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初鸣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西南距良渚遗址群约18公里.该地区地势较低,水网发达,毗邻现在的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图一).rn据1932年《德清县新志》卷二记载:“中初鸣、下初鸣、桑育、高桥,地中时掘有杂角古玉及圈环步坠等物,质坚,色多红黄,时人谓之西土汉玉,佳者极珍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初鸣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西南距良渚遗址群约18公里.该地区地势较低,水网发达,毗邻现在的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图一).rn据1932年《德清县新志》卷二记载:“中初鸣、下初鸣、桑育、高桥,地中时掘有杂角古玉及圈环步坠等物,质坚,色多红黄,时人谓之西土汉玉,佳者极珍贵”.
其他文献
欧洲一体化曲折进程的表现之一在于成员国宪法秩序对于欧盟法优越地位的排斥.迄今为止,它仍是国内研究讨论欧洲一体化所包含的公法结构时容易被忽略的议题.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于2009年做出的里斯本判决证立了“宪法特质”教义,获得其他成员国宪法法院在判决中的追随.凭借对国内宪法秩序的守护,成员国宪法裁判得以审查欧盟法律,并实际限制了欧盟法在成员国层面的优先地位.在宪法现实主义立场之上,以“宪法特质”教义为线索,通过“历史—制度”视角可揭示欧盟层面立法及裁判权威、成员国宪法秩序及其宪法裁判之间的紧张结构,而这一结构指向
欧洲一体化对爱尔兰的国家身份产生了持久的深刻影响,为认识全球化、地区一体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身份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案例.爱尔兰的欧洲化进程与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相契合,带来了国家身份在国家形态、经济模式、社会治理、对外关系维度的重大变化.英国脱欧使爱尔兰国家发展再次面临关键历史节点,有助于爱尔兰民族摆脱历史上形成的对英国的心理依赖,成为爱尔兰潜在的“宪法时刻”和国家身份进一步变迁的契机,但也显示了其在参与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借助“后民族国家”方案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面临的复杂挑战.就该问题开展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配合陕西神木至山西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的输煤铁路建设,199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北考古队对该线域的遗址进行了调查,并于1993年下半年对寨峁遗址进行了发掘.寨峁遗址位于神木店塔镇寨峁旧村的石畔上,处于窟野河与其支系考考乌素河的交汇地,石畔东、西、南三面环水,遗址高出河床100余米,南距店塔镇约1公里,距神木市区15公里(图一;图版壹,1).遗址前部地势较平坦,北部为山梁峁坡地.遗址东西宽220余米,南北长600米左右,面积约60万平方米.
目次一纪地类朱提堂狼器二与周边地域性铜器的比较三无纪地类器的辨识四总体特征及其源头五衰落原因清至民国时期,朱提堂狼器已受学术界关注,端方、冯云鹏、容庚等都对其铭文和纹饰进行了著录[1].新中国成立之后,陈直、汪宁生、孙太初、方国瑜、徐正考等根据铭文就朱提堂狼器的制作时间、地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这些研究无疑为初步认识朱提堂狼器奠定了基础.但是作为汉代最为重要的铜器作坊之一,朱提堂狼不可能仅生产具铭的洗等几种器类,每件器物也不可能都有题铭或纹饰.如何完整认识朱提堂狼器,其文化特征、源头和衰亡原因尚需进一
印信是历代王朝权威的象征,是公文的唯一行政信用凭证,只有加盖印信的公文才具备行政效力,"无印信文字,不许入递",因而备受重视.清朝典志详列各种不同印信的材质、大小、印文等形制内容,并规定如何使用印信.
房山石经的刊刻与佛教末法思想密切相关,已是学界公论,但房山石经事业的信仰根基,又不仅限于末法思想.静琬是在承认隋末唐初已入“末法”的前提下开窟刻经,但其主要目的 并非为防备世间帝王未来的“灭法”运动,而是要留存经本给“末法万年”结束以后的人们.从其后继弟子开始,“末法”意识对房山石经刊刻所起的作用逐渐下降.历代参与刻经的各阶层人士,主要是为求得个人功德果报,离静琬刻经初衷越来越远.房山石经并非忠实贯彻静琬刻经理念的结果,而是由不同时代、信仰参差的各界僧俗,按照不同信仰需求,自发构成一个信仰实践共同体来完成
在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稳定的国家意志以成文法的形式呈现,唐代的成文法,称作“律令格式”;皇帝日常政务处理和决定,用“王言”表达.王言与律令格式共同构成唐代的法律体系.唐代王言有多种简称,如“制敕”、“诏令”等,执行迟缓或错误,唐律有明确的惩处规定;①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也存在王言干预法律的现象,被称作“以敕破律”.②王言既是皇权日常运行的载体,也是皇帝制度呈现的外在形式.唐朝是中国皇帝制度的成熟时期,通过王言理解唐代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一环.
海门口遗址2017~2018年的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墓地.根据层位关系、墓葬形制和构筑方式的不同,集中分布的24座墓可分为三组,年代在公元前1500~900年.这批墓葬丰富了对海门口遗址丧葬习俗及聚落变迁的认识,为探索以石块构筑"大石墓"及二次捡骨分层丛葬葬俗的源流提供了新资料.
加洛林王朝的统治者受法兰克习俗和墨洛温王朝先例的影响,为确保王位的传承、满足儿子的欲望、更有效地治理王国,常安排儿子分治疆土.查理·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虔诚者路易及其三个儿子共五代七位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分治和调整疆土来维护王族团结.在父子分治、兄弟分治、叔侄分治和混合分治四种权力格局中,国王们都采用多种手段维护王国一体,比如禁止部分儿子的继承资格、禁止分王国再分治、强化长子地位、兼并或分治绝嗣之王的疆土、频繁会商、联手打击异姓异族.因此,疆土分治并不必然导致国家分裂,亦可有利于王国一体.
东赵遗址2012~2015年发现了"新砦期"小城,现存基槽和城壕等,小城内外有灰坑、窖穴、祭祀坑等遗迹.小城始建于"新砦期",最晚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偏晚阶段废弃.小城的城内外遗迹应为"新砦期"早段.这批材料对研究嵩山以北地区"新砦期"遗存的文化内涵、"新砦期"的性质及早期夏文化等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