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学革命图景的建构——从周氏兄弟与章太炎文学观之关联谈起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q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近代以来文化上的大变局,刘师培通过扩展阮元的《文言说》将修饰性作为其文学论的基础,与西方的美学论说顺理成章地建立了联系.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立场让他无法接受刘师培的说法.为了回应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章太炎在与刘师培论争的过程中以文字为基础,以表达的准确性为指归,从听说与读写两种传播路径的对照出发建构起了全新的文学革命图景.身处五四新文化阵营的周氏兄弟,看似与章太炎构成显豁的断裂,实则从根本上继承了业师以文字为本位的文学观,分别以“诗力”和“本色”为追求,以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实践扩张汉字写作的可能性,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文学传统.
其他文献
自1969年Howard Barrows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来,各国对其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对PBL教学模式和部分职业院校教学现
本文以“工作队下乡”的叙事结构重读《暴风骤雨》,指出“改造—动员”结构作为一种“普遍性”的阐释方法对独特文本分析的“剩余”.正是通过这些可能无法被框定在“动员结构
1929年鲁迅与林语堂关系的破裂,并非仅仅一场意外的私人纠纷,而是已经有着内在的思想分歧.这种分歧在二人对《子见南子》演剧案的不同认识中已经隐约可见:林语堂的剧作有意识
《故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文本的叙事空间由三个故乡构成:现实故乡、想象故乡、理想故乡.三个叙事空间的外在景象、人物性格、风俗描述,都有着本质
1929年在上海开展的狂飙运动失败后,高长虹一度在北平开展过狂飙运动,时间为1929年年底至1930年7月,阵地是北平《全民报》“长虹周”副刊和《北平日报》“北平日报副刊”及“
本文通过考证梅志记述胡风的一份材料,梳理出了胡风接受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一个特殊路径和脉络,进而再现了胡风批判性接受藏原惟人革命文学理论的全过程.尤其对胡风因何
鲁迅思想与文学的“政治性”更多地表现为对现实政治的道德评判与情感态度,属于政治伦理范畴.他早期的“人/奴隶”“官/民”的思考范式中已经隐含了对民权主义的认同,在20世
聚焦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了南昌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专业特色凝练、课程体系重构、教师队伍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了以特色
电影艺术在“十七年”被视为叙事性文学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小说改编为电影极大地提高了文艺传播效能,拓展了读者接受群体.改编中的审美元素消长融入了意识形态特质,叙述视角
周立波《替阿Q辩护》一文以向农民朋友讲阿Q的形式对现代文学中作家对农民的主观情感问题提出了疑问与辩护.而“中间人物”这一概念既包含了这一辩护传统,又反映了当代文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