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坎坷,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其中,有数不尽的中国共产党员,以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演绎着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山东省话剧院近期排演的话剧《党员》,从油田工人这一个侧面,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一些普通共产党员的形象,以此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站在时代潮头,与时俱进的精神风采。
自新中国诞生至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历史特征,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前进步伐之大和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令世人瞩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每一个历史时期中,百姓眼中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和风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党员》一剧的作者试图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对如何认识党员的先进性进行新的思考和诠释。
《党员》一剧中以十年为一个台阶,设计了三个“优秀党员”的形象,三代“优秀党员”虽然年龄上并不是三代人,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和行为方式却有着明显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出自己所活跃着的那个年代的特征。而这种时代特征之所以比普通人更深刻地凝固在他们身上,正是因为“优秀党员”这一光荣称号给他们所带来的荣誉感所致。那是他们最辉煌、最骄傲的时刻,他们像珍藏宝贝一样把“优秀党员”的称号珍藏在心里。
姜铁仁,油田的第一代创业者,他们这一代人,曾以“天不怕,地不怕,风雨雷电任随它”的“铁人”精神,战天斗地,他们曾“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他们也曾在“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他们高喊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的口号,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许,今天的“游客”来到油田,吸引他们的更多的是美丽的景致,是前辈创业者所创造出的成果。但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创业者的功绩,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对中华民族振兴所做出的贡献。
辛静,曾经是油田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后来成为油田知名作家,她曾以一篇描写石油工人的通讯《党员》而闻名油田。她热爱油田,热爱这片土地,热爱那些普通的采油工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把油田工人的壮志豪情、丰功伟绩,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感人事迹全部记录下来,传达给世人。她认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是受人敬仰的,因此,她极力想按照自己认定的模式,要把自己的丈夫塑造成一个优秀党员。
郑建国,是本剧的主角。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一个新的“优秀党员”的形象。他曾经是油田的一名优秀的钻井工人,因为在一次井喷事故中挺身抢险而受伤。在逆境中,他有过徘徊和绝望,但最终没有沉沦,而是勇敢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勇搏击。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做出了一番事业,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党员的先进性。作者希望从这个人物身上,向人们透露一个信息,一种观点,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党的先进性、对党员的先进性不能够再停留在传统意义的理解上,而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认知——新时期活跃在经济领域的企业管理者甚至企业拥有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不同于旧时代的资本家,他们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他们能够走在时代的最前列,能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他们就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成为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一个人观念的更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否定旧的自我,开辟新的天地,不是说一句话、喊一个口号那么容易。而一个社会的观念更新,更是一个艰难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有新的观念的引导和支撑,这是无数次被历史所证明了的。所以,新时期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直在反复重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不断推向前进,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党员》一剧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新形势和旧观念之间的矛盾斗争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党员”二字看似普通,实际上是一个份量极其沉重的题目。它透过一个“党员”——党的肌体中的一个细胞,折射出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转变,揭示出党要与时俱进的深刻道理。作者在当今社会文化需求日益趋向娱乐化、市场化的情境下,敢于并乐于在话剧舞台上毅然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做这样一篇“文章”,在题材的开拓上,在创作的探索上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应该是值得肯定和让人敬佩的。
在肯定和敬佩之余,我们也应该坦率地承认,《党员》一剧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人的性格具有多重性,有时是复杂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但每个人的性格中必然有其主导的一面,正是这一主导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本质。作者或许是为了表现真实,而着意刻画了几个人物性格中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但由于把握的功力不足或是由于功夫下得不够,开掘得不深,使得出现人物性格混乱的实际结果。尤其是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行有很些地方值得推敲,否则会造成主旨模糊。如本剧主人公郑建国,剧中所有矛盾都是围绕着他是否可以评为“优秀党员”展开的。而他心中崇拜的偶像是洛克菲勒,他最强烈的欲望是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是通过个人价值来实现社会价值。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党员企业家典型,优秀党员的标准任何时代都是不可以浮动的,国家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更不能作为矛盾两方面来处理,这是涉及党政题材的作品所要很好把握的尺度。而在涉及优秀党员的评选的严格的组织程序上,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上也应把握其客观真实性,因为它是艺术比赛或学术评优。
剧中,是否评选郑建国为优秀共产党员,是本剧的矛盾主线。但矛盾冲突不够集中,使得从舞台看来有失之于“散”的感觉。缺少让人紧张、激动的场景。剧中柳思雨作为郑建国的红颜知己和郑创业道路上坚定不移的支持者。人物的设置,总体感觉开掘的不够,否则应能够进一步丰富戏剧矛盾,增加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增强。
此外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的真实性还应作进一步的推敲,那种耐人寻味的潜台词,语言的动作性特质,能够使人物在舞台上真正的“活起来”,从而增强话剧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当然,一个年轻作者敢于碰触这样一个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政治敏感性,承载着一定社会责任的题材,是相当不容易的。如前所述,作者的主导思想和积极探索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驾驭这样一个极有份量和深度的题材时,准备做得还不够充分,还应再下功夫。
当前,无论是在戏剧舞台上还是在电视荧屏上,严肃的、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开始升温,并时有佳作,这是令人可喜的。但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写现实题材,真正深刻而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作品仍然还是很少。现在,“写手”很多,但创作态度严肃、创作思想深刻、创作方法严谨、创作功力高强的作家越来越少。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所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部门,一直在呼吁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严肃的、现实题材的创作。这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决策。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佳作可能就是明天的经典,抓好现实题材的创作,为社会奉献出有意义、有价值、有份量、有艺术水准的好作品,无论对当代还是后世,都应该是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
自新中国诞生至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历史特征,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前进步伐之大和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令世人瞩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每一个历史时期中,百姓眼中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和风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党员》一剧的作者试图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对如何认识党员的先进性进行新的思考和诠释。
《党员》一剧中以十年为一个台阶,设计了三个“优秀党员”的形象,三代“优秀党员”虽然年龄上并不是三代人,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和行为方式却有着明显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出自己所活跃着的那个年代的特征。而这种时代特征之所以比普通人更深刻地凝固在他们身上,正是因为“优秀党员”这一光荣称号给他们所带来的荣誉感所致。那是他们最辉煌、最骄傲的时刻,他们像珍藏宝贝一样把“优秀党员”的称号珍藏在心里。
姜铁仁,油田的第一代创业者,他们这一代人,曾以“天不怕,地不怕,风雨雷电任随它”的“铁人”精神,战天斗地,他们曾“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他们也曾在“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他们高喊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的口号,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许,今天的“游客”来到油田,吸引他们的更多的是美丽的景致,是前辈创业者所创造出的成果。但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创业者的功绩,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对中华民族振兴所做出的贡献。
辛静,曾经是油田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后来成为油田知名作家,她曾以一篇描写石油工人的通讯《党员》而闻名油田。她热爱油田,热爱这片土地,热爱那些普通的采油工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把油田工人的壮志豪情、丰功伟绩,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感人事迹全部记录下来,传达给世人。她认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是受人敬仰的,因此,她极力想按照自己认定的模式,要把自己的丈夫塑造成一个优秀党员。
郑建国,是本剧的主角。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一个新的“优秀党员”的形象。他曾经是油田的一名优秀的钻井工人,因为在一次井喷事故中挺身抢险而受伤。在逆境中,他有过徘徊和绝望,但最终没有沉沦,而是勇敢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勇搏击。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做出了一番事业,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党员的先进性。作者希望从这个人物身上,向人们透露一个信息,一种观点,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党的先进性、对党员的先进性不能够再停留在传统意义的理解上,而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认知——新时期活跃在经济领域的企业管理者甚至企业拥有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不同于旧时代的资本家,他们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他们能够走在时代的最前列,能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他们就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成为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一个人观念的更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否定旧的自我,开辟新的天地,不是说一句话、喊一个口号那么容易。而一个社会的观念更新,更是一个艰难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有新的观念的引导和支撑,这是无数次被历史所证明了的。所以,新时期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直在反复重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不断推向前进,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党员》一剧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新形势和旧观念之间的矛盾斗争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党员”二字看似普通,实际上是一个份量极其沉重的题目。它透过一个“党员”——党的肌体中的一个细胞,折射出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转变,揭示出党要与时俱进的深刻道理。作者在当今社会文化需求日益趋向娱乐化、市场化的情境下,敢于并乐于在话剧舞台上毅然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做这样一篇“文章”,在题材的开拓上,在创作的探索上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应该是值得肯定和让人敬佩的。
在肯定和敬佩之余,我们也应该坦率地承认,《党员》一剧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人的性格具有多重性,有时是复杂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但每个人的性格中必然有其主导的一面,正是这一主导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本质。作者或许是为了表现真实,而着意刻画了几个人物性格中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但由于把握的功力不足或是由于功夫下得不够,开掘得不深,使得出现人物性格混乱的实际结果。尤其是几个主要人物的言行有很些地方值得推敲,否则会造成主旨模糊。如本剧主人公郑建国,剧中所有矛盾都是围绕着他是否可以评为“优秀党员”展开的。而他心中崇拜的偶像是洛克菲勒,他最强烈的欲望是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是通过个人价值来实现社会价值。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党员企业家典型,优秀党员的标准任何时代都是不可以浮动的,国家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更不能作为矛盾两方面来处理,这是涉及党政题材的作品所要很好把握的尺度。而在涉及优秀党员的评选的严格的组织程序上,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上也应把握其客观真实性,因为它是艺术比赛或学术评优。
剧中,是否评选郑建国为优秀共产党员,是本剧的矛盾主线。但矛盾冲突不够集中,使得从舞台看来有失之于“散”的感觉。缺少让人紧张、激动的场景。剧中柳思雨作为郑建国的红颜知己和郑创业道路上坚定不移的支持者。人物的设置,总体感觉开掘的不够,否则应能够进一步丰富戏剧矛盾,增加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增强。
此外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的真实性还应作进一步的推敲,那种耐人寻味的潜台词,语言的动作性特质,能够使人物在舞台上真正的“活起来”,从而增强话剧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当然,一个年轻作者敢于碰触这样一个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政治敏感性,承载着一定社会责任的题材,是相当不容易的。如前所述,作者的主导思想和积极探索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驾驭这样一个极有份量和深度的题材时,准备做得还不够充分,还应再下功夫。
当前,无论是在戏剧舞台上还是在电视荧屏上,严肃的、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开始升温,并时有佳作,这是令人可喜的。但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写现实题材,真正深刻而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作品仍然还是很少。现在,“写手”很多,但创作态度严肃、创作思想深刻、创作方法严谨、创作功力高强的作家越来越少。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所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部门,一直在呼吁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严肃的、现实题材的创作。这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决策。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佳作可能就是明天的经典,抓好现实题材的创作,为社会奉献出有意义、有价值、有份量、有艺术水准的好作品,无论对当代还是后世,都应该是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