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伊战争前后,我国对石油战略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参与的研究机构之多,层次之高,与中长期战略结合之紧密,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一个值得关注之点是,在相当多的战略研究中,研究的重点都是如何找油、采油;即使涉及到“走出去战略”,一般也是以参与勘探、开发和获取“份额油”为主。这种沿循传统思路的研究路线存在重大缺陷,很难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我国新的石油战略中,一个不应忽略的研究重点应当是如何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
长期、大比重依赖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
从1998年以来,我国对石油、天然气后备资源的情况和未来中、长期供求预测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人们高度共识,我国的油气后备资源储量是严重不足的。
我国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是220亿吨,其中可用于工业开采的已探明可采储量只有65亿吨,按目前人口计算人均只有5吨,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3.5吨。我国目前的石油生产能力为1.6亿吨。由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不仅现在石油采掘业就已经存着“储采比”失调的不安全隐患,而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很难有大的产量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到1.8亿吨。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可能将达3亿吨。
尽管多方面研究机构的数据还有一定差异,但对上述趋势的基本判断是一致的。我们一定要认清一个基本形势,长期、大比重地依赖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
新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有油卖,中国有钱买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生产能力大约为33亿至34亿吨。从实物层面看,全球石油市场的供给是充裕的,供略大于求。在可预见的一个战略周期内,世界市场上的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亚洲,其中主要来自中国。目前亚洲的自产石油能力明显趋于下降。原来作为亚洲主要油气出口源的东南亚各国中,目前保持出口能力的只剩下马来西亚。印尼已经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除中国外,亚洲新增需求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印度。目前印度有超过一亿吨的石油加工能力,其石油供给中65%左右来自中东。
即或考虑到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世界石油生产能力仍是能够满足供应并且有余的。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石油市场上供给增长的因素要明显多于需求增长的因素。从2000年以来,俄罗斯的油气出口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在过去两年中,俄罗斯已经多次不顾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建议去抢占国际市场。目前,为油气资源寻求稳定的国际需求已经成为其明显的经济政策取向。在过去10余年的封锁中,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只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0.2%。但伊拉克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1%,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资源富集国。在萨达姆时代,伊拉克已有的92座油田中只有24座尚在开工、半开工。在对伊拉克的封锁解禁以后,这样一个巨大的供给能力将很快加入到世界市场中来。2002年末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人罢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满于政府主动压缩石油产量的政策。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加工能力超过40亿吨,不仅明显超过石油可供量,而且更是远超过了下游的实际需求。这个严重过剩的石油加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世界石油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真实格局。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要比石油市场上的竞争激烈得多。
一方面是世界有油卖;另一方面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有钱买。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长期、大比重进口石油的支付能力是具备的。1980年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7亿美金。2003年一季度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160亿美金。不仅从外汇储备的存量和增长情况看我们买得起,而且从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总量和增长态势看,从外汇平衡、进出口平衡、国际债务结构等多方面情况看,支持这样一个资源进口量的支付能力也是充分具备的。进口资源而出口加工制造业产品将是我国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参与世界经济分工,获取更多国际比较利益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战略研究中应当把70%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市场上
我国石油进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买不到油,买不起油,而是如何安全、价格有利地把油买回来。这就要研究市场,全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国际市场。
不论怎样下力气去勘探开发,包括到海外去勘探开发,离开市场,我们已经不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石油需求。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对找油、采油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对油市上的国际竞争几乎没有多少经验。迄今我国在国际油市上仍处于被动地接受价格的地位,在我们的石油采购量中采用了市场化避险手段的部分微不足道。而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在总供给中所占比重将超过50%。现在看,我国新的石油战略研究应当把70%以上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市场上。
研究国际市场并不是简单地研究在石油采购中如何讨价还价。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竞争。可以说,中国石油的根本出路是走出去,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是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需要参与到现货、期货、产权等多层次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我们需要通过大量、反复交易去主动影响价格,我们需要通过建立期货储备来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减轻短期油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我们需要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建立在银行系统支持下的“石油金融”体系,我们需要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价格变动规律,我们需要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简单说,在我国的石油战略中,研究市场可能比研究如何找到油和如何把油采出来更急迫、更重要。
参与市场竞争是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径
迄今在我国的石油战略研究中,仍有一种传统的惯性认识,就是把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视为是一种“异己”力量,认为买油就是风险,就是不安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战略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少买、不买油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是和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相悖的。
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但规避风险的办法不是远离市场、躲避市场竞争。恰恰相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市场化的避险手段、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才是我们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径。
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中的所有“游戏”规则都和降低风险、控制风险的社会共同约定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大量的市场化避险手段。例如,期货市场的首要功能并非是放大风险,而是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在这个市场上,一些参与者所承担的风险恰恰是市场分散风险的方式之一。要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我们就必须学会驾驭市场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是价格风险
从1999年初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反复巨幅波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地缘政治危机、国际金融动荡以及局部石油战争等构成了价格波动的种种诱因。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大国、国际资本正在用符合游戏规则的办法争夺对资源的控制权。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过去一段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国际经济、政治事件中,没有一件真正改变了国际油市上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真正原因是国际垄断资本、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的操纵。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并非是局部石油战争主导资源配置,而是符合游戏规则的风险竞争主导配置资源。
看不到市场、忽视市场的战略是最危险的战略。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当然需要有最坏情况下的备案。但在过去4年中,中国在石油问题上面临的主要威胁并非是战争,而是价格风险。我们不能让局部战争的表面现象掩盖了真正的危险所在。简言之,我国新的石油战略不应当是“要准备打仗”的战略,而是战胜市场的战略。
长期、大比重依赖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
从1998年以来,我国对石油、天然气后备资源的情况和未来中、长期供求预测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人们高度共识,我国的油气后备资源储量是严重不足的。
我国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是220亿吨,其中可用于工业开采的已探明可采储量只有65亿吨,按目前人口计算人均只有5吨,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3.5吨。我国目前的石油生产能力为1.6亿吨。由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不仅现在石油采掘业就已经存着“储采比”失调的不安全隐患,而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很难有大的产量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到1.8亿吨。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可能将达3亿吨。
尽管多方面研究机构的数据还有一定差异,但对上述趋势的基本判断是一致的。我们一定要认清一个基本形势,长期、大比重地依赖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
新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有油卖,中国有钱买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生产能力大约为33亿至34亿吨。从实物层面看,全球石油市场的供给是充裕的,供略大于求。在可预见的一个战略周期内,世界市场上的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亚洲,其中主要来自中国。目前亚洲的自产石油能力明显趋于下降。原来作为亚洲主要油气出口源的东南亚各国中,目前保持出口能力的只剩下马来西亚。印尼已经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除中国外,亚洲新增需求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印度。目前印度有超过一亿吨的石油加工能力,其石油供给中65%左右来自中东。
即或考虑到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世界石油生产能力仍是能够满足供应并且有余的。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石油市场上供给增长的因素要明显多于需求增长的因素。从2000年以来,俄罗斯的油气出口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在过去两年中,俄罗斯已经多次不顾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建议去抢占国际市场。目前,为油气资源寻求稳定的国际需求已经成为其明显的经济政策取向。在过去10余年的封锁中,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只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0.2%。但伊拉克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1%,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资源富集国。在萨达姆时代,伊拉克已有的92座油田中只有24座尚在开工、半开工。在对伊拉克的封锁解禁以后,这样一个巨大的供给能力将很快加入到世界市场中来。2002年末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人罢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满于政府主动压缩石油产量的政策。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加工能力超过40亿吨,不仅明显超过石油可供量,而且更是远超过了下游的实际需求。这个严重过剩的石油加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世界石油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真实格局。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要比石油市场上的竞争激烈得多。
一方面是世界有油卖;另一方面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有钱买。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长期、大比重进口石油的支付能力是具备的。1980年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7亿美金。2003年一季度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160亿美金。不仅从外汇储备的存量和增长情况看我们买得起,而且从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总量和增长态势看,从外汇平衡、进出口平衡、国际债务结构等多方面情况看,支持这样一个资源进口量的支付能力也是充分具备的。进口资源而出口加工制造业产品将是我国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参与世界经济分工,获取更多国际比较利益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战略研究中应当把70%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市场上
我国石油进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买不到油,买不起油,而是如何安全、价格有利地把油买回来。这就要研究市场,全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国际市场。
不论怎样下力气去勘探开发,包括到海外去勘探开发,离开市场,我们已经不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石油需求。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对找油、采油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对油市上的国际竞争几乎没有多少经验。迄今我国在国际油市上仍处于被动地接受价格的地位,在我们的石油采购量中采用了市场化避险手段的部分微不足道。而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在总供给中所占比重将超过50%。现在看,我国新的石油战略研究应当把70%以上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市场上。
研究国际市场并不是简单地研究在石油采购中如何讨价还价。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竞争。可以说,中国石油的根本出路是走出去,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是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需要参与到现货、期货、产权等多层次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我们需要通过大量、反复交易去主动影响价格,我们需要通过建立期货储备来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减轻短期油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我们需要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建立在银行系统支持下的“石油金融”体系,我们需要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价格变动规律,我们需要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简单说,在我国的石油战略中,研究市场可能比研究如何找到油和如何把油采出来更急迫、更重要。
参与市场竞争是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径
迄今在我国的石油战略研究中,仍有一种传统的惯性认识,就是把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视为是一种“异己”力量,认为买油就是风险,就是不安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战略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少买、不买油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是和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相悖的。
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但规避风险的办法不是远离市场、躲避市场竞争。恰恰相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市场化的避险手段、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才是我们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径。
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中的所有“游戏”规则都和降低风险、控制风险的社会共同约定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大量的市场化避险手段。例如,期货市场的首要功能并非是放大风险,而是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在这个市场上,一些参与者所承担的风险恰恰是市场分散风险的方式之一。要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我们就必须学会驾驭市场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是价格风险
从1999年初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反复巨幅波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地缘政治危机、国际金融动荡以及局部石油战争等构成了价格波动的种种诱因。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大国、国际资本正在用符合游戏规则的办法争夺对资源的控制权。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过去一段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国际经济、政治事件中,没有一件真正改变了国际油市上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真正原因是国际垄断资本、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的操纵。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并非是局部石油战争主导资源配置,而是符合游戏规则的风险竞争主导配置资源。
看不到市场、忽视市场的战略是最危险的战略。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当然需要有最坏情况下的备案。但在过去4年中,中国在石油问题上面临的主要威胁并非是战争,而是价格风险。我们不能让局部战争的表面现象掩盖了真正的危险所在。简言之,我国新的石油战略不应当是“要准备打仗”的战略,而是战胜市场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