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6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2月~2008年10月手术切除的518例肺癌中,有23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占4%。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5~75岁,平均60岁;左肺13例,右肺10例;14例出现临床症状,主诉包括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9例无临床症状;病程1个月~5年。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咳白色黏痰、面色苍白、消瘦、低热3~8个月,肺部呼吸音减弱,无血痰、胸痛等,在乡镇医院诊治无好转并逐渐加重。
影像学检查:23例全部经X线胸部平片检查,后经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中的1种或多种检查,发现肿块大小2~5cm。3例伴有肺不张。
支气管纤维检查和病理活检:3例手术前曾作支气管纤维检查,病理活检诊断为肺腺癌,全部病例术后肿块作病理活检并确诊BAC。
手术方法:肺叶切除术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23例BAC中,4例孤立结节型,6例实变型,13例多结节型;8例Clara细胞型,8例Ⅱ型肺泡细胞型,4例黏液细胞型,3例混合型;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3例伴肺内转移;手术时6例有胸水。
预后:3例手术时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3例术后3个月出现小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2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转移;3例术后1年仍生存且无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2年出现肱骨转移,另10例无复查。
讨论
在影像学上,有人将BAC分为3型:孤立结节型、实变型、多中心或多灶型,并将后二型归为弥漫型,肉眼上呈弥漫型或多结节型,镜下可见肺泡管和肺泡异常扩张[1]。本组23例患者有4例为孤立结节型,6例实变型,13例弥漫型或多结节型。3种病变通常混合存在或以1种病变占优势。另外,弥漫型可累及多叶肺甚至双肺,外科常不认为这种病变为肿瘤。
国内学者通常将BAC分为4种类型,据其组织学特点分别为:Clara细胞型、Ⅱ型肺泡细胞型、黏液细胞型、混合型[2]。本组23例BAC中以Clara细胞型和Ⅱ型肺泡细胞型较为多见,占69%(16/23);黏液细胞型次之,混合型最少。镜下BAC可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非黏液型BAC更可能为孤立性结节,因而较黏液型预后好;周围孤立型BAC的痰和支气管灌洗液涂片几乎总是阴性,而弥漫型常为阳性,阳性率可高达88%。
定期体检或入院时常规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是发现早期BAC的有效方法。常规X线影像的诊断价值:当胸片发现肺部肿块后,首先将它与以前的胸片作比较,如果是2年内无变化的肿块则考虑为良性肿块,如果肿块有典型的同心圆形、中心性或散在斑点状钙化,多不考虑肺癌诊断。如出现上述特征影像时,则应考虑BAC。如果没有以前的胸片作比较,或在胸片中发现新的病变,则对患者作进一步的CT检查。如CT对肺部肿块性质不能确定,再选择PET作肺部扫描。本组4例患者为无症状肺外周孤立性结节,另有5例无临床症状,均因其他原因进行X线胸部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表明X线胸片更具现实意义,也进一步证明了X线胸部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本组患者BAC占同期肺癌的4%,比率偏低。在年龄方面,本组病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60岁),其中40岁以下有4例,与普通的肺癌相比,有年轻化的趋势。本组23例中有14例出现临床症状,比资料报道的偏多,可能与其病症分期有关。一般认为,BAC患者多见于非吸咽人群,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但本组男女发病率比例与普通肺癌相似,是否与环境改变、职业、生活习惯等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赵绍宏,蔡祖龙.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22-24.
2李维华.肺及胸膜肿瘤病理学分类.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下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0.
资料与方法
2003年2月~2008年10月手术切除的518例肺癌中,有23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占4%。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5~75岁,平均60岁;左肺13例,右肺10例;14例出现临床症状,主诉包括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9例无临床症状;病程1个月~5年。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咳白色黏痰、面色苍白、消瘦、低热3~8个月,肺部呼吸音减弱,无血痰、胸痛等,在乡镇医院诊治无好转并逐渐加重。
影像学检查:23例全部经X线胸部平片检查,后经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中的1种或多种检查,发现肿块大小2~5cm。3例伴有肺不张。
支气管纤维检查和病理活检:3例手术前曾作支气管纤维检查,病理活检诊断为肺腺癌,全部病例术后肿块作病理活检并确诊BAC。
手术方法:肺叶切除术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23例BAC中,4例孤立结节型,6例实变型,13例多结节型;8例Clara细胞型,8例Ⅱ型肺泡细胞型,4例黏液细胞型,3例混合型;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3例伴肺内转移;手术时6例有胸水。
预后:3例手术时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3例术后3个月出现小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2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转移;3例术后1年仍生存且无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2年出现肱骨转移,另10例无复查。
讨论
在影像学上,有人将BAC分为3型:孤立结节型、实变型、多中心或多灶型,并将后二型归为弥漫型,肉眼上呈弥漫型或多结节型,镜下可见肺泡管和肺泡异常扩张[1]。本组23例患者有4例为孤立结节型,6例实变型,13例弥漫型或多结节型。3种病变通常混合存在或以1种病变占优势。另外,弥漫型可累及多叶肺甚至双肺,外科常不认为这种病变为肿瘤。
国内学者通常将BAC分为4种类型,据其组织学特点分别为:Clara细胞型、Ⅱ型肺泡细胞型、黏液细胞型、混合型[2]。本组23例BAC中以Clara细胞型和Ⅱ型肺泡细胞型较为多见,占69%(16/23);黏液细胞型次之,混合型最少。镜下BAC可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非黏液型BAC更可能为孤立性结节,因而较黏液型预后好;周围孤立型BAC的痰和支气管灌洗液涂片几乎总是阴性,而弥漫型常为阳性,阳性率可高达88%。
定期体检或入院时常规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是发现早期BAC的有效方法。常规X线影像的诊断价值:当胸片发现肺部肿块后,首先将它与以前的胸片作比较,如果是2年内无变化的肿块则考虑为良性肿块,如果肿块有典型的同心圆形、中心性或散在斑点状钙化,多不考虑肺癌诊断。如出现上述特征影像时,则应考虑BAC。如果没有以前的胸片作比较,或在胸片中发现新的病变,则对患者作进一步的CT检查。如CT对肺部肿块性质不能确定,再选择PET作肺部扫描。本组4例患者为无症状肺外周孤立性结节,另有5例无临床症状,均因其他原因进行X线胸部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表明X线胸片更具现实意义,也进一步证明了X线胸部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本组患者BAC占同期肺癌的4%,比率偏低。在年龄方面,本组病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60岁),其中40岁以下有4例,与普通的肺癌相比,有年轻化的趋势。本组23例中有14例出现临床症状,比资料报道的偏多,可能与其病症分期有关。一般认为,BAC患者多见于非吸咽人群,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但本组男女发病率比例与普通肺癌相似,是否与环境改变、职业、生活习惯等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赵绍宏,蔡祖龙.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22-24.
2李维华.肺及胸膜肿瘤病理学分类.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下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