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凸显了青年人的精神危机。从生命教育视野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文章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整合性、拓展性、立体性入手,构建着重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激发高校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
[关键词]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建构
[作者简介]吴艺(1973- ),女,天津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学理论及应用研究。(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社科指导项目“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建构”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SZ090368)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065-02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步的,经过导入期、探索期、起步期、推广期,现在进入全面发展期。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迅速成长起来,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毕竟起步较晚,影响面有限,运作不够成熟,理论不甚完善,所以也暴露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尤以大学生的精神危机为突出表现——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屡见不鲜地出现自杀和他杀现象。这些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回的惨重教训,不断引发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固然明显,但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形势严峻,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日趋贫乏,人生方向逐渐迷离,生命价值观极端异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8年是大学生自杀事件高发年,仅全国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分布于13个省38所高校,达到历史顶峰。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建设守卫生命之树的精神家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启迪人的活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关怀生命。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教育几乎是在追赶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步伐中前行,教育的视野中没有人,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中缺乏对生命的关注。教育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外显的名与利,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过是追求名利过程的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而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如何用少的投入解决其凸显的心理问题,消除其现存的症状。这仅仅是对问题的暂时缓解与调整,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很多表层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深层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及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上。如果不从根源入手,就难以保证其彻底治愈,其症状或反复出现或呈进展化态势,最终导致自杀、他杀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我们也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生命教育的层面上,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其生命意义与境界。
生命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作为关爱学生精神生活的一种范式,近年来日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从这个视角反思现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直面人的心理层面,回归人的生命本体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源和成功的必由之路,而现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方面则存在明显的欠缺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物质生命的存在发展,忽视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生存空间,改善了人的生活条件。然而,它又使我们迷失在对物质财富、技术知识的不屑追求之中,甚至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真谛。而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便出现了种种不良倾向,偏离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一方面,现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强调技术手段,依然呈现出重矫治、轻预防和发展的态势。“你焦虑了,影响学习,我给你放松;你抑郁了,不能工作,我给你针灸;你失恋了,没人倾诉,我教给你恋爱的技巧;你就业有压力,我帮你减压。”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解决了现实问题,使我们的物质生命重新恢复正轨,但是它忽视了对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培养,未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怀其生命成长中的盼望、信仰、愤怒、悲苦、疏离、误解;关心其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对亲情的渴望与挣扎、对爱情的激动与伤心。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淡漠了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追寻,使得渴求帮助的生命在一番努力和挣扎之后,又回到了起点。另一方面,现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与理想化。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些过于理想,有些过于原则和空泛,与学生的实际状况不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缺乏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缺乏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真正深入,学生欠缺对生命的珍视、保护、尊重与负责的情感的积淀。因此,只有走出这些误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切实行之有效。因为人生是体验的人生,情感是体验的冲动,智慧是体验的发现,感悟、创造是体验的果实。只有用心体验,才能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生命,透过学生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重视心理功能的分割训练,忽视生命的完整与和谐。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完整性的存在,这是生命存在的最根本特征。由于受到科学主义、认知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个体完整的生命割裂成为一些彼此分割的部分加以训练和培养。一方面,我们把心理现象分解成为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大部分,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秉承了西方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片面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行为的训练与矫正,使学生成为智力发达、价值欠缺的缺乏个性的单向度的个体,在面对生活的重重磨砺与现实的残酷竞争时,缺乏来自丰富完整生命底蕴所迸发出的充沛动力,坚强、宽容地迎接挫折和挑战,欣赏和理解斗争中的生命与生命中的斗争的魅力。因而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常陷入烦恼与焦虑之中,轻则失望、抑郁、悲观、消沉,重则为摆脱生命的困扰,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人。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强调对不同的官能进行分别训练,如视听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而对某一方面的过度关注是以对其他方面的忽视为代价的,再加上操纵过程的功利化与目的性,只知训练,而不知为何训练,造就了一批“标准工具零件”式的个体,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但组合起来,却难以书写完整的人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学生本应丰富、多彩、灵活、完整的生命被无情地分割,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生命的异化和生命完整性的破坏。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回归生命本体,引导学生深思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进行完整性的人格陶冶、个性提升,以便使其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
生命教育潮流的到来,显现出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在生命教育理念的视角下反思与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链接,必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广阔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生命需要个体的用心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解决心理问题映射出的表面症状,学习一些针对性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对生活的积极体验,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洞开灵感的大门,开启领悟的窗户,点燃生命的意识,实现生命的舒展、自由与和谐。学者莫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自然体验和精神体验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欣赏。
自然体验——回归生活世界,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塑造健康心理。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团活动及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宏观生命的产生发展到微观个体生命的孕育成长的历程中,体悟生命的珍贵,生命不仅是自己的权力,同时还负载一定的责任,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与赞叹,唤醒其生命的生机与活力。
精神体验——学会欣赏和爱,让师生、生生间在回归纯真生命的理解和沟通、激励和引导的世界中,进行心灵的真切关怀和扣问。播种“爱”,让孩子懂得“活着就是爱”,“爱,使人成为人,使人战胜各种孤独和恐惧,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温暖、光明、使人成为伟大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更多的体验式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心态,让学生的生命之舟扬帆远航。
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性,努力张扬大学生的健康个性。生命应该是完整的,我们应该给大学生一个丰富的生活空间,让其充分感受到生命之趣。这样,我们的生活品质才能得到积极提升。试想,我们的心理,我们的生活,如果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还何谈乐趣?没有乐趣的人生,怎会有健康的心理?人生活在世界上,既要有敏锐的感知、超强的记忆、灵活的思维,还要有奋斗的事业、真诚的友情、美丽的爱情、牢固的亲情。而这一切,既是良好个性的成因,又是良好个性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出功利化的误区,不求速成,而应踏踏实实地在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上做文章,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通过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次心理教育实践工作,重视学生性格的陶冶,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
个性,作为各种心理品质的统合体,对完善学生心理素养,提高学生生活情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们相信,在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鼓励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书写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这种心灵视野的开放必将带来更多的生命之趣,有效激活生命的机能,提升心理素质,创造和谐人生。
3.提倡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性,认真导引大学生的人生信仰。郑晓江教授曾指出:“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人类对生命与生活态度的变化是自杀现象更为根本的原因,而要降低自杀率,也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好与不健康的态度。”由此可见,这类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立足于人生信仰、积极人生观等人生问题的哲学层面上。心理起源于哲学,后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但其思想和方法又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向生命信仰、人生价值观方面延伸,利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其建立生命的信仰,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必将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生命自身的时空限制,获得心灵的滋润和精神的提升。
学生人生观的建立、人生信仰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做工作,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中渗透思想性、价值性理念;在态度转变、价值观形成中利用心理学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等。总之,应该做到既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又要引导其建立积极的人生信仰,健全大学生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构筑坚固防线,使其潜心创造生命的美丽与幸福。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性,全面完善大学生的心理救助体系。传统上,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而如果从生命教育的视野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话,生命则是所有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各个机构的协同作用,真正形成一种合力,达到对每一个生命最温暖的人文关怀和体贴呵护。
从具体操作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由学校党政机构领衔,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专业平台,以心理学教研室和实验中心为科研支持,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实践支撑,以全体教职人员为教育资源,以社会家庭力量作为有益补充,建立立体化、交叉式的网络结构,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心理问题早期预防,心理疾病及时矫治,严重问题群策群力,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让他们年轻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实现生命的辉煌。
总之,生命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凸显其价值关怀和人文关怀,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炼;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笔者希望站在生命的高度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反思与内容完善,能切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价值的提高。让学生在感悟生命价值的基础上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活,唤醒学生自信、自主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养,构建和谐人生、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北生,赵红云.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2]莫杰.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
[3]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5]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关键词]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建构
[作者简介]吴艺(1973- ),女,天津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学理论及应用研究。(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社科指导项目“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建构”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SZ090368)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065-02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步的,经过导入期、探索期、起步期、推广期,现在进入全面发展期。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迅速成长起来,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毕竟起步较晚,影响面有限,运作不够成熟,理论不甚完善,所以也暴露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尤以大学生的精神危机为突出表现——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屡见不鲜地出现自杀和他杀现象。这些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回的惨重教训,不断引发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固然明显,但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形势严峻,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日趋贫乏,人生方向逐渐迷离,生命价值观极端异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8年是大学生自杀事件高发年,仅全国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分布于13个省38所高校,达到历史顶峰。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建设守卫生命之树的精神家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启迪人的活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关怀生命。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教育几乎是在追赶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步伐中前行,教育的视野中没有人,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中缺乏对生命的关注。教育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外显的名与利,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过是追求名利过程的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而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如何用少的投入解决其凸显的心理问题,消除其现存的症状。这仅仅是对问题的暂时缓解与调整,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很多表层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深层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及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上。如果不从根源入手,就难以保证其彻底治愈,其症状或反复出现或呈进展化态势,最终导致自杀、他杀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我们也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生命教育的层面上,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其生命意义与境界。
生命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作为关爱学生精神生活的一种范式,近年来日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从这个视角反思现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直面人的心理层面,回归人的生命本体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源和成功的必由之路,而现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方面则存在明显的欠缺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物质生命的存在发展,忽视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生存空间,改善了人的生活条件。然而,它又使我们迷失在对物质财富、技术知识的不屑追求之中,甚至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真谛。而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便出现了种种不良倾向,偏离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一方面,现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强调技术手段,依然呈现出重矫治、轻预防和发展的态势。“你焦虑了,影响学习,我给你放松;你抑郁了,不能工作,我给你针灸;你失恋了,没人倾诉,我教给你恋爱的技巧;你就业有压力,我帮你减压。”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解决了现实问题,使我们的物质生命重新恢复正轨,但是它忽视了对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培养,未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怀其生命成长中的盼望、信仰、愤怒、悲苦、疏离、误解;关心其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对亲情的渴望与挣扎、对爱情的激动与伤心。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淡漠了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追寻,使得渴求帮助的生命在一番努力和挣扎之后,又回到了起点。另一方面,现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与理想化。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些过于理想,有些过于原则和空泛,与学生的实际状况不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缺乏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缺乏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真正深入,学生欠缺对生命的珍视、保护、尊重与负责的情感的积淀。因此,只有走出这些误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切实行之有效。因为人生是体验的人生,情感是体验的冲动,智慧是体验的发现,感悟、创造是体验的果实。只有用心体验,才能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生命,透过学生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重视心理功能的分割训练,忽视生命的完整与和谐。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完整性的存在,这是生命存在的最根本特征。由于受到科学主义、认知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个体完整的生命割裂成为一些彼此分割的部分加以训练和培养。一方面,我们把心理现象分解成为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大部分,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秉承了西方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片面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行为的训练与矫正,使学生成为智力发达、价值欠缺的缺乏个性的单向度的个体,在面对生活的重重磨砺与现实的残酷竞争时,缺乏来自丰富完整生命底蕴所迸发出的充沛动力,坚强、宽容地迎接挫折和挑战,欣赏和理解斗争中的生命与生命中的斗争的魅力。因而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常陷入烦恼与焦虑之中,轻则失望、抑郁、悲观、消沉,重则为摆脱生命的困扰,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人。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强调对不同的官能进行分别训练,如视听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而对某一方面的过度关注是以对其他方面的忽视为代价的,再加上操纵过程的功利化与目的性,只知训练,而不知为何训练,造就了一批“标准工具零件”式的个体,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但组合起来,却难以书写完整的人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学生本应丰富、多彩、灵活、完整的生命被无情地分割,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生命的异化和生命完整性的破坏。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回归生命本体,引导学生深思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进行完整性的人格陶冶、个性提升,以便使其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
生命教育潮流的到来,显现出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在生命教育理念的视角下反思与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链接,必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广阔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生命需要个体的用心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解决心理问题映射出的表面症状,学习一些针对性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对生活的积极体验,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洞开灵感的大门,开启领悟的窗户,点燃生命的意识,实现生命的舒展、自由与和谐。学者莫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自然体验和精神体验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欣赏。
自然体验——回归生活世界,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塑造健康心理。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团活动及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宏观生命的产生发展到微观个体生命的孕育成长的历程中,体悟生命的珍贵,生命不仅是自己的权力,同时还负载一定的责任,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与赞叹,唤醒其生命的生机与活力。
精神体验——学会欣赏和爱,让师生、生生间在回归纯真生命的理解和沟通、激励和引导的世界中,进行心灵的真切关怀和扣问。播种“爱”,让孩子懂得“活着就是爱”,“爱,使人成为人,使人战胜各种孤独和恐惧,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温暖、光明、使人成为伟大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更多的体验式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心态,让学生的生命之舟扬帆远航。
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性,努力张扬大学生的健康个性。生命应该是完整的,我们应该给大学生一个丰富的生活空间,让其充分感受到生命之趣。这样,我们的生活品质才能得到积极提升。试想,我们的心理,我们的生活,如果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还何谈乐趣?没有乐趣的人生,怎会有健康的心理?人生活在世界上,既要有敏锐的感知、超强的记忆、灵活的思维,还要有奋斗的事业、真诚的友情、美丽的爱情、牢固的亲情。而这一切,既是良好个性的成因,又是良好个性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出功利化的误区,不求速成,而应踏踏实实地在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上做文章,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通过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次心理教育实践工作,重视学生性格的陶冶,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
个性,作为各种心理品质的统合体,对完善学生心理素养,提高学生生活情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们相信,在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鼓励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书写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这种心灵视野的开放必将带来更多的生命之趣,有效激活生命的机能,提升心理素质,创造和谐人生。
3.提倡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性,认真导引大学生的人生信仰。郑晓江教授曾指出:“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人类对生命与生活态度的变化是自杀现象更为根本的原因,而要降低自杀率,也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好与不健康的态度。”由此可见,这类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立足于人生信仰、积极人生观等人生问题的哲学层面上。心理起源于哲学,后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但其思想和方法又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向生命信仰、人生价值观方面延伸,利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其建立生命的信仰,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必将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生命自身的时空限制,获得心灵的滋润和精神的提升。
学生人生观的建立、人生信仰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做工作,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中渗透思想性、价值性理念;在态度转变、价值观形成中利用心理学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等。总之,应该做到既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又要引导其建立积极的人生信仰,健全大学生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构筑坚固防线,使其潜心创造生命的美丽与幸福。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性,全面完善大学生的心理救助体系。传统上,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而如果从生命教育的视野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话,生命则是所有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各个机构的协同作用,真正形成一种合力,达到对每一个生命最温暖的人文关怀和体贴呵护。
从具体操作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由学校党政机构领衔,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专业平台,以心理学教研室和实验中心为科研支持,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实践支撑,以全体教职人员为教育资源,以社会家庭力量作为有益补充,建立立体化、交叉式的网络结构,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心理问题早期预防,心理疾病及时矫治,严重问题群策群力,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让他们年轻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实现生命的辉煌。
总之,生命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凸显其价值关怀和人文关怀,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炼;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笔者希望站在生命的高度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反思与内容完善,能切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价值的提高。让学生在感悟生命价值的基础上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活,唤醒学生自信、自主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养,构建和谐人生、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北生,赵红云.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2]莫杰.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
[3]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5]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