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然后进入一系列的死记硬背程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放眼学生的发展前途,为其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动发现问题,成为课堂的思考者与主动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倾听者与参与者,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引导学生提问
初中时期正值孩子的青春发育期,教师要对其各种行为表现与特征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对照孩子的个性科学地引导,积极鼓励他们主动探究问题。如有的学生性情鲁莽,教师就应采取策略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有的性情直率,教师就应采取策略加强其组织语言的能力。对于那些喜欢出风头或捣蛋的要多提问,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课堂上的表现力;对沉默者要进行表演性实践活动的鼓励,使其去探究和发现问题,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比如说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当让学生以探究式的心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图书馆或运用网络工具等,对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主动去发现和研究。只有当学生对背景以及写作时的那种天气情况,地理条件,所处的时节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文章的主旨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在《父母的心》这篇文章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尝试采用对话式的教学,让学生尝试扮演父母的角色,从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揣摩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之心,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了。
二、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
在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如在教授《甜甜的泥土》这一课,当王小亮收到奶糖时,他“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问“王小亮思考了什么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糖是谁送的呢?”有的说“该如何分糖给同学和老师”,又有的说“到底要不要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快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把他们分成了八大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部讨论,并说出理由来。同学们热烈地讨论了起来,很快,他们达成了一致。激烈的讨论过程不但提高了他们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底蕴,设计个性
要在备课过程中注入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塑造个性的观念。而要实现该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环节全身心地投入,尽量向学生们传达课文的要义。教师结合自身积累的知识,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典籍,让学生多听、多说、多思考、多表达,使其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爱上文化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通过对于不同教学方法的选取、组合,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不但是要教,而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启发、引导。以《孔乙己》一文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体会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摧残,进一步再通过对于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明白孔乙己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做出那些行为和做法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提升。
四、增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以《背影》一文为例,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来讲解整篇文章会变得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想自己的父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是如何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为自己辛勤付出的,这样对于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让学生写下此时此刻最想对父亲说的话,进而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父亲,对于学生增强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进行问题的探究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与教学反思,认为要想打造一个好的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予构建有效的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师提供一些思路,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蒋慧敏,教师,现居江苏昆山。
一、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引导学生提问
初中时期正值孩子的青春发育期,教师要对其各种行为表现与特征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对照孩子的个性科学地引导,积极鼓励他们主动探究问题。如有的学生性情鲁莽,教师就应采取策略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有的性情直率,教师就应采取策略加强其组织语言的能力。对于那些喜欢出风头或捣蛋的要多提问,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课堂上的表现力;对沉默者要进行表演性实践活动的鼓励,使其去探究和发现问题,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比如说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当让学生以探究式的心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图书馆或运用网络工具等,对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主动去发现和研究。只有当学生对背景以及写作时的那种天气情况,地理条件,所处的时节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文章的主旨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在《父母的心》这篇文章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尝试采用对话式的教学,让学生尝试扮演父母的角色,从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揣摩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之心,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了。
二、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
在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如在教授《甜甜的泥土》这一课,当王小亮收到奶糖时,他“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问“王小亮思考了什么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糖是谁送的呢?”有的说“该如何分糖给同学和老师”,又有的说“到底要不要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快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把他们分成了八大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部讨论,并说出理由来。同学们热烈地讨论了起来,很快,他们达成了一致。激烈的讨论过程不但提高了他们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底蕴,设计个性
要在备课过程中注入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塑造个性的观念。而要实现该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环节全身心地投入,尽量向学生们传达课文的要义。教师结合自身积累的知识,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典籍,让学生多听、多说、多思考、多表达,使其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爱上文化课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通过对于不同教学方法的选取、组合,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不但是要教,而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启发、引导。以《孔乙己》一文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体会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摧残,进一步再通过对于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明白孔乙己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做出那些行为和做法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提升。
四、增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以《背影》一文为例,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来讲解整篇文章会变得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想自己的父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是如何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为自己辛勤付出的,这样对于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让学生写下此时此刻最想对父亲说的话,进而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父亲,对于学生增强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进行问题的探究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与教学反思,认为要想打造一个好的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予构建有效的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师提供一些思路,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蒋慧敏,教师,现居江苏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