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恰当、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教学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恰当地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往往起关键作用。历史课堂组织教学中启发是极重要的环节,所以启发式教学对历史教学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改变了历史课从传统的课堂灌输向启发疏导,从知识传授为主到侧重能力培养;其次,如果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便能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能起到揭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学双边活动效果良好,它的重要性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灌输填鸭式的教师),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启发教学的教师)。”
究竟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能够充分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有很大区别。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呢?
1 创设历史情境的启发
创设历史情境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实物、录像、图表、幻灯等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历史现象和规律的启发方法。它的功用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使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结论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学生接受、表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 比较的启发
比较启发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知识的差异,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方法。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思路活跃,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满足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是什么,还要追根溯源,弄清为什么,而比较的启发则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它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共性、特殊性及其规律。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能逐渐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千方百计地掌握‘点金术’,而不是只简单地授学生以‘金子’。”如“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有哪些异同?”这种比较启发有助于清理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能理清脉络,达到触类旁通、解疑析难的目的。
3 设疑、激疑的启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就是学生对于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疑、激疑,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使学生在解疑、释疑的思维过程中,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这便是设疑、激疑启发的作用。但在设疑中,教师应把握住核心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启之、以问导之,通过设疑、激疑,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如在讲“西安事变”时问:“蒋介石此人该杀不该杀,为什么?”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再问:“1936年日帝步步紧逼侵略中国,民族危急,人民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此时杀蒋会造成什么后果?”“当时逼蒋抗日有否可能?”“中共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什么?制定的出发点是什么?……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甚至争论,从而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4 质疑、逆推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设疑、激疑、释疑的启发,还要注重质疑、逆推的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计,展开合理想象,即兴回答问题,向传统的思维定式挑战,打破“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式,启发学生“倒过来”的思维方式,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如“美国政府宣称:‘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决定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说法正确吗?请用史实加以评论。”这种曲折反向提问,从矛盾对立面发问,启迪学生不定向思维,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是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5 联想创新的启发
联想是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有相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方法。它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聚合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如问“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形币去买米…一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区的事情?”显然比起“战国时期货币形态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的多。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择法。以上仅仅是我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点浅显认识,在教学运用中还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达到最佳自学效果,努力培养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究竟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能够充分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有很大区别。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呢?
1 创设历史情境的启发
创设历史情境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实物、录像、图表、幻灯等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历史现象和规律的启发方法。它的功用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使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结论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学生接受、表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 比较的启发
比较启发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知识的差异,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方法。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思路活跃,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满足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是什么,还要追根溯源,弄清为什么,而比较的启发则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它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共性、特殊性及其规律。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能逐渐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千方百计地掌握‘点金术’,而不是只简单地授学生以‘金子’。”如“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有哪些异同?”这种比较启发有助于清理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能理清脉络,达到触类旁通、解疑析难的目的。
3 设疑、激疑的启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就是学生对于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疑、激疑,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使学生在解疑、释疑的思维过程中,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这便是设疑、激疑启发的作用。但在设疑中,教师应把握住核心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启之、以问导之,通过设疑、激疑,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如在讲“西安事变”时问:“蒋介石此人该杀不该杀,为什么?”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再问:“1936年日帝步步紧逼侵略中国,民族危急,人民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此时杀蒋会造成什么后果?”“当时逼蒋抗日有否可能?”“中共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什么?制定的出发点是什么?……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甚至争论,从而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4 质疑、逆推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设疑、激疑、释疑的启发,还要注重质疑、逆推的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计,展开合理想象,即兴回答问题,向传统的思维定式挑战,打破“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式,启发学生“倒过来”的思维方式,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如“美国政府宣称:‘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决定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说法正确吗?请用史实加以评论。”这种曲折反向提问,从矛盾对立面发问,启迪学生不定向思维,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是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5 联想创新的启发
联想是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有相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方法。它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聚合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如问“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形币去买米…一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区的事情?”显然比起“战国时期货币形态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的多。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择法。以上仅仅是我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点浅显认识,在教学运用中还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达到最佳自学效果,努力培养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