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回民国高考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每年高考结束后的长期吐槽时间,今年的主题之一是借民国高考怀古伤今。看看这几张试卷吧:1948年的南开国文卷就三道题:作文“知识有什么用处”,名词解释外加自黑式问答题“国文课是很枯燥么”;1931年上海交大理数卷,难度只相当于现在高二的水平。顿时大家都有了一个梦:穿越回民国考大学。醒醒吧,考民国大学真没有那么容易,你不信?现在就带你“穿越”回去。
  题海战术与英文数学
  那个年代,搞全国统一招生的条件相当薄弱,各高校通常只能自主命题招生,还得花钱在报纸上提前登广告,吸引学生上门投考。这些高校和旗下的附中、附小一起,不仅教书育人,还促成了一个个蓬勃发展的“高校经济圈”:在它们周围,总是有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老师课余时间可以去赚点儿外快。
  有些老师,干脆自己当补习班老板。大学、附中老师往往是招生考试的出题者,一些名师的押题率尤其高,他们的补习班经常让考生们争相报名;就算补习班没有名师压阵,但只要押题神准、口碑传开,也会生意红火。
  上了补习班,自然就有做不完的题。别以为民国的补习班很悠闲,“题海战术”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万能的,不仅补习班天天在做题,连上门兜售材料的书商,都带着各种《××大学投考指导》《××大学入学考试指南》《××大学投考常识辑要》……
  这些“真题集”,权威与否只靠口碑,押中与否全凭运气。不过,有一部集历史真题与学校资料于一体、由民间学会编写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投考指南》,颇受各地考生欢迎,几乎被奉为“考生宝典”。“本社因鉴于近年我国教育日渐发达,中等学校之毕业生上进者日多,而对于各大学及专门学校课程之编制程度之深浅,入学之难易,费用之多少均苦不能知之甚稔。一旦负笈远游,每苦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它的前言。这套指南不仅连出了六年,后来还扩大指导范围、更名《全国各大学暨高级中学投考指南》,可谓饱经市场检验,不买一本手里备着,小心报名时找不到学校。
  比起现在动辄好几页的高考试卷,民国时期的考卷多半短小精干,甚至只有几道题。例如,1923年的北大国文试卷是这样的:
  (1)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难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2)饶、危蹊、悬度、许,以上四词,试解其意义
  (3)作文題: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
  我们再来看看数学试题,它们长这样:
  英语不好不行吧?那个年代,代数、几何等被视为西学,许多高校都会用英文出数学题,加上必考的外语,ABC不够好的人,至少得悲剧两科。此外,民国各教会学校、外商学校除了文史科目,基本是全外语考题……
  民国的考生们,英语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实在搞不定,只好弃理从文。于是,高校里的文理比例就失衡了。根据国民政府的数据,192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为25198人,文科生占73%;1930年,文科生比例增至75%——直接原因就是理科考试吓跑一堆考生。
  当心考进野鸡大学
  在1938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前,想读大学你就得像古时候的秀才一样,提着行李跋山涉水,“逃难”一般,天南地北地赶考。如果碰上土匪甚至战乱,就真得逃难了,祝你好运。
  为提高被录取的机会,许多人会同时报考好几所大学,然后逐个参加招生考试。比如1931年中央大学入学考试是7月初,而南开大学的考试则在7月底,不少考生先从全国各地涌向南京考试,接下来又要急忙赶火车,去天津考南开……总之,赶考是个体力活。
  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方兴未艾,政府在管理制度上也“弹性十足”。除了公办大学,还有各种的私立大学,既有复旦一类的佼佼者,也有不少你绝对没听过的“野鸡大学”,情况最严重的就是北洋时期的北京。
  根据《民国十四年(1925)教育部审查全国私立大学结果》,除获认合法的甲类和乙类院校,“经保留视察后再核办者”包括北京东方大学、北京国际大学、北京南方大学京校等“野鸡大学”,有趣的是东吴大学当时也名列其中。至于“应令取消者”,则有北京东亚大学、北京公民大学、北京新民大学等。这些“野鸡大学”的状态,可以让隔壁北大的胡適先生来回答:“只须有房子(或租房子)、有教员、有学生,就可以叫做大学了。”
  顺便告诉你,在大学文凭犹如金字招牌的民国时代,就业依然严峻,就连中央大学毕业生也是如此。1931年的《教育杂志》披露:“央大本届毕业生二百余人,半数未获相当职业。”如此“毕业即失业”,你还想梦回民国?
其他文献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曾经在浙江一师做舍监。看见学生玩狗,他要唠叨一句:“为啥同狗为难?”放假了,学生走出校门,他要在后面喊一句:“早些回来,别吃酒啊!”学生走远了,他还要踮着脚在后面再补充一句:“铜钿少用些!”  因为他什么事儿都管,婆婆妈妈的,大家索性称他为“慈母”。  有一次,一位同学在宿舍里丢了东西,告到夏丏尊那儿,并且说出了怀疑对象,希望夏丏尊去搜查。  夏丏尊一时非常为难,搜查学生铺位,他是
期刊
东汉时期,京城洛阳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学府里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其官职都被称为博士。  某年春节,太学府里一派喜庆气氛。博士们正忙着张灯结彩,随时准备恭迎诏书。很快,街道上锣鼓喧天,显然是皇上派人来为博士们祝贺节日了。诏书上说,皇上为了让博士们欢度春节,特意赐给博士们一只羊。可是,等羊都被赶来,太学府的长官们犯难了。这些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这可如何分呢?有人主张把羊儿统统杀后分肉,肥瘦搭
期刊
有时参观游览,会有不尽沧桑的感觉萦绕心头。  我的故乡有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氏墓群石刻”,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豐富、雕制精巧,建筑气派宏大,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东汉石刻艺术珍品。石刻坐落于县城南二十公里的武翟山村,当年武氏一族几代人在朝中担任侍郎之职,足见其时武氏一族的显赫。可是现在到村中寻访,却早已没有一个武氏后人了。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介绍的是山西榆次的常
期刊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  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国祚虽短,但在政治制度上建树颇多。廷议就是秦始皇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建树。笔者从史籍上找到有关秦始皇廷议的三条记载:  第一条,见于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卷十四《至公》:“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仰天而叹曰:‘吾德出自五
期刊
海外汉学家小传  竹内好(1910—1977),日本汉学家。高中毕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科,与当时日本国内汉学的主流——古典研究——不同,竹内好特立独行地选择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同好友武田泰淳组建了“中国文学研究会”。竹内好最初以郁达夫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后关注鲁迅,在对鲁迅的译介和研究上倾注毕生心血,成为日本鲁迅研究界的泰斗,学界对其鲁迅论有“竹内鲁迅”之美称。竹内好一
期刊
【主编手记】  本刊利用之前的两期连载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华润葵教授的《中华民族开天史——关于文明时代标志的大讨论》从最宏观的层面探讨了人类族群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为何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为接下来的论述和争鸣提供了基准在更早的两期里本刊连载了《中华远古史研究理路》勾勒出对开天史这个问题的一个整体性指导性的思路本期在明确了研究理路和讨论基准的前提下中华民族开天史将开始它对具体对象的探究之旅旅途的起点
期刊
清同治七年(1868),日本发动明治维新,从此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明治政府制定了军事扩张的“大陆政策”,把逐步吞并周边国家列为基本国策。  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并改为日本冲绳县之后,明治内阁又把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和台湾等地定为其下一步目标。  光绪十三年(1887),日本参谋本部制订了一份《讨伐清国策》,计划一旦发动侵华战争,即以主力部队攻击中国京城,制服清皇朝。之后把辽东半岛
期刊
近来『学霸』一词在网上及生活中悄然流行所谓学霸就是『学界中的霸主』一般用来指代平时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的一类人含向往和羡慕意有人为『学霸』们总结了几大特点一学习厉害二发自真心地热爱学习三有学习也有丰富的生活对于『学霸』这一充满活力时尚感和幽默感的词的流行我是颇感欣喜的当学习从一件很『苦』的事变成一件很『酷』的事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便指日可待了  借现代传媒之力今天的很多『学霸』纷纷
期刊
关于古代文人与考试的羁绊,人民大学研究考试的专家邓北平教授介绍,古代的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功用主要有以下三点:走上庙堂之高的仕途、获得高人一等的身份、加入往复循环的阶层流动。但总有这样一些学霸才子,主动或被动地跳出这三界之外。  曾经学霸变“词霸”  柳永,北宋第一大牌通俗歌曲词作者。他的职业生涯,多少要拜一场无厘头的考试所赐。  出身儒宦家庭的柳永,毕生流连于烟花风月场所,倾心填词。他天赋极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