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主动性学习;放手;问题意识;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6—0125—01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课前花了很多精力,课堂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仍然不高,学习效果仍然不明显,究其原因,还得归咎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牵得紧,不舍得放手。换句话说,就是不放心学生,殊不知,这样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也束缚了学生的大脑,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能实现高效吗?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只有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智慧汇成溪流?教师只能“导”不能“给”,因为“给”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教师要淡化讲的意识,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在课文的关键之处、上下文之间、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要学会放手,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甚至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经过挫折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有一次做练习时,遇到这样一道练习题:校园里有一座美丽的小花园,小花小草因为遭遇侵袭耷拉下了头,于是一张提示牌竖了起来,问题来了,“能用你自己的智慧为它写上一句温馨的提示语吗?”(“温馨”下面加点),常见的有“小草青青,脚下留情”!于是笔者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们的提示语像春风,亲切、温暖:
别碰我,我怕疼。——何丹凤
我虽然很美,但我很脆弱,请不要伤害我。——赵悦
花儿非常脆弱,请小手、脚儿别串错了门。——王志强
忍住手、管住脚,让校园更美丽。——金元玺
我可以供你闻、供你赏,但不许碰。——徐鹏冀
只能看,不能摸哟。——黄荣
愿君莫伸折枝手。——陳雅芬
……
多温馨的提示语啊,从学生幼小的心灵流淌出来的稚嫩语言,相信会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如果真的将它们展示于学校的花园边上,对他人是一种提示,对创作者又是何等的鼓舞。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学会提问题,教师就得有问题意识。有教师说,我的课堂气氛融洽、和谐,课堂上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了,但许多学生就是不问,或者不会问。的确,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确实有难度,怎么办?教学实践证明,互换角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让学生提出问题考教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考学生,这一下子倒过来了,学生们兴致来了,提的不再是“明知故问”的过于简单的问题,为了考住教师,他们肯定要钻研教材。以下是笔者上《草船借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考教师:
周瑜是真的让诸葛亮造箭吗?
诸葛亮为什么只对鲁肃说他的计划,而不对别人说呢?
诸葛亮出发去借箭时,叫上鲁肃用意何在?
如果是周瑜,他能不能成功地借箭?
诸葛亮在借箭途中,心里不紧张吗?
……
“擅于问问题的人才是善于思考的人。”有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课堂,那将是高质量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将会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用教材教语文
为了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钻进教材里就出不来,有品不完的词句,提不完的问题,理不完的知识点,说不完的话语,想要面面俱到,却如蜻蜓点水,一面也没落到实处。正所谓“吃力不讨好”,怎么办?要学会取舍,应该让课堂教学内容围绕语言的学习为主,舍弃一些可以舍弃的东西,其实抓住本质的,去掉非语文的东西,才能有所得,正所谓“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语文课,就应该追求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一节课,教师带着学生们认认真真习字、品词、阅读,轻轻松松说话、写话,这就够了。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仍处于权威:教师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大部分学生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不敢说出所想所感,常常揣摩并迎合教师的需要。这种情况亟需改变,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同样,学生掌握了主动权的课堂,更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标志。编辑:张慧敏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6—0125—01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课前花了很多精力,课堂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仍然不高,学习效果仍然不明显,究其原因,还得归咎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牵得紧,不舍得放手。换句话说,就是不放心学生,殊不知,这样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也束缚了学生的大脑,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能实现高效吗?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只有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智慧汇成溪流?教师只能“导”不能“给”,因为“给”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教师要淡化讲的意识,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在课文的关键之处、上下文之间、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要学会放手,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甚至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经过挫折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有一次做练习时,遇到这样一道练习题:校园里有一座美丽的小花园,小花小草因为遭遇侵袭耷拉下了头,于是一张提示牌竖了起来,问题来了,“能用你自己的智慧为它写上一句温馨的提示语吗?”(“温馨”下面加点),常见的有“小草青青,脚下留情”!于是笔者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们的提示语像春风,亲切、温暖:
别碰我,我怕疼。——何丹凤
我虽然很美,但我很脆弱,请不要伤害我。——赵悦
花儿非常脆弱,请小手、脚儿别串错了门。——王志强
忍住手、管住脚,让校园更美丽。——金元玺
我可以供你闻、供你赏,但不许碰。——徐鹏冀
只能看,不能摸哟。——黄荣
愿君莫伸折枝手。——陳雅芬
……
多温馨的提示语啊,从学生幼小的心灵流淌出来的稚嫩语言,相信会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如果真的将它们展示于学校的花园边上,对他人是一种提示,对创作者又是何等的鼓舞。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学会提问题,教师就得有问题意识。有教师说,我的课堂气氛融洽、和谐,课堂上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了,但许多学生就是不问,或者不会问。的确,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确实有难度,怎么办?教学实践证明,互换角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让学生提出问题考教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考学生,这一下子倒过来了,学生们兴致来了,提的不再是“明知故问”的过于简单的问题,为了考住教师,他们肯定要钻研教材。以下是笔者上《草船借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考教师:
周瑜是真的让诸葛亮造箭吗?
诸葛亮为什么只对鲁肃说他的计划,而不对别人说呢?
诸葛亮出发去借箭时,叫上鲁肃用意何在?
如果是周瑜,他能不能成功地借箭?
诸葛亮在借箭途中,心里不紧张吗?
……
“擅于问问题的人才是善于思考的人。”有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课堂,那将是高质量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将会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用教材教语文
为了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钻进教材里就出不来,有品不完的词句,提不完的问题,理不完的知识点,说不完的话语,想要面面俱到,却如蜻蜓点水,一面也没落到实处。正所谓“吃力不讨好”,怎么办?要学会取舍,应该让课堂教学内容围绕语言的学习为主,舍弃一些可以舍弃的东西,其实抓住本质的,去掉非语文的东西,才能有所得,正所谓“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语文课,就应该追求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一节课,教师带着学生们认认真真习字、品词、阅读,轻轻松松说话、写话,这就够了。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仍处于权威:教师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大部分学生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不敢说出所想所感,常常揣摩并迎合教师的需要。这种情况亟需改变,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同样,学生掌握了主动权的课堂,更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标志。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