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成为了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这种发展目的与手段的离合,不仅违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类解放与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主题。破解现实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困境,就需要确立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符合马克思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原理:二是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源自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是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四是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0)01-0009-08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内在地隐含着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人与社会能否协调发展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观优劣的基本标准。新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整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民主体需要的全方位升级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基于此,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主动对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打破单纯追求社会优先发展的向度,站在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既要着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要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符合马克思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原理
  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理念,是马克思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思想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成果。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展开的两个互为前提、互为目的的历史过程。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也必然得到相应发展。人之所以不断地从事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世界,追求人自身本质的实现,其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也体现在它能够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从这样的思维逻辑出发,马克思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与探究.从而准确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同一关系。
  (一)人的發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首先,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社会是由人和人的历史活动构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以“现实的个人”作为考察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并且规定“现实的个人”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能动作用的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双重角色。但是,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这一点上,而是具体考察了群体与个体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得出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定的群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的结论。“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他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马克思通过历史主体的范围限定,强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讲的社会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进化过程,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创造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结果。社会发展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运动、变化过程,而是人特有的自我创造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身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着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同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活动能力,从而推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因此,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后,人的发展是检验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社会发展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社会主体(人)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衡量或者评价社会发展的尺度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客体尺度,也有主体尺度等。但是社会发展作为一种总体性的价值范畴,应该专属于人的范畴,因为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因此,衡量社会发展与否,应该从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主体的价值关系来确定。当社会发展有益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关系的丰富、人的能力的提升与人的自由实现时,这样的社会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所以,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是包含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的历史过程,人的发展构成了检验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
  (二)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现实载体
  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发展也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二者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为什么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发展?其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人的发展依赖一定的社会关系。“现实的个人”始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交往实践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联系的基本前提,离开了社会关系,人与动物就不能区别开来了。人的发展不是想象中的发展,而是现实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程度不仅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且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因为任何人不是处于某种幻想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的个人,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基于此,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得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在人际交往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离开了社会,个人的发展只能是畸形的、片面发展”。其次,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一是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社会能够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技术手段,推动人类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促进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创造历史时“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二是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条件和制度保障。社会发展通过创造积极的文化成果,为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精神文化成果能够促进人类的思想、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政治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制约着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发展。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对人的发展会产生制约作用。最后,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可见,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人的发展都要受到前人所创造的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的发展状况也不同。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考察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角度出发,分析得出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先后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发展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说,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首先,对社会发展内涵的理解不仅包括社会客体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且包含社会主体(人)的发展。总体上说,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社会全面进步中实现,只有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社会关系合理建构、社会交往普遍发展、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到实处。由于人的发展的社会依赖性,社会发展应当与人的发展相一致,从而有利于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社会发展合目的性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离不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完善,都离不开人的作用。正是在此意义上.强调人的发展与强调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统一的。其次,现实中只有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如果人与社会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彼此之间就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反之,二者之间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彼此之间就会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性超过一定限度时,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不和谐。所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必须形成均衡、协调的和谐关系。可见,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已经与人的发展交融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源自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看成是由各种不同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只有保持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社会整体才能和谐发展。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及社会全面协调的过程,社会有机体的历史进步性主要是通过人的生存发展状况体现出来的,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有机体.首要的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可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等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领域。同时,社会有机体在发展演化过程中能够不断调节自身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才能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综合。”这就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活动的产物,人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交互活动而形成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而产生了人类社会这个有机共同体.这就表达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协调的规律性认识。
  (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具有发展的规律性。社会有机体由于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说:“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一方面,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结果.因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与人的利益和需要等价值因素密切相关,追求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人们致力于社会发展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并遵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次,实践中只有以合目的性引导人们的活动,以合规律性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效缓解社会发展与人的發展的矛盾。考察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人类发展理念的片面性,导致二者之间存在对立与矛盾。分析造成二者矛盾的种种因素,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错位与脱节。
  (三)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源自社会的有机性。协调是有机体的一种特性。凡是有机体,必然在结构或机能上保持着某种协调,只是不同的有机体,协调的程度不同而已。马克思把社会看成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只有保持整体内各个要素、部分之间,以及要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性关系,社会整体才能和谐发展。然而,由于社会要素和结构的复杂性,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对社会有机体的把握和界定又往往是不全面的,这就需要确立一种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尺度。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原则在于.构成有机体的人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社会生产人,人生产社会,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关系。但是在某一时段,人与社会也会发生相互分离、对立和冲突,这就会影响到整个“有机体”。因此,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美好生活是人类对理想生活样态的追求,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内含着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美好生活必然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辩证统一的生活。新时代世情、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增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使人的主体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与社会不协调发展的乱象,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   (一)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对美好生活构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种种冲突的理论回应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走上了换挡提质的轨道。但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发展却相对迟缓,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障碍。怎样正确认识新时代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实现发展理念从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向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怎样更好地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问题,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美好生活的“瓶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角度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为解决新时代我国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而提出来的,体现了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指导我国构建美好生活的科学理念。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的丰富和超越.也是对当前国际盛行的发展理念的合理继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发展内涵的创新。从单纯注重“社会发展”转向注重“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第二,发展方式的创新。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发展目标的创新。从“少数人享有发展成果”转向“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四,发展视野的创新。从“修昔底德陷阱”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新时代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趋向,即实现从社会发展优先向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现实矛盾的理论回应。
  (二)新时代构建美好生活,必须使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相协调,其核心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新时代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整体转型升级的阶段,发展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追求速度的增长,而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同样,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在发展、进步的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而且要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和协调发展的各项事业。只有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构建美好生活,就必须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发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好生活的构建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构建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
  (三)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向
  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根源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成为西方学者普遍关注的理论主题,如何理解发展的本质构成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总的来看,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先后经历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后者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西方学界对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的关注.起源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所造成的一系列发展危机。在发展的实践中,“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生存危机,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面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和人的生存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开始反思和检讨“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将发展的本质理解为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
  四、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基本依据,也是现阶段我国“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践依据,對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本身蕴含着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诉求。反过来讲,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义在于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一)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促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根本原因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究其实质来看反映的就是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又是由什么推动的呢?马克思从需要的角度出发,将人的需要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肉体组织的需要,但是从根源上看,人的需要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言:“需要也如同产品和各种劳动技能一样,是生产出来的。”社会生产不仅为人的需要创造了对象与手段,而且还创造了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准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前提。在我国处于“欠发展”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表现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与物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处于“发展起来后”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表现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经济总量获得了显著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提高,劳动产品日益丰富,这一切表明生产供给不足、产品绝对短缺的问题在我国得到了有效解决。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密与丰富。综上,我国现在已进入“发展起来后”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领域的巨大变化,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就是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人民需要内涵的不断丰富、需要层次的不断升级。这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判断的根本原因。   (二)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逻辑决定的
  “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为了适应人民需要的升级变化而提出来的。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種动态的、发展的状态,因此,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应是发展变化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产品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以生产力增长为标准的发展观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人民的新期待了。而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客观上要求提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新时代,人民需要由生存需要向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升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我们党在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时必须要有全局性、系统性的思考,突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可以说,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逻辑是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逻辑决定的。
  (三)新时代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的主要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应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主要手段.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主动对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社会生产与人民需要相协调。具体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够为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当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阻滞,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着力破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推进平衡、充分发展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得以满足。二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破解现阶段天人关系僭越的矛盾。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社会发展和推进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互为前提,缺一不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优质生态产品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在自然生态领域的具体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克服传统发展模式过分追求经济增长、无暇关注生态问题的弊端,将其改造成绿色发展模式,又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以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健康为原则,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生产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快绿色发展技术的创新,为人类不断提供健康、环保、安全、低碳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最终引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三是新时代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作为发展目的,要求社会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初衷,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发展手段,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为了补短板,通过补短板来克服发展的瓶颈,通过协调各种关系来挖掘发展潜力、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无论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只有突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其他文献
教育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根据时代和管理对象的变化,融入更多人性化的管理元素,要从人本主义的理念出发,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从教学质量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主要受到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当前对现代文学的欣赏方式主要有“懂”和“反懂”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前者追求理性,后者追求非理性,这些是由文化发展变化而形成的。本文先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特点及欣赏方式,然后分析现代文学和文学赏析理论基础,最后对现代文学赏析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现代文学;欣赏方式;理论基础  一、 引言  在对现代文学赏析时,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近日,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举办了"引领办公智变你就是Apeos Port--2020旗舰新品直播发布会",推出17款新一代Apeos Port旗舰智能型数码多功能机。新一代Apeos Port旗舰智能
2020年8月20日,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下称"运管中心")建成投运,作为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智能中枢",以及实施"云长制"的平台载体,实现"一键、一屏、一网"统筹管理城市运行。该运管中心由市大数据发展局与数字重庆公司联合建设,具体功能为"三中心一平台",即数据资源中心、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充分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球首位。因此,进一步了解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分子机制及致病机制,评价抗肺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肺癌的诊断及治疗
近日,随着中国电信公布2020年中期业绩后,三大电信运营商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悉数出炉。综合来看,三家企业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收入增长,其中5G发展超过预期。从半年报也可以
“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近日,抢劫杀人后潜逃24年之久的命案犯罪嫌疑人王某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某物流园被抓获,当他被刑警按倒在地时,一脸惊愕地问。7.2公里、19个红绿灯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