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讨大型沉水植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防止二次污染,以白洋淀较为丰富的沉水植物为原料,选择湿地底泥、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为调理剂进行堆肥实验,共设置6个处理组及2个对照组,以研究不同调理剂对沉水植物好氧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同时添加湿地底泥和生物炭的2个处理组能明显加快堆肥进程,温度可迅速升高到54.8和54.4℃,且高温持续时间更长;添加自制微生物菌剂处理组的有机质消耗率和全氮增长率显著高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处理组,添加生物炭和湿地底泥处理组堆肥产品的腐殖化指数(HA/FA)更高;半纤维素、纤
【机 构】
:
河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保定071002;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河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保定071002;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大型沉水植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防止二次污染,以白洋淀较为丰富的沉水植物为原料,选择湿地底泥、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为调理剂进行堆肥实验,共设置6个处理组及2个对照组,以研究不同调理剂对沉水植物好氧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同时添加湿地底泥和生物炭的2个处理组能明显加快堆肥进程,温度可迅速升高到54.8和54.4℃,且高温持续时间更长;添加自制微生物菌剂处理组的有机质消耗率和全氮增长率显著高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处理组,添加生物炭和湿地底泥处理组堆肥产品的腐殖化指数(HA/FA)更高;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最大降解率分别为43.94%、26.92%和13.54%;堆肥结束时,所有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均大于100%.自制微生物菌剂能显著影响碳、氮的转化进程;而生物炭能更能促进堆肥形成稳定的腐殖质,其腐熟效果较湿地底泥也更加显著.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许多湖泊、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加重且暴发季节性蓝藻水华,饮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为实现含藻水的深度净化,本研究对不同藻含量水样进行臭氧化处理,考察了氧化过程中藻内含物的释放和转化规律,对溶解性有机碳(DOC)、叶绿素a(Chl-a)、NH4+-N、NO3-N、总氮(TN)、总磷(TP)及微囊藻毒素(MC-LR)等水质参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针对氧化出水DOC和NO3-N含量高的特征,选取商业化的A520和磁性MIEX树脂进行了深度吸附处理.结果 表明:随臭氧化时间的延长,颗粒态藻细胞内含物逐渐变为
选择江心洲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200 m3·d-1的“浅池单元+双向横流过滤单元+折流式潜流单元+水平潜流单元+表流湿地单元”高负荷复合式人工湿地系统,考察了其对污水处理厂尾水低温期的净化效果.结果 表明:在秋冬低温条件下,该湿地系统对COD、TN、NH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25%、24%、44%、34%.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近Ⅳ类水质标准.进一步结合微生物群落和湿地植物泌氧作用结果,分析了低温期湿地效果保障机制.以上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系统在低温期对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具有高催化活性的CuMnFe三元金属氢氧化物(LDHs)催化剂,确定了最佳的Cu、Mn、Fe摩尔比,通过XRD、XPS、UV-vis DRS、FT-IR、SEM、TEM、BET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溶液pH、阴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对体系BPA去除的影响,进而通过LC-MS探究了BPA的降解途径与产物.结果 表明:在Fe离子摩尔占比为0.29时,LDHs的结晶度最高,且在Cu与Mn摩尔比为1∶1时,1∶1 Cu/Mn-Fe LDHs具有最强的光利用效率和催化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常规的侧进气卧式滤筒除尘器(A)内部流场紊乱情况.为优化除尘器气流组织,添加了导流板与3种在y方向投影面积相同的不同类型挡板.其中,挡板α为矩形,挡板β夹角呈140°,挡板γ夹角呈140°且为分离式,分别对应除尘器(B)、除尘器(C)、除尘器(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除尘器中,入口风速为10m·s-1的情况下,安装分离式挡板γ的除尘器(D)内部气流组织最均匀,压降损失最小,滤筒间隙风速降至3.40 m·s-1,滤筒表面风速约为1.13~2.26 m·s-1,综合流量不均幅值
避免消毒副产物(DBPs)形成和胞内有机物(IOMs)的释放,是解决传统工艺治理蓝藻水华潜在风险的关键.为此,开展了FeSO4协同过硫酸氢钾(PMS)高级氧化除藻研究,分别探讨了FeSO4投加量、pH及无机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FeSO4和PMS投加量均为0.1 mmol·L-1时,藻细胞、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4.66%、58.92%和41.52%,藻细胞去除的氧化、絮凝的贡献率分别为30.50%和69.50%;当pH为6.0~10.0时,藻细胞去除率均保持较高水
对原位热修复场地表层土壤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有助于实现节能降耗.纳米中空陶瓷微珠水性隔热涂料是一种新型隔热材料,导热系数低,可作为原位热修复修复场地的表面阻隔材料.通过现场实验,探究了该涂料的隔热性能及其受施工方法、实验区域尺寸等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加热井热影响区域内,新型隔热材料的温度梯度最高可达13600℃·m-1;加热井热影响区域半径至少为0.53 m,在影响区域敷设新型隔热材料可以显著减少修复区域的表层散热.新型隔热材料的温度梯度均高于传统泡沫混凝保温材料,在影响区域外最高可达1560℃·m
基于离散相模型(DPM),模拟研究了不同横截面形状异形纤维在拦截和惯性碰撞2种机制下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考察了颗粒物粒径、入口风速、纤维填充率和纤维放置方式对不同横截面形状异形纤维捕集颗粒物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颗粒物粒径为0.5~2.5 μm,入口风速为0.5m·s-1时,异形纤维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随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对粒径为1.5 μm及以上颗粒物的捕集效率明显增加;入口风速为0.2~0.6 m·s-1时,颗粒物粒径为2.5 μm时,异形纤维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均随入口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当填充率为1
目前原位热传导修复技术存在热量传递机理不明、主要影响因子作用关系不清的问题,通过模拟室内土柱实验实现对土壤内部热湿耦合迁移机理的验证,并应用到室外场地尺寸,明确场地尺寸下热源温度、初始含水率对原位热传导修复的影响作用.建立了原位热传导修复耦合模型,利用小试实验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在场地尺寸下探究了热源温度、初始含水率对原位热修复的影响.结果 表明,原位热传导修复耦合模型准确度较高,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1.30%.沸腾阶段持续时间与热源温度成反比,过热阶段升温速率与热源温度成正比,在工程实践
为揭示添加生物油对垃圾焚烧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特性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利用高温管式炉开展了实验,以研究生物油添加比例(β)、氨氮比(NSR)及氧浓度对SNCR脱硝特性与CO排放的影响;结合SNCR基元反应与生物油热分解产物的成分,分析了添加生物油对烟气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销的强化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添加生物油能拓宽SNCR的温度窗口,在700~900℃时可明显提升脱硝效率,当β=10%时,脱硝效率平均提升约21%.在SNCR过程中,CO排放随生物油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温度在800℃、氧浓
针对土壤砷镉复合污染同时修复较为困难的问题,制备了新型FeMnCa-LDHs材料以实现对土壤中As、Cd的同时钝化.通过土壤培养实验和小白菜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污染水平下FeMnCa-LDHs材料施用量对土壤As、Cd的形态转化及对小白菜各部位中As、Cd质量分数的影响,并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在高污染水平下施用1.0%的FeMnCa-LDHs材料,可使弱酸提取态As和弱酸提取态Cd的质量分数分别下降12.1%和28.9%,As和Cd由弱酸提取态向更稳定的形态转化;材料对As的吸附作用及对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