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每年高考结束后的长期吐槽时间,今年的主题之一是借民国高考怀古伤今。看看这几张试卷吧:1948年的南开国文卷就三道题:作文“知识有什么用处”,名词解释外加自黑式问答题“国文课是很枯燥么”;1931年上海交大理数卷,难度只相当于现在高二的水平。顿时大家都有了一个梦:穿越回民国考大学。醒醒吧,考民国大学真没有那么容易,你不信?现在就带你“穿越”回去。
题海战术与英文数学
那个年代,搞全国统一招生的条件相当薄弱,各高校通常只能自主命题招生,还得花钱在报纸上提前登广告,吸引学生上门投考。这些高校和旗下的附中、附小一起,不仅教书育人,还促成了一个个蓬勃发展的“高校经济圈”:在它们周围,总是有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老师课余时间可以去赚点儿外快。
有些老师,干脆自己当补习班老板。大学、附中老师往往是招生考试的出题者,一些名师的押题率尤其高,他们的补习班经常让考生们争相报名;就算补习班没有名师压阵,但只要押题神准、口碑传开,也会生意红火。
上了补习班,自然就有做不完的题。别以为民国的补习班很悠闲,“题海战术”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万能的,不仅补习班天天在做题,连上门兜售材料的书商,都带着各种《××大学投考指导》《××大学入学考试指南》《××大学投考常识辑要》……
这些“真题集”,权威与否只靠口碑,押中与否全凭运气。不过,有一部集历史真题与学校资料于一体、由民间学会编写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投考指南》,颇受各地考生欢迎,几乎被奉为“考生宝典”。“本社因鉴于近年我国教育日渐发达,中等学校之毕业生上进者日多,而对于各大学及专门学校课程之编制程度之深浅,入学之难易,费用之多少均苦不能知之甚稔。一旦负笈远游,每苦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它的前言。这套指南不仅连出了六年,后来还扩大指导范围、更名《全国各大学暨高级中学投考指南》,可谓饱经市场检验,不买一本手里备着,小心报名时找不到学校。
比起现在动辄好几页的高考试卷,民国时期的考卷多半短小精干,甚至只有几道题。例如,1923年的北大国文试卷是这样的:
(1)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难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2)饶、危蹊、悬度、许,以上四词,试解其意义
(3)作文題: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
我们再来看看数学试题,它们长这样:
英语不好不行吧?那个年代,代数、几何等被视为西学,许多高校都会用英文出数学题,加上必考的外语,ABC不够好的人,至少得悲剧两科。此外,民国各教会学校、外商学校除了文史科目,基本是全外语考题……
民国的考生们,英语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实在搞不定,只好弃理从文。于是,高校里的文理比例就失衡了。根据国民政府的数据,192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为25198人,文科生占73%;1930年,文科生比例增至75%——直接原因就是理科考试吓跑一堆考生。
当心考进野鸡大学
在1938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前,想读大学你就得像古时候的秀才一样,提着行李跋山涉水,“逃难”一般,天南地北地赶考。如果碰上土匪甚至战乱,就真得逃难了,祝你好运。
为提高被录取的机会,许多人会同时报考好几所大学,然后逐个参加招生考试。比如1931年中央大学入学考试是7月初,而南开大学的考试则在7月底,不少考生先从全国各地涌向南京考试,接下来又要急忙赶火车,去天津考南开……总之,赶考是个体力活。
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方兴未艾,政府在管理制度上也“弹性十足”。除了公办大学,还有各种的私立大学,既有复旦一类的佼佼者,也有不少你绝对没听过的“野鸡大学”,情况最严重的就是北洋时期的北京。
根据《民国十四年(1925)教育部审查全国私立大学结果》,除获认合法的甲类和乙类院校,“经保留视察后再核办者”包括北京东方大学、北京国际大学、北京南方大学京校等“野鸡大学”,有趣的是东吴大学当时也名列其中。至于“应令取消者”,则有北京东亚大学、北京公民大学、北京新民大学等。这些“野鸡大学”的状态,可以让隔壁北大的胡適先生来回答:“只须有房子(或租房子)、有教员、有学生,就可以叫做大学了。”
顺便告诉你,在大学文凭犹如金字招牌的民国时代,就业依然严峻,就连中央大学毕业生也是如此。1931年的《教育杂志》披露:“央大本届毕业生二百余人,半数未获相当职业。”如此“毕业即失业”,你还想梦回民国?
题海战术与英文数学
那个年代,搞全国统一招生的条件相当薄弱,各高校通常只能自主命题招生,还得花钱在报纸上提前登广告,吸引学生上门投考。这些高校和旗下的附中、附小一起,不仅教书育人,还促成了一个个蓬勃发展的“高校经济圈”:在它们周围,总是有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老师课余时间可以去赚点儿外快。
有些老师,干脆自己当补习班老板。大学、附中老师往往是招生考试的出题者,一些名师的押题率尤其高,他们的补习班经常让考生们争相报名;就算补习班没有名师压阵,但只要押题神准、口碑传开,也会生意红火。
上了补习班,自然就有做不完的题。别以为民国的补习班很悠闲,“题海战术”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万能的,不仅补习班天天在做题,连上门兜售材料的书商,都带着各种《××大学投考指导》《××大学入学考试指南》《××大学投考常识辑要》……
这些“真题集”,权威与否只靠口碑,押中与否全凭运气。不过,有一部集历史真题与学校资料于一体、由民间学会编写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投考指南》,颇受各地考生欢迎,几乎被奉为“考生宝典”。“本社因鉴于近年我国教育日渐发达,中等学校之毕业生上进者日多,而对于各大学及专门学校课程之编制程度之深浅,入学之难易,费用之多少均苦不能知之甚稔。一旦负笈远游,每苦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它的前言。这套指南不仅连出了六年,后来还扩大指导范围、更名《全国各大学暨高级中学投考指南》,可谓饱经市场检验,不买一本手里备着,小心报名时找不到学校。
比起现在动辄好几页的高考试卷,民国时期的考卷多半短小精干,甚至只有几道题。例如,1923年的北大国文试卷是这样的:
(1)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难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2)饶、危蹊、悬度、许,以上四词,试解其意义
(3)作文題: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
我们再来看看数学试题,它们长这样:
英语不好不行吧?那个年代,代数、几何等被视为西学,许多高校都会用英文出数学题,加上必考的外语,ABC不够好的人,至少得悲剧两科。此外,民国各教会学校、外商学校除了文史科目,基本是全外语考题……
民国的考生们,英语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实在搞不定,只好弃理从文。于是,高校里的文理比例就失衡了。根据国民政府的数据,192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为25198人,文科生占73%;1930年,文科生比例增至75%——直接原因就是理科考试吓跑一堆考生。
当心考进野鸡大学
在1938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前,想读大学你就得像古时候的秀才一样,提着行李跋山涉水,“逃难”一般,天南地北地赶考。如果碰上土匪甚至战乱,就真得逃难了,祝你好运。
为提高被录取的机会,许多人会同时报考好几所大学,然后逐个参加招生考试。比如1931年中央大学入学考试是7月初,而南开大学的考试则在7月底,不少考生先从全国各地涌向南京考试,接下来又要急忙赶火车,去天津考南开……总之,赶考是个体力活。
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方兴未艾,政府在管理制度上也“弹性十足”。除了公办大学,还有各种的私立大学,既有复旦一类的佼佼者,也有不少你绝对没听过的“野鸡大学”,情况最严重的就是北洋时期的北京。
根据《民国十四年(1925)教育部审查全国私立大学结果》,除获认合法的甲类和乙类院校,“经保留视察后再核办者”包括北京东方大学、北京国际大学、北京南方大学京校等“野鸡大学”,有趣的是东吴大学当时也名列其中。至于“应令取消者”,则有北京东亚大学、北京公民大学、北京新民大学等。这些“野鸡大学”的状态,可以让隔壁北大的胡適先生来回答:“只须有房子(或租房子)、有教员、有学生,就可以叫做大学了。”
顺便告诉你,在大学文凭犹如金字招牌的民国时代,就业依然严峻,就连中央大学毕业生也是如此。1931年的《教育杂志》披露:“央大本届毕业生二百余人,半数未获相当职业。”如此“毕业即失业”,你还想梦回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