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紧紧的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能体现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灵感的激发创造能力的形成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再创造、体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思维教育的关键。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习焕发创造的活力呢?
  一、动手"做数学",体验创造的乐趣
  "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困惑,自主进行旧知检索,新知探索的过程,学生不仅能触发思维的灵感,而且能够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因而"做数学"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教学时,教师应相信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为他们创设"做数学"的机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出来。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探究,营造创造氛围
  在开放性课题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究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的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的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体图像有了感性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的多。又如"正方体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寇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课堂上学习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种思维,激发创造灵感
  从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智操作方式,是多种认识能力、多种思维方式共同的结果。它不仅需要聚合思维,也需要发散思维;不仅需要分析思考,也需要直觉思维;不仅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它还离不开奔放的想象力。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思维,从而激发创造灵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四、形成个性化学习,开发创新潜能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做出不同的认识、理解与分析,从而表现出数学学习上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的想象,要训练他们一题多解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处理一些具体的习题,鼓励他们只要敢想,都能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由此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了很大的鼓励。
  五、培养数学好奇心,养成创新习惯
  好奇心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强大的动力,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是否有对数学的好奇心,是否能以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在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一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三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分成几个部分?"时。很多同学都用画图的方法找到了答案,这是教师可以提示,要用100条直线可以把一个平面分成几个部分呢?你还能用画图的得出结论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追根究底的好奇心,就会不断地去探索、钻研,由好奇心转化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趣。科学家的发明往往是从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心开始的。我们每位同学在学习数学时也要经常提出"假如这样,会……呢?"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从"磁卡打电话、买彩票、家庭装修"中学生就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一次次的鼓励、培养,学生就会渐渐具有对数学事物的好奇心,也会渐渐地养成创新的习惯。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当然教学工作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更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实践,与时俱进,争取做教学改革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有所作为。
其他文献
【摘要】思维对于人类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的培养训练对于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训练,逐步实现思维应达到的目标,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它对于人类
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氛围。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怎样把握创设情境中的一些动态因素?以下谈一些这方面的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故事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辛斯基指出:"
期刊
本文共分五章来探讨我国大学学习型组织建设问题: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与构建模型,这是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深入剖析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对我国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育活动练习生活、贴近生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之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老师要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
期刊
该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经济、人文和政策因素等方面探讨结核病人诊断可及性的公平性和结核病诊断筹资的公平性.第一部分 描述性研究;
目的:卫生资源配置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其调整和优化是政府发展和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手段.该研究旨在掌握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了解深圳市卫生资源供给及需求的关系,评价
【摘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使这些联系和谐的结合起来,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寻找得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目标情境数学本源探究性接受性课内外  和谐能产生美,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课堂。  数学课堂是师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舞台,要让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应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认真学习(数学课程超标准),积极开展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
期刊
期刊
该课题通过对上海市6个区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收入分配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对目前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应改革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