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荷塘月色》的情景交融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篇。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对荷塘与月色的描写之中,通过生动形象地描写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与月色,表现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 颇不宁静 渴求宁静 片刻宁静 走出宁静
  
  作者由于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的另一番样子,便独自一人夜游荷塘,在静寂的荷塘小路作者感到自由,感到独处的美妙,面对朦胧月色下优美的荷塘景色,作者在这里得到暂时的解脱,有了一丝淡淡的喜悦。但是心头的愁云是驱不散、挥不去的,作者终于又重新回到“这不宁静”的心境中,说明作者思绪的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宁静到出静”。
  1心里颇不宁静,为排遣愁绪而夜游荷塘
  本文写于1927年,恰逢蒋介石叛变革命时期,对人民进行血腥镇压,连续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了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作为一名民主战士,一名爱国革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不满反革命政府的暴行,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且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靠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之中所说的。“颇不宁静”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幕和生动写照,是他对局面忧然与个人处境的苦闷,就是带着这种心情,作者为排解心中的愁绪而夜游荷塘,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看出作者渴求宁静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表现了作者的“不宁静、彷徨”。作者是带着愁绪夜游荷塘,为的是排解心中的忧愁,找到解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如此独语,似乎是繁絮叨叨,实则体现了作者渴求宁静,试图从苦闷忧愁的心境中解脱出来的愿望。“一个人在这茫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只有喜悦,没有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最后“这是独处的妙处,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深刻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3抒发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寻得片刻的宁静
  作者趁月色出来散步,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月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之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的翩翩风姿,而点缀期间的白色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一番令人神往的描写,使荷花、荷叶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乎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身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花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道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的沉醉在这荷塘美境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水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漂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字,仿佛一位丹青高手泼墨挥毫,精彩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当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4终因社会劳积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使作者“走出宁静”回到现实
  对美景的描写是喜悦了吗?也不尽然,“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白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滑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就不一样“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这美景让作者忘记忧愁了吗?但是“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
  《西洲曲》的节选,表现了对江南的怀念,再一次含蓄地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而美好的回忆其实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眼前的苦恼的。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正透露了这一点,结尾处“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使作者走出片刻安静,重又回到无奈的共现实。
  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暂时忘记忧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文中我更能感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厌恶,作者在恶劣的现实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并与“白色恐怖”作斗争,病重时仍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以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令我万分佩服,值得我们所有的同胞学习。
  参考文献
  1参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及其教学参考
   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傅书华.《绝望的孤独与悲凉——重读〈荷塘月色〉》.《名作欣赏》,
   2002(4)
  3远东.《〈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2001(1)
  4王家宏.人生的忧伤虽轻犹重似淡还浓——对《荷塘月色》主题思
   想的再商榷[J].名作欣赏,2000(4)
其他文献
什么是“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反观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学生预习程度的差异,使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等同于学生的预习。②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使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等同于尖子生的培养。那么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呢?  1学生的课前预习要有效  课前预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接触,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真正把时间让出来,把
期刊
宋朝诗人陆游认为:“如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正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文教学应面向学生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宝藏,也成为舞文弄墨的舞台;作文既是学生锤炼自己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怡情养性的休闲方式。即从课堂走向学生的生活,作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作文。学生每当到写作文时就犯愁:或者咬碎笔头,就是无话可说;或者勉强写之,常常是开了头,
期刊
目前的美术高考专业色彩考试,一般都是以水粉静物写生或是水粉静物默写为主。一般说来,在学习水粉画时,是通过对写生对象体面关系的分析来表现其明暗、色彩、体积和空间感。我们在掌握其技法的同时,也有些问题需要在教学中注意。  在水粉画写生教学中我们应从几个大问题着手。  1关于色彩感觉能力的培养问题  要画好水粉静物写生,你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能力,因为只有感觉到的东西,才能被准确地表现出来。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它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科学,以概念为基础,以定理,定律为主干;是定量的精密科学,应用非常广泛,是工程技术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一门带有方法论,具有规律的科学。中学物理重视它与
期刊
【摘要】 我们把英语称为第二语言。母语是我们自出生之时起便耳濡目染的。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在不会读写母语的情况下便可进行流利的母语交谈。这就是母语跟第二语言的根本区别。人们从来不会说学母语很难。所以,要想学好英语,我们就应该把英语当作母语来学。本文主要论述如何更早地接触英语,接受英语的熏陶;如何创造英语学习环境来接近学习母语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们更容易,更自然地学好英语。  【关键词】 母语 早期
期刊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能力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语文作为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而以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就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收到了较好效果,下面浅谈一些做法及体会,切盼同仁指教。  1依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说到能
期刊
我国的教育专家对近些年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进行了摸底调查,他们发现,许多初中、高中毕业生不会写作文,甚至连一般的应用文都不会写,如计划、总结等之类。他们认为我国的语文教学不是很成功。学生读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如果每学期学习25篇课文,高中毕业后总共就可以学习600篇范文,学习600篇范文还不会写作文,这就叫人不可思议。究其原因,肯定是教学方法上出了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语文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师生彼此平等、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引领学生认真推敲。体会领悟文本中角色的语言,神态。在学习中
期刊
当今语文教学改革异彩纷呈,浓厚的教改氛围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然而,在这繁荣局面的背后,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离文本越来越远,学生正在逐步丧失与文本对话的意识与能力。新颁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
期刊
1了解个性学生的爱好  个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个性的概念也不同。西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般侧重于个体的心理差异方面,把个别的心理特征理解为个性。大多数心理学家则把个性看做固有特征的总和。  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大门,这对一年级学生小冷来说是一件既激动又兴奋的事,他对学校的环境是陌生的,甚至到学校有紧张和胆怯,但我观察到他对学校牛活却充满了新鲜感,针对他的这种心理状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