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伟大战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互联网+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模式在理论中得到认可。本文以凉山州昭觉县的贫困状况为研究对象,以互联网+为切入点,以精准扶贫为研究视角。在对昭觉县精准扶贫现状的调研基础上,进行调研互联网+扶贫精准模式可行性分析;结合互联网+的特点,从公共管理角度构建从识别、帮扶、考核再到反馈的扶贫流程;从政府层面提出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方式来完善精准帮扶过程,为该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精准扶贫 凉山昭觉 公共管理
一、问题背景
自1986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总体上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传统的扶贫开发是“粗放型”的模式,目标在于简单脱贫,以收入增长为首要指标,所以导致扶贫的长短期成效不匹配,扶贫依赖性强等问题。特别是“老少边山”[1]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生产力水平明显滞后。2013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2]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致贫情况复杂,资金来源单一,教育技术薄弱,所以导致扶贫难度较之其他地区更具挑战性。
另一方面,“互联网+”为扶贫提供新思路,有利于扶贫流程中识别、帮扶、考核、反馈的精准化,具体化;此外,由于“互联网+”相关产业等地域限制相对较小,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发展的条件也更有潜力。但是“互联网+”的困境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民族地区特色资源、文化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互联网+”在民族地区扶贫运用不够充分,未实现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
二、可行性调研
(一)区域概况
从自然条件来看,昭觉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是中国贫困的样本。该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中部偏东,西距州府西昌100公里,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是凉山东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全县幅员面积2698.2平方公里。昭觉县境内地形以山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9%左右。
从人文地理看,昭觉县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由于地形闭塞,交通不畅,对外联系匮乏,而致文化形态单一,经济模式落后,基础建设薄弱。土地上的人普通话普及率较低,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3]。自2008年以来,昭觉县实施了“八大民生工程”,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改善了一万多名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互联网可行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昭觉县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一定发展,在境内增设了多个基站,网点,为“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为“互联网+”提供硬件支持。昭觉县以构建“凉山州东部地区交通枢纽”为目标,五年改造国省干线公路229.5公里,建成通乡、通村公路443公里,通乡油路覆盖率达85%、通村通达率达89%。[4]同时,投资5亿元的华电光伏项目正开展测光工作;投资6亿元的昭觉县光伏扶贫一期项目正式签约。五年累计达成意向合作项目81个、实际到位资金24.5亿元,与此配套的还增设了许多网络基站和网点服务中心。
二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为“互联网+”提供政策支持。国家及有关部委在农村电商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改善存在“扶强不扶弱”的情况,比如,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扶持的都是电商基础较好的县域,“互联网+精准扶贫”示范县则把目标锁定在832个贫困县。凉山州2016年正式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将着力整合本地电子商务发展资源,突出政策导向,实施“大凉山”网络品牌战略,培育壮大本土的电商企业,把凉山建成民族地区大宗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国家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级电商人才培训基地。
三是昭觉县有众多特色农副产品,有马铃薯、“香甜型”烤烟、苦荞、半细毛羊、核桃等特产,具有地方特色,且质量较高。例如,马铃薯是昭觉传统优势农作物,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该地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立体气候条件,使得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马铃薯,适合的生态条件和良好的无污染环境,让昭觉被誉为全国最佳马铃薯种植区域之一;凉山昭觉半细毛羊属肉毛兼用性羊,其肉质纤维细嫩,脂肪分布均匀,味美可口,营养价值丰富,脂肪中胆固醇含量只有26%毫克,比猪、牛肉低1—2倍。实行“互联网+农业”战略,拓宽资源的销售渠道,即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也提高了昭觉县农民的收入,实现精准扶贫。
四是昭觉县有非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例如用阴线刻造的博什瓦黑石刻岩画,画面宏伟,是迄今摩崖石刻画像中少见的。特别是在凉山彝族地区,发现这样大型的密宗摩崖造像,具有非常高高的观赏价值。但是当地旅游业发展滞后,宣传影响力较小,实行“互聯网+旅游”战略,将昭觉县的美景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提高昭觉县景观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三、扶贫流程设计
(一)扶贫对象识别
精准识别是整个精准扶贫体系的前提,也是落实“扶真贫”的重要环节。坚持“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一是全域识别。聚焦“六最”开展“三找”,即围绕最穷、最困、最特殊的群体和最偏远、最吊野、最边缘的区域,开展找人找户找房,紧盯低保、五保、残疾、危房户、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等重点群体,对照识别标准,严格按照“两公示N比对一公告”流程,逐人逐户精准化、精细化识别,并整合部门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力量,保证公开透明、群众认可。二是全程监管。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将贫困人口信息与公安、工商、房管、国土、车管、财政、人社等八部门行业信息系统进行比对,整合部门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力量,坚持动态调整更新,保证公开透明。三是全实退出。始终围绕户脱贫这个核心、群众认可这个关键,严格按照脱贫标准和规定程序有序退出,并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确保稳定脱贫。 (二)扶贫帮扶创新
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扶贫开发速度趋缓与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越来越明显,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县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扶贫帮扶的方式显得日趋重要。
3.2.1互联网+农业
以昭觉县谷莫村为例,可耕作面积较低,谷莫村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5亩,林地面积776亩,草地面积890亩,海拔1930-2460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全村141户570人,其中贫困户32户134人。贫困率为23.51%。在该地区,铃薯、苦荞麦等传统农副产品种植成本较低,核桃、错季蔬菜、玫瑰等新产业经济收益较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村民大都经济状况贫穷,但是自家堆积了很多农副产品,能吃的尽量自家解决,吃不完的只能等着腐烂做肥料或丢弃。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且信号传递的成本相对较高。因为对于交通不够便捷的贫困地区,要想把这些天然健康的农产品运出去销售非常困难。基于这种困境,我们建议利用互联网+农业建立交易平台,建立起种植户与市场信息交换的平台。以昭觉县苦荞为例,一方面可以加工为茶饮系列如苦荞茶,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工为保健食品如苦荞萨其马,苦荞米,至于原料则可以贩卖苦荞壳(制作枕芯)、苦荞粉等等,以此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让种植户获得市场需求量、价格信息以及供应信息,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合理调整生产计划;然后在村、乡镇、县级建立起立体的物流服务平台;同时搭建由个体户到集体不同层级和各类电商平台的合作,使得网上交易更通畅。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地区产量过剩和市场饱和矛盾问题以及增加农户收入。
3.2.2互联网+旅游
昭觉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竹核温泉、木撮乃姐石板墓群、松涛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也有极具民族风情的彝族文化节,火把节等。但是存在村民服务意识淡薄、商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打造文化体验式旅游。利用新房建设计划,将新房建筑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建设出具有彝族特色度假村寨建筑,加快建立旅游合作社,不断探索和完善“合作社+贫困户”旅游发展模式,帮助当地人民脱贫奔富;另一方面,针对昭觉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可以打造自然生态式旅游,针对这类的旅游资源主要存在出行不便的问题和环境不熟悉带来的安全隐患,我们建议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深挖旅行者感兴趣的旅游资源,同时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客体信息整合,提前为游客出行提供智慧、科学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还可以推出一些彝族历史主题旅游,通过互联网娱乐策划方,和当下热门的真人秀、旅游探索类等综艺节目合作,推广全民知晓度。
3.2.3互联网+金融
经调研,我们发现当地致贫得到重要原因是资金的缺乏。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从多渠道拓宽精准扶贫资金的来源,也有利于扶贫工作的缓解政府依赖性。传统的金融扶贫主要是通过银行实现的线下贷款扶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将打破这一传统,实现线下、线上同时发展。对社会服务类项目采取政府引导、贴息支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互联网+精准扶贫”工程建设,从而拓宽精准扶贫的资金来源, 解决资金短缺、用途形式呆板等一系列问题。采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将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进行筹集扶贫资金或者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帮助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3.2.4互联网+教育
从长期看,精准扶贫要注重各类资源的协调,通过教育扶贫带动资源汇集和技术升级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针对凉山州乡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和教育软件不足的问题,可以运用互联网+教育帮扶方式建立网上课堂,比如在线支教,定点乡村学习与城市学校的形式构建“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这样建设上成本较低,搭建起沟通社会、乡村中小学和城市中小学的沟通桥梁,提升了社会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实现对象和内容上的精准帮扶,避免教育硬件和软件脱节、物资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针对残疾学生,完善补助机制,落实残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扶残助学”活动,可以采取线上网课等形式丰富残疾少年接受教育的方式。
(四)扶贫考核规范
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体系的重要保障。坚持对标看齐、抓紧抓细、落地落实,以严的纪律、实的作风为脱贫攻坚取得决战胜利保驾护航。一是强化源头治理。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研究制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59条和“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36条“正反两面清单”,划定雷区、标出红线。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制定《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50条硬措施》,确立10种问责情形。成立片区督导组包片蹲点督查,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逐户走访、实地查看、现场办公,严防被脱贫、假脱贫和数字脱贫。三是强化查处问责。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开展脱贫攻坚专项检查和专项审计。
(五)扶贫反馈有效
我们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搭建的多是一次性桥梁,没有办法做到很好的后续沟通和精准扶贫后期发展情况的长期追踪。基于此建议探索“互联网+扶贫反馈”模式。打造村级财务云平台APP,开展智能记账,处理所有会计核算业务,实时出具业务分析报表。大额资金收支、扶贫专项资金收支、资产资源收益等通过云端传输,同时村民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实现扶贫反馈公开,双向监督、阳光透明,有效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也可使资助方有途径对扶贫进展能追踪。
四、结论意义
虽已经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扶贫策略,但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凉山州地区的精准扶贫研究相对较少。四川凉山州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数量多,且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致贫原因复杂,扶贫任务较重,然而目前的学术研究且多是从宏观層面给出的政策性建议,没有结合到凉山具体地点,具体情景下进行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进行精准扶贫,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内生优势来创新扶贫的识别、帮扶,考核、反馈四个阶段是必要的。同时将农业、旅游、金融和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发挥贫困地区的优势,进行不同领域的精准扶贫对于创新帮扶方式也具有意义。本论文做到互联网+与公共管理的精准扶贫的流程结合在一起,提出针对昭觉县扶贫的方案策略,有利于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娜.榆林市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8,28(04):55-58.
[2] 胡昌龙.基于“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应用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17-24.
[3] 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12):111-114.
[4] 陈文浩.“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16(09):70-71.
作者简介:杨其雨(1997-),女,羌族,四川绵阳,本科,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关键词】 互联网+ 精准扶贫 凉山昭觉 公共管理
一、问题背景
自1986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总体上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传统的扶贫开发是“粗放型”的模式,目标在于简单脱贫,以收入增长为首要指标,所以导致扶贫的长短期成效不匹配,扶贫依赖性强等问题。特别是“老少边山”[1]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生产力水平明显滞后。2013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2]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致贫情况复杂,资金来源单一,教育技术薄弱,所以导致扶贫难度较之其他地区更具挑战性。
另一方面,“互联网+”为扶贫提供新思路,有利于扶贫流程中识别、帮扶、考核、反馈的精准化,具体化;此外,由于“互联网+”相关产业等地域限制相对较小,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发展的条件也更有潜力。但是“互联网+”的困境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民族地区特色资源、文化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互联网+”在民族地区扶贫运用不够充分,未实现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
二、可行性调研
(一)区域概况
从自然条件来看,昭觉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是中国贫困的样本。该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中部偏东,西距州府西昌100公里,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是凉山东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全县幅员面积2698.2平方公里。昭觉县境内地形以山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9%左右。
从人文地理看,昭觉县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由于地形闭塞,交通不畅,对外联系匮乏,而致文化形态单一,经济模式落后,基础建设薄弱。土地上的人普通话普及率较低,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3]。自2008年以来,昭觉县实施了“八大民生工程”,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改善了一万多名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互联网可行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昭觉县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一定发展,在境内增设了多个基站,网点,为“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为“互联网+”提供硬件支持。昭觉县以构建“凉山州东部地区交通枢纽”为目标,五年改造国省干线公路229.5公里,建成通乡、通村公路443公里,通乡油路覆盖率达85%、通村通达率达89%。[4]同时,投资5亿元的华电光伏项目正开展测光工作;投资6亿元的昭觉县光伏扶贫一期项目正式签约。五年累计达成意向合作项目81个、实际到位资金24.5亿元,与此配套的还增设了许多网络基站和网点服务中心。
二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为“互联网+”提供政策支持。国家及有关部委在农村电商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改善存在“扶强不扶弱”的情况,比如,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扶持的都是电商基础较好的县域,“互联网+精准扶贫”示范县则把目标锁定在832个贫困县。凉山州2016年正式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将着力整合本地电子商务发展资源,突出政策导向,实施“大凉山”网络品牌战略,培育壮大本土的电商企业,把凉山建成民族地区大宗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国家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级电商人才培训基地。
三是昭觉县有众多特色农副产品,有马铃薯、“香甜型”烤烟、苦荞、半细毛羊、核桃等特产,具有地方特色,且质量较高。例如,马铃薯是昭觉传统优势农作物,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该地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立体气候条件,使得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马铃薯,适合的生态条件和良好的无污染环境,让昭觉被誉为全国最佳马铃薯种植区域之一;凉山昭觉半细毛羊属肉毛兼用性羊,其肉质纤维细嫩,脂肪分布均匀,味美可口,营养价值丰富,脂肪中胆固醇含量只有26%毫克,比猪、牛肉低1—2倍。实行“互联网+农业”战略,拓宽资源的销售渠道,即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也提高了昭觉县农民的收入,实现精准扶贫。
四是昭觉县有非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例如用阴线刻造的博什瓦黑石刻岩画,画面宏伟,是迄今摩崖石刻画像中少见的。特别是在凉山彝族地区,发现这样大型的密宗摩崖造像,具有非常高高的观赏价值。但是当地旅游业发展滞后,宣传影响力较小,实行“互聯网+旅游”战略,将昭觉县的美景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提高昭觉县景观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三、扶贫流程设计
(一)扶贫对象识别
精准识别是整个精准扶贫体系的前提,也是落实“扶真贫”的重要环节。坚持“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一是全域识别。聚焦“六最”开展“三找”,即围绕最穷、最困、最特殊的群体和最偏远、最吊野、最边缘的区域,开展找人找户找房,紧盯低保、五保、残疾、危房户、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等重点群体,对照识别标准,严格按照“两公示N比对一公告”流程,逐人逐户精准化、精细化识别,并整合部门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力量,保证公开透明、群众认可。二是全程监管。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将贫困人口信息与公安、工商、房管、国土、车管、财政、人社等八部门行业信息系统进行比对,整合部门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力量,坚持动态调整更新,保证公开透明。三是全实退出。始终围绕户脱贫这个核心、群众认可这个关键,严格按照脱贫标准和规定程序有序退出,并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确保稳定脱贫。 (二)扶贫帮扶创新
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扶贫开发速度趋缓与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越来越明显,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县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扶贫帮扶的方式显得日趋重要。
3.2.1互联网+农业
以昭觉县谷莫村为例,可耕作面积较低,谷莫村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5亩,林地面积776亩,草地面积890亩,海拔1930-2460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全村141户570人,其中贫困户32户134人。贫困率为23.51%。在该地区,铃薯、苦荞麦等传统农副产品种植成本较低,核桃、错季蔬菜、玫瑰等新产业经济收益较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村民大都经济状况贫穷,但是自家堆积了很多农副产品,能吃的尽量自家解决,吃不完的只能等着腐烂做肥料或丢弃。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且信号传递的成本相对较高。因为对于交通不够便捷的贫困地区,要想把这些天然健康的农产品运出去销售非常困难。基于这种困境,我们建议利用互联网+农业建立交易平台,建立起种植户与市场信息交换的平台。以昭觉县苦荞为例,一方面可以加工为茶饮系列如苦荞茶,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工为保健食品如苦荞萨其马,苦荞米,至于原料则可以贩卖苦荞壳(制作枕芯)、苦荞粉等等,以此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让种植户获得市场需求量、价格信息以及供应信息,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合理调整生产计划;然后在村、乡镇、县级建立起立体的物流服务平台;同时搭建由个体户到集体不同层级和各类电商平台的合作,使得网上交易更通畅。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地区产量过剩和市场饱和矛盾问题以及增加农户收入。
3.2.2互联网+旅游
昭觉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竹核温泉、木撮乃姐石板墓群、松涛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也有极具民族风情的彝族文化节,火把节等。但是存在村民服务意识淡薄、商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打造文化体验式旅游。利用新房建设计划,将新房建筑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建设出具有彝族特色度假村寨建筑,加快建立旅游合作社,不断探索和完善“合作社+贫困户”旅游发展模式,帮助当地人民脱贫奔富;另一方面,针对昭觉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可以打造自然生态式旅游,针对这类的旅游资源主要存在出行不便的问题和环境不熟悉带来的安全隐患,我们建议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深挖旅行者感兴趣的旅游资源,同时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客体信息整合,提前为游客出行提供智慧、科学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还可以推出一些彝族历史主题旅游,通过互联网娱乐策划方,和当下热门的真人秀、旅游探索类等综艺节目合作,推广全民知晓度。
3.2.3互联网+金融
经调研,我们发现当地致贫得到重要原因是资金的缺乏。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从多渠道拓宽精准扶贫资金的来源,也有利于扶贫工作的缓解政府依赖性。传统的金融扶贫主要是通过银行实现的线下贷款扶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将打破这一传统,实现线下、线上同时发展。对社会服务类项目采取政府引导、贴息支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互联网+精准扶贫”工程建设,从而拓宽精准扶贫的资金来源, 解决资金短缺、用途形式呆板等一系列问题。采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将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进行筹集扶贫资金或者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帮助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3.2.4互联网+教育
从长期看,精准扶贫要注重各类资源的协调,通过教育扶贫带动资源汇集和技术升级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针对凉山州乡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和教育软件不足的问题,可以运用互联网+教育帮扶方式建立网上课堂,比如在线支教,定点乡村学习与城市学校的形式构建“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这样建设上成本较低,搭建起沟通社会、乡村中小学和城市中小学的沟通桥梁,提升了社会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实现对象和内容上的精准帮扶,避免教育硬件和软件脱节、物资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针对残疾学生,完善补助机制,落实残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扶残助学”活动,可以采取线上网课等形式丰富残疾少年接受教育的方式。
(四)扶贫考核规范
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体系的重要保障。坚持对标看齐、抓紧抓细、落地落实,以严的纪律、实的作风为脱贫攻坚取得决战胜利保驾护航。一是强化源头治理。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研究制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59条和“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36条“正反两面清单”,划定雷区、标出红线。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制定《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50条硬措施》,确立10种问责情形。成立片区督导组包片蹲点督查,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逐户走访、实地查看、现场办公,严防被脱贫、假脱贫和数字脱贫。三是强化查处问责。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开展脱贫攻坚专项检查和专项审计。
(五)扶贫反馈有效
我们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搭建的多是一次性桥梁,没有办法做到很好的后续沟通和精准扶贫后期发展情况的长期追踪。基于此建议探索“互联网+扶贫反馈”模式。打造村级财务云平台APP,开展智能记账,处理所有会计核算业务,实时出具业务分析报表。大额资金收支、扶贫专项资金收支、资产资源收益等通过云端传输,同时村民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实现扶贫反馈公开,双向监督、阳光透明,有效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也可使资助方有途径对扶贫进展能追踪。
四、结论意义
虽已经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扶贫策略,但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凉山州地区的精准扶贫研究相对较少。四川凉山州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数量多,且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致贫原因复杂,扶贫任务较重,然而目前的学术研究且多是从宏观層面给出的政策性建议,没有结合到凉山具体地点,具体情景下进行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进行精准扶贫,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内生优势来创新扶贫的识别、帮扶,考核、反馈四个阶段是必要的。同时将农业、旅游、金融和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发挥贫困地区的优势,进行不同领域的精准扶贫对于创新帮扶方式也具有意义。本论文做到互联网+与公共管理的精准扶贫的流程结合在一起,提出针对昭觉县扶贫的方案策略,有利于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娜.榆林市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8,28(04):55-58.
[2] 胡昌龙.基于“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应用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17-24.
[3] 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12):111-114.
[4] 陈文浩.“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16(09):70-71.
作者简介:杨其雨(1997-),女,羌族,四川绵阳,本科,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