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进生”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学校教育都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学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不应该受到忽视。对待后进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基本的策略是一样的,教师在应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助其克服“应付、惰性”心理
教師是学生优先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象道德范例能引起学生的模仿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比口头上的说教更深刻。如果一个老师不思进取,整天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学生会觉得他很虚伪、不诚实,从而对他的说教产生反感。因此,老师应处处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时刻通过自己的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苏霍姆林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化为信念。
2.平等对待,赏识激励,助其克服“畏难、自卑”心理
对于后进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他们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加以积极引导,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优点激励法,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会进步”“我是可以的”。这样,就可弹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弦”,使他们的内心爆发出积极的感情,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例如,我班的小发同学学习上不努力,成绩很差,而且平时满口脏话,对老师的教育毫不理会,甚至恶语顶撞老师,令老师忧虑、失望,令其他同学生厌。我多次找他谈心,但收效甚微。但是在一次大扫除活动中和和学校的校运会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劳动特别积极,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于是,在班会课上我公开地表扬了他,并安排他每天负责教师办公室的打扫工作和大组长一职,负责收发他那组同学的作业本等工作。课后我又及时找他耐心地谈心,进一步鼓励他一定要发扬优点、努力改正缺点。经过一段时间,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自告奋勇地坚持每天负责打扫教师办公室。这样,他具有了积极的进取心和学习自觉性,语言也文明很多了。在打扫教师办公室和收发作业本上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赢得了老师、同学的好评。
3.爱与尊重,助其克服“对抗、厌学”心理
爱和尊重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教师真诚的爱与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后进生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而且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所以老师决不能采取冷漠和歧视的态度,用过分的语言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应用母亲般的情怀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后进生,用和风细语的语言、循循善诱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去教育、感化他们。对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相信他们能够改掉缺点,弥补不足。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后进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和老师坦诚相待、放心地交流与沟通,燃起他们的希望和热情之光,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4.捕捉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助其克服“厌学”心理
很多后进生智力并不差,差就差在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自控力上。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是转化后进生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获得不断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美,那些正在转化过程中的后进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应杜绝在大庭广众面前指名道姓地揭发、批评,甚至恶语伤人,这样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只能适得其反。只要老师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就会发现再顽劣的学生也有他可爱的一面。所以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在这些闪光点上,就会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越来越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把希望转化为目标,助其克服“恐惧、猜疑”心理
教师不仅要用爱心去点燃每个后进生心中的希望,而且要努力引导他们把希望化成一个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要指导后进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一个目标实现了,再确定新目标,激励学生不断奋进。这样,学生就会在目标的实现中进行自我监控,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对后进生的要求要一步一步提出。开始要求要低,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表扬,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加信心十足地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样利用及时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克服“恐惧、猜疑”心理,逐步形成变后进为先进的内驱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后进生”是教育对象的一处特殊群体。针对“后进生”这一不良心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提高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钱昭君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助其克服“应付、惰性”心理
教師是学生优先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象道德范例能引起学生的模仿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比口头上的说教更深刻。如果一个老师不思进取,整天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学生会觉得他很虚伪、不诚实,从而对他的说教产生反感。因此,老师应处处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时刻通过自己的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苏霍姆林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化为信念。
2.平等对待,赏识激励,助其克服“畏难、自卑”心理
对于后进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他们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加以积极引导,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优点激励法,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会进步”“我是可以的”。这样,就可弹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弦”,使他们的内心爆发出积极的感情,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例如,我班的小发同学学习上不努力,成绩很差,而且平时满口脏话,对老师的教育毫不理会,甚至恶语顶撞老师,令老师忧虑、失望,令其他同学生厌。我多次找他谈心,但收效甚微。但是在一次大扫除活动中和和学校的校运会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劳动特别积极,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于是,在班会课上我公开地表扬了他,并安排他每天负责教师办公室的打扫工作和大组长一职,负责收发他那组同学的作业本等工作。课后我又及时找他耐心地谈心,进一步鼓励他一定要发扬优点、努力改正缺点。经过一段时间,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自告奋勇地坚持每天负责打扫教师办公室。这样,他具有了积极的进取心和学习自觉性,语言也文明很多了。在打扫教师办公室和收发作业本上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赢得了老师、同学的好评。
3.爱与尊重,助其克服“对抗、厌学”心理
爱和尊重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教师真诚的爱与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后进生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而且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所以老师决不能采取冷漠和歧视的态度,用过分的语言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应用母亲般的情怀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后进生,用和风细语的语言、循循善诱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去教育、感化他们。对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相信他们能够改掉缺点,弥补不足。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后进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和老师坦诚相待、放心地交流与沟通,燃起他们的希望和热情之光,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4.捕捉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助其克服“厌学”心理
很多后进生智力并不差,差就差在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自控力上。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是转化后进生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获得不断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美,那些正在转化过程中的后进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应杜绝在大庭广众面前指名道姓地揭发、批评,甚至恶语伤人,这样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只能适得其反。只要老师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就会发现再顽劣的学生也有他可爱的一面。所以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在这些闪光点上,就会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越来越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把希望转化为目标,助其克服“恐惧、猜疑”心理
教师不仅要用爱心去点燃每个后进生心中的希望,而且要努力引导他们把希望化成一个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要指导后进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一个目标实现了,再确定新目标,激励学生不断奋进。这样,学生就会在目标的实现中进行自我监控,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对后进生的要求要一步一步提出。开始要求要低,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表扬,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加信心十足地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样利用及时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克服“恐惧、猜疑”心理,逐步形成变后进为先进的内驱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后进生”是教育对象的一处特殊群体。针对“后进生”这一不良心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提高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