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0年的GDP为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名副其实地实现了“超日赶美”。然与此同时,我国的通胀水平却在同步高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4.9%,2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9%,连续两个月远高于政府制定的4%的目标。在CPI上游,一般用来衡量后续通货膨胀压力的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7.2%,高于1月份的6.6%,而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4.1%,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4.9%。有经济学家直言,我国面临着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复杂的通货膨胀。
物价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高低,物价上涨过快甚至还影响着社会稳定。在“互动中国”两会论坛的网络民意调查中,對于“过去的一年里,你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么?”的问题,民众回答“感觉很明显,压力很大”的为100%。同时,對中国高物价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派的也是少数。近70%的民众认为,高物价至少会保持一年以上。面對通货膨胀的严峻现实,大多数人给予厚望,希望中央到地方的调控下,物价能有所控制,用限价等行政手段解决通胀。
物价在当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稳定物价,摆上了今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议程。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今年“十大重点”工作的第一位,用近一页的篇幅加以阐述和部署,而且明确提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只要重视民生保障,就能真正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也是两会期间各位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中的共识。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召开了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经济增长与民生目标冲突下的中国通货膨胀”,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通胀问题“把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提醒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通胀达到百分之十几,曾出现最高24%的通胀,但是人民群众對物价上涨的承受度还是比较高的,大家都支持市场化倾向的改革,把物价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但是到了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對物价上涨的承受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贫富差距的拉大起到了加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诚信公司董事长毛振华认为,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进程,持续的通货膨胀已成必然趋势。面對通胀,应该不断扩大内需,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而不能简单地依靠量化的货币工具来解决。毛振华开的“方子”是劳动者的工资应该五年翻一番,普通劳动者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在服务业、低端产业。要提高工资,特别是要提高服务业的价格,服务业价格上升是必然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为治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提出了三个视角:第一要有国际视角,金融危机后形成了两次震荡是形成通胀的重要外部因素;第二个视角是政治、社会的视角。这一轮通货膨胀對于那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非常脆弱的国家会带来一些非常强烈的冲击;第三个视角是体制、制度的视角。虽然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稳定的,但是治理通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它有泡沫化、国际化的新现象。
无论是采取多种措施抑制物价水平的进一步攀升,还是加快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增强民众抵御通胀的能力,或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投入,我们不难看出,治理通胀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同中医治病,需望闻问切,通观全局,内外皆调,统筹兼顾。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在这个通胀预期下,如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仅是政府调控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也是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必要举措。在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相信政府能够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但他同时强调,由于翘尾因素影响大,今年上半年控制物价水平涨幅的工作比较艰难。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控物价,保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對于整个十二五计划的实施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只有将稳定物价当做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重要工作去抓,去落实,保障人民的生活稳定,十二五开局之年才会更加顺利。
物价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高低,物价上涨过快甚至还影响着社会稳定。在“互动中国”两会论坛的网络民意调查中,對于“过去的一年里,你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么?”的问题,民众回答“感觉很明显,压力很大”的为100%。同时,對中国高物价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派的也是少数。近70%的民众认为,高物价至少会保持一年以上。面對通货膨胀的严峻现实,大多数人给予厚望,希望中央到地方的调控下,物价能有所控制,用限价等行政手段解决通胀。
物价在当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稳定物价,摆上了今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议程。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今年“十大重点”工作的第一位,用近一页的篇幅加以阐述和部署,而且明确提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只要重视民生保障,就能真正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也是两会期间各位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中的共识。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召开了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经济增长与民生目标冲突下的中国通货膨胀”,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通胀问题“把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提醒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通胀达到百分之十几,曾出现最高24%的通胀,但是人民群众對物价上涨的承受度还是比较高的,大家都支持市场化倾向的改革,把物价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但是到了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對物价上涨的承受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贫富差距的拉大起到了加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诚信公司董事长毛振华认为,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进程,持续的通货膨胀已成必然趋势。面對通胀,应该不断扩大内需,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而不能简单地依靠量化的货币工具来解决。毛振华开的“方子”是劳动者的工资应该五年翻一番,普通劳动者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在服务业、低端产业。要提高工资,特别是要提高服务业的价格,服务业价格上升是必然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为治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提出了三个视角:第一要有国际视角,金融危机后形成了两次震荡是形成通胀的重要外部因素;第二个视角是政治、社会的视角。这一轮通货膨胀對于那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非常脆弱的国家会带来一些非常强烈的冲击;第三个视角是体制、制度的视角。虽然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稳定的,但是治理通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它有泡沫化、国际化的新现象。
无论是采取多种措施抑制物价水平的进一步攀升,还是加快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增强民众抵御通胀的能力,或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投入,我们不难看出,治理通胀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同中医治病,需望闻问切,通观全局,内外皆调,统筹兼顾。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在这个通胀预期下,如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仅是政府调控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也是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必要举措。在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相信政府能够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但他同时强调,由于翘尾因素影响大,今年上半年控制物价水平涨幅的工作比较艰难。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控物价,保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對于整个十二五计划的实施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只有将稳定物价当做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重要工作去抓,去落实,保障人民的生活稳定,十二五开局之年才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