练也应该有自己的“小声练习法”——“小练笔”。如果我们总是借助“整篇习作”的方式来训练儿童的习作,好比让儿童天天上舞台演出,很容易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倦,视习作为畏途,又谈何写作兴趣呢。小练笔的题目灵活自如,完全可以尊重儿童的意愿,写自己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有针对性的小练笔,因篇幅较小,动笔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一练一得,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就能及时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快乐。小练笔起到了让学生及时地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作用,为今后的习作积累起丰厚的素材。
及时有效的小练笔,加上长期的训练,能使儿童习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待写整篇习作时也便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
三、“起承转合”,诗文歌赋的共同规律
“起承转合”本是诗文写作的一种结构章法。许多歌曲同样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起”:“好一朵茉莉花”,开宗明义地表达对茉莉花的赞美;“承”:“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承接首句,道出对茉莉花赞美的原因;“转”:“我有心摘一朵戴”,不再继续夸奖花儿了,而是话锋一转,转到自己的小心思上,原来是想摘花头上戴。如此一转,这段歌词就产生了小小的戏剧性变化,出现了情节和情绪上的波折;最后是“合”:“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回到对花儿的情感上,把主人公想摘又不敢摘的内心纠结,颇为幽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理解了这首歌“起承转合”的内在结构,歌唱时就能有意识地控制声音,准确地把握住歌曲的情感。第一句是赞美,第二句是欣赏,第三句是渴望,第四句是极为含蓄的害怕。如此唱出的歌声,一定打動人心。
【写作启迪】 “起承转合”,我以为是一切文艺形式共同的规律,之于写作更是真谛!儿童学习写作,往往最难把握的便是文章的结构,能明白并熟练运用“总分总” “首尾呼应” “有详有略”等“陈词老调”就很难得了。我在教学中,悉心把“起承转合”之道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脑海中牢牢强化这种习作结构。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时,先“起”后“承”,在叙述故事时,加上一点“一波三折”的情节或心理,文章结构便丰富立体起来。最后的“合”,也是“深化一笔”,其主旨是回到中心,深化主题,并能在情感和思想上有所升华。
四、唱歌需要把握“节奏”,写作需要找准“节奏”
节奏即音乐中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艺术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与节奏的千变万化是分不开的,如果忽视或是把握不好,那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从欣赏的角度讲,这些现象给予听众的感受就是:无法与歌唱者产生共鸣,无法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歌唱者节奏修养越高,驾驭歌曲的能力就越强,歌唱的表现力也就越好。
【写作启迪】好的写作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呢?很多作家都强调写作也需要节奏感。贾平凹说:“写作的节奏一定要把握好。”汪曾祺说:“要找到写作的调调。”那么,儿童写作的节奏是什么呢?就是要讲究“详略得当,快慢有度”,这个“快慢”当然不是写字的速度,而是写作的节奏。
写作一篇记叙文,次要内容应写快一点、简略一点,围绕中心的主要内容应写慢一点、详细一点。比如写《他可真是运动达人》,关于这个人物的外貌、爱好等内容就属于次要内容,简单带过即可。对于他的“运动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要像慢镜头一样慢写细描:运动员的起跳、蹬腿、翻转、伸臂、舒腿、过杆、落地、振臂、欢呼的全过程。儿童写作想让读者身临其境,就要详略得当,紧扣重点,抓住细节。把握住写作的节奏,文章自然就写具体了。 五、唱歌要有歌眼,写作要有文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所谓“眼”,即诗文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也是作者文采和情感的绝妙表达。唱歌也是有歌眼的,以大家熟悉的歌曲《青花瓷》为例,其歌眼就是那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或者就是那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可是歌唱者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平常。求之不得心常爱,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
【写作启迪】儿童写作同样需要“文眼”。即便语言稚嫩童真,哪怕只要有一句打动人心的“文眼”,也会是一篇难能可贵的好文章。浙江的一个一年级男生在班里并不拔尖,而他写下的一篇107个字的作文却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大赛一等奖。那一句“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真是绝妙的文眼,是儿童真情的表达!
在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努力地写出一句“文眼”,不要多,哪怕一句就够!
六、训练时“技巧重要”,写作时则要“忘记方法”
“声情并茂”是歌唱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咬字、归韵、气息、位置、节奏、乐感等技巧和方法。在把声音的演唱基本功训练扎实之后,便有了足够的演唱底气。等到完整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则应该忘记一切方法,把全身心的感情融入歌曲的意境中去,这样的演唱才“声情并茂”。
【写作启迪】同样的道理,儿童学习写作也重在平时技巧的训练。大到谋篇布局,小到语言形式,都有很多写作技巧。教师应该总结归纳出这些写作技巧,为学生订制最为适切的训练计划。比如,在三年级时训练学生写外貌不用“有”字,写“说”不出现“说”字,写“想”不出现“想”字;到四年级时训练学生连用尽可能多的动词,尽量不用“俗套”的成语、俗语;到了五年级时训练学生把一秒钟的事写成三百字,一段话里至少出现六个标点;到了六年级时训练学生写小短句,用“起承转合”来构思等。
有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在写作一篇文章时,则应当“不去想”这些技巧,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讲述,身临其境地回到“现场”,抒发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思想。如此,写作的文章方可称为“文质兼美”。
七、歌唱源于自己的生活,写作素材在自己脚下
生活创造美,劳动产生歌唱。白居易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凡真正流传一时的好歌曲,总是准确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爱与恨,快乐与忧伤,奋进与迷茫。歌曲产生于社会生活,丰富于人们的低吟浅唱,在流行演唱中深入人心。
【写作启迪】儿童写作的财富在哪里?并不在远方的天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为了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敏感力”,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系列“生活写作”活动,开展“写作主题接龙”的实验。小组的成员是自由组合的,他们每周商定大家最感兴趣的主题轮流写作。同时成立了四个组织:“编辑室”,每周出版一期上榜习作;“评审会”,负责季度“写作明星”、年度“班级诺贝尔文學奖”的评比等;“策划部”,负责组织诸如写作对抗赛等活动;“读者群”,负责撰写推荐评语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同学们有的发自内心,有的被活动所吸引,有的是被团队影响……纷纷走上了关注本班级、本学校生活的写作道路。我相信在这种滚雪球式的影响下,同学们会擦亮一双双关注生活的慧眼。
为什么要歌唱?为什么要写作?我的回答是,温暖自己,感动别人;同时,温暖别人,感动自己。写作,正是儿童心灵的歌唱。我将用心用情,带着儿童一起唱响习作——像歌唱一样写作!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何谓歌唱?即在音符上说话,说出高低长短、强弱快慢以及各种情感的表达。《毛诗序》载:“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唱歌就是在“讲故事”。故事讲到激动时,要“喊”;讲到深情时,要“叙”;讲到悲愁时,要“叹”。因此,当唱到高音时像呼喊,唱中音时像诉说,唱低音时像哀叹。有人说:“凡会唱歌者,皆像说话;凡会说话者,皆像唱歌。”此话颇有道理,你听刘欢演唱《弯弯的月亮》时,俨然就是对着一轮弯月在倾诉乡愁,再听任志宏先生抑扬顿挫地讲述《国宝档案》时,不就是在深情吟唱吗?
【写作启迪】唱歌要像说话一样自然,写作也同样需要用说话的语言表达。我努力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牢牢树立“讲好故事”的意识,就像平日里口语说话一样,平常怎么亲切、有趣地“说话”,就怎么动笔“写作”,让儿童用口语化的语言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清楚生动。
唱好一首歌如同讲好一个故事。“讲好故事”亦是儿童写作的“基本功”。从三年级开始,我便紧抓“故事写作”不放松,训练学生写上两三年,则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有了娴熟的叙述能力,他的描写、抒情乃至议论能力的发展才会有扎实的基础。同时,坚持用口语化的语言叙述故事,也让儿童写作的文风趋于朴实,简约平易,写出来的习作更有童真童趣。
二、歌唱重在“轻声唱”,习作重在“小练笔”
唱歌除了需要有一副好嗓子外,更需要刻苦努力的训练。众多歌唱爱好者练习时会走进一个误区,即平日练习时总会很大声、用力,为了追求声音的高亢,而挤着喉咙唱。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搞得面红耳赤,浑身紧张,而且声音尖锐刺耳,十分难听。久而久之,歌唱水平不见提高,倒是嗓子越来越疲劳,甚至损伤。
正确的练声方法是:打开喉咙,用最少的力量呼吸,小声唱,轻声唱,获得流畅自如的歌唱。笔者对这种训练方法深有感悟。以前练习一首歌,唱到高音处总会感到有压力,会不自觉挤压喉咙唱,唱出来的声音也毫无光泽。运用“小声唱,轻声唱”的练习方法后,我渐渐感觉到,一首歌能在轻声放松的状态下完整唱出来,熟能生巧后,也便能够用嘹亮结实的声音流畅自如地歌唱。
【写作启迪】儿童习作的训练也应该有自己的“小声练习法”——“小练笔”。如果我们总是借助“整篇习作”的方式来训练儿童的习作,好比让儿童天天上舞台演出,很容易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倦,视习作为畏途,又谈何写作兴趣呢。小练笔的题目灵活自如,完全可以尊重儿童的意愿,写自己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有针对性的小练笔,因篇幅较小,动笔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一练一得,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就能及时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快乐。小练笔起到了让学生及时地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作用,为今后的习作积累起丰厚的素材。
及时有效的小练笔,加上长期的训练,能使儿童习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待写整篇习作时也便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
三、“起承转合”,诗文歌赋的共同规律
“起承转合”本是诗文写作的一种结构章法。许多歌曲同样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起”:“好一朵茉莉花”,开宗明义地表达对茉莉花的赞美;“承”:“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承接首句,道出对茉莉花赞美的原因;“转”:“我有心摘一朵戴”,不再继续夸奖花儿了,而是话锋一转,转到自己的小心思上,原来是想摘花头上戴。如此一转,这段歌词就产生了小小的戏剧性变化,出现了情节和情绪上的波折;最后是“合”:“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回到对花儿的情感上,把主人公想摘又不敢摘的内心纠结,颇为幽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理解了这首歌“起承转合”的内在结构,歌唱时就能有意识地控制声音,准确地把握住歌曲的情感。第一句是赞美,第二句是欣赏,第三句是渴望,第四句是极为含蓄的害怕。如此唱出的歌声,一定打動人心。
【写作启迪】 “起承转合”,我以为是一切文艺形式共同的规律,之于写作更是真谛!儿童学习写作,往往最难把握的便是文章的结构,能明白并熟练运用“总分总” “首尾呼应” “有详有略”等“陈词老调”就很难得了。我在教学中,悉心把“起承转合”之道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脑海中牢牢强化这种习作结构。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时,先“起”后“承”,在叙述故事时,加上一点“一波三折”的情节或心理,文章结构便丰富立体起来。最后的“合”,也是“深化一笔”,其主旨是回到中心,深化主题,并能在情感和思想上有所升华。
四、唱歌需要把握“节奏”,写作需要找准“节奏”
节奏即音乐中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艺术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与节奏的千变万化是分不开的,如果忽视或是把握不好,那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从欣赏的角度讲,这些现象给予听众的感受就是:无法与歌唱者产生共鸣,无法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歌唱者节奏修养越高,驾驭歌曲的能力就越强,歌唱的表现力也就越好。
【写作启迪】好的写作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呢?很多作家都强调写作也需要节奏感。贾平凹说:“写作的节奏一定要把握好。”汪曾祺说:“要找到写作的调调。”那么,儿童写作的节奏是什么呢?就是要讲究“详略得当,快慢有度”,这个“快慢”当然不是写字的速度,而是写作的节奏。
写作一篇记叙文,次要内容应写快一点、简略一点,围绕中心的主要内容应写慢一点、详细一点。比如写《他可真是运动达人》,关于这个人物的外貌、爱好等内容就属于次要内容,简单带过即可。对于他的“运动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要像慢镜头一样慢写细描:运动员的起跳、蹬腿、翻转、伸臂、舒腿、过杆、落地、振臂、欢呼的全过程。儿童写作想让读者身临其境,就要详略得当,紧扣重点,抓住细节。把握住写作的节奏,文章自然就写具体了。 五、唱歌要有歌眼,写作要有文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所谓“眼”,即诗文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也是作者文采和情感的绝妙表达。唱歌也是有歌眼的,以大家熟悉的歌曲《青花瓷》为例,其歌眼就是那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或者就是那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可是歌唱者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平常。求之不得心常爱,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
【写作启迪】儿童写作同样需要“文眼”。即便语言稚嫩童真,哪怕只要有一句打动人心的“文眼”,也会是一篇难能可贵的好文章。浙江的一个一年级男生在班里并不拔尖,而他写下的一篇107个字的作文却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大赛一等奖。那一句“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真是绝妙的文眼,是儿童真情的表达!
在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努力地写出一句“文眼”,不要多,哪怕一句就够!
六、训练时“技巧重要”,写作时则要“忘记方法”
“声情并茂”是歌唱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咬字、归韵、气息、位置、节奏、乐感等技巧和方法。在把声音的演唱基本功训练扎实之后,便有了足够的演唱底气。等到完整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则应该忘记一切方法,把全身心的感情融入歌曲的意境中去,这样的演唱才“声情并茂”。
【写作启迪】同样的道理,儿童学习写作也重在平时技巧的训练。大到谋篇布局,小到语言形式,都有很多写作技巧。教师应该总结归纳出这些写作技巧,为学生订制最为适切的训练计划。比如,在三年级时训练学生写外貌不用“有”字,写“说”不出现“说”字,写“想”不出现“想”字;到四年级时训练学生连用尽可能多的动词,尽量不用“俗套”的成语、俗语;到了五年级时训练学生把一秒钟的事写成三百字,一段话里至少出现六个标点;到了六年级时训练学生写小短句,用“起承转合”来构思等。
有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在写作一篇文章时,则应当“不去想”这些技巧,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讲述,身临其境地回到“现场”,抒发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思想。如此,写作的文章方可称为“文质兼美”。
七、歌唱源于自己的生活,写作素材在自己脚下
生活创造美,劳动产生歌唱。白居易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凡真正流传一时的好歌曲,总是准确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爱与恨,快乐与忧伤,奋进与迷茫。歌曲产生于社会生活,丰富于人们的低吟浅唱,在流行演唱中深入人心。
【写作启迪】儿童写作的财富在哪里?并不在远方的天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为了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敏感力”,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系列“生活写作”活动,开展“写作主题接龙”的实验。小组的成员是自由组合的,他们每周商定大家最感兴趣的主题轮流写作。同时成立了四个组织:“编辑室”,每周出版一期上榜习作;“评审会”,负责季度“写作明星”、年度“班级诺贝尔文學奖”的评比等;“策划部”,负责组织诸如写作对抗赛等活动;“读者群”,负责撰写推荐评语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同学们有的发自内心,有的被活动所吸引,有的是被团队影响……纷纷走上了关注本班级、本学校生活的写作道路。我相信在这种滚雪球式的影响下,同学们会擦亮一双双关注生活的慧眼。
为什么要歌唱?为什么要写作?我的回答是,温暖自己,感动别人;同时,温暖别人,感动自己。写作,正是儿童心灵的歌唱。我将用心用情,带着儿童一起唱响习作——像歌唱一样写作!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