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五十余年来,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中小学体育,同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数次改革。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始,继而颁布了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试行后,各级各类学校也都纷纷尝试和投入到课改热潮之中。随着课改的深入,不少试区和学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有不少学校和教师或陷入误区或不知所措,甚至对课改提出了质疑。
究其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在新课标下的成课能力还处于薄弱环节,笔者对此作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导致各种“生活方式病”、“心理病”及“富贵病”接踵而至,生活对我们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肩负“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全体学生身体健康”使命的学校体育及一线体育教师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以顺应时代变化。《新课标》只规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内容框架建议,不限操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这给教师充分发挥才智提供了舞台,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素养,这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勇于跨越“传做人之道,解学习之感”的经师标准。教师要品学兼优、为人师表,扮演学生事业的引路人、锻炼的引导者、创造能力的培养者、人际交往的促进者、自我发展的呵护者、不良情绪的疏导者等多种角色。为此,我们要不停地努力学习,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打造出色的新课程理论文化体系,才符合时代需要。教师可通过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进行各种形式的新课改知识短期培训等促进专业成长。总之,教师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系统全面地掌握课改宗旨,才能对新课标作出深度和理性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把理论内化为智慧和方法,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推动课改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运动动机
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就要求师生要有心灵的交流、理解及友爱。要促进学生乐于接受,就要有适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及适合其身心特点的素材,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运动动机是有规律的,也是成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入掌握和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及学习动机,才能合理、科学且具有趣味性、可接受性及可替代性地生成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创设出一个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氛围。例如:有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早期的活动是自身对身体活动的需要以及体验运动引起的兴奋性和愉快感等情绪性动机,其好奇心发自内部动机。中期则自律、亲近、展现、完成等社会动机初显端倪,而初高中生则主要是喜欢运动及运动带来的情感体验;其次还有来自教师、父母或朋友等外部诱因;再次结交新朋友,尝试完成,体现优先别人等等。因此说,正确认识与把握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动机的掌握程度,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成课的效果和质量。
三、教师要积极思考、善于收集与整合体育资源,创造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题材,为成课奠定牢实的基础
思考是成课的主心骨,收集与整合是成课左右逢源的途径,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教师可以多方面去挖掘体育成课资源:1、从现有教学题材中筛选。例如:进行“跑”的教學时,并非必须在跑道上进行,可开展游戏性跑、蛇形跑、螺旋形跑、“8”字跑、合作跑、接力跑、越障碍跑、裂(合)队跑等。2、对锻炼价值高但内容较枯燥的项目进行改造,合理减少或降低竞技成分和纯粹的运动训练,补充部分情趣化情节,如场地小型化、难度降低化、规则游戏化等等。例如:跳高教学时可用两人(或者三人、四人)拉开绳子便可进行,并且一人跳或多人同时跳皆可。3、还可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创编,如跳皮筋、街舞、体育舞蹈、蜘蛛人等。总之,只要教师积极思考、收集与整合,就会使生活成为成课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构建有利的教学设备和学习场所,为成课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要生成好课堂题材,除了要提高教师素质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设备和场所来支撑。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试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在缺设备、少场地的情况下要生成丰富的课题毕竟是有局限性的,许多内容也会因此而变得枯燥或几乎无法进行。为此,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要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或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诸多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地动手制作一些实用且力所能及的器材,如:用竹竿当体操棍,矿泉水瓶装上沙做成保龄球,布片包上沙、系上红绳做成香包,废内胎条做成跳高横竿等等。其次除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代用器材外,争取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不断改善场地和充实体育设备,为教师成课迈出坚实的一步。
五、加强教研活动,开展校校交流合作,拓宽成课渠道和深化成课层面
学校体育改革应与时俱进,以教研为突破口,抓住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灵活性的特点,使体育锻炼同德育、创造力结合,使体育教学同安全教育、自我保护能力结合,使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社会适应等中心问题有机结合,有针对性、有反思、有研讨及有解决教学问题的期待去开展教研,再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行为。另外,学校还要适度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即定期或不定期请知名专家、学者上门讲学,用交流研讨、专题讲座、以研代培等等方法给教师注入新鲜血液,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与外校、名校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努力开办好本地中小学体育网上论坛,调动本地区教研网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对教法加以研究,让学生由注入式学习转为自主式学习,由单纯被动接受转为互动学习和乐于接受,从而培养学生活跃的创造力和建设性批评精神。总之,教研活动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教研的层面是成课水平的具体体现。
究其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在新课标下的成课能力还处于薄弱环节,笔者对此作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导致各种“生活方式病”、“心理病”及“富贵病”接踵而至,生活对我们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肩负“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全体学生身体健康”使命的学校体育及一线体育教师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以顺应时代变化。《新课标》只规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内容框架建议,不限操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这给教师充分发挥才智提供了舞台,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素养,这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勇于跨越“传做人之道,解学习之感”的经师标准。教师要品学兼优、为人师表,扮演学生事业的引路人、锻炼的引导者、创造能力的培养者、人际交往的促进者、自我发展的呵护者、不良情绪的疏导者等多种角色。为此,我们要不停地努力学习,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打造出色的新课程理论文化体系,才符合时代需要。教师可通过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进行各种形式的新课改知识短期培训等促进专业成长。总之,教师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系统全面地掌握课改宗旨,才能对新课标作出深度和理性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把理论内化为智慧和方法,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推动课改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运动动机
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就要求师生要有心灵的交流、理解及友爱。要促进学生乐于接受,就要有适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及适合其身心特点的素材,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运动动机是有规律的,也是成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入掌握和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及学习动机,才能合理、科学且具有趣味性、可接受性及可替代性地生成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创设出一个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氛围。例如:有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早期的活动是自身对身体活动的需要以及体验运动引起的兴奋性和愉快感等情绪性动机,其好奇心发自内部动机。中期则自律、亲近、展现、完成等社会动机初显端倪,而初高中生则主要是喜欢运动及运动带来的情感体验;其次还有来自教师、父母或朋友等外部诱因;再次结交新朋友,尝试完成,体现优先别人等等。因此说,正确认识与把握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动机的掌握程度,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成课的效果和质量。
三、教师要积极思考、善于收集与整合体育资源,创造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题材,为成课奠定牢实的基础
思考是成课的主心骨,收集与整合是成课左右逢源的途径,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教师可以多方面去挖掘体育成课资源:1、从现有教学题材中筛选。例如:进行“跑”的教學时,并非必须在跑道上进行,可开展游戏性跑、蛇形跑、螺旋形跑、“8”字跑、合作跑、接力跑、越障碍跑、裂(合)队跑等。2、对锻炼价值高但内容较枯燥的项目进行改造,合理减少或降低竞技成分和纯粹的运动训练,补充部分情趣化情节,如场地小型化、难度降低化、规则游戏化等等。例如:跳高教学时可用两人(或者三人、四人)拉开绳子便可进行,并且一人跳或多人同时跳皆可。3、还可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创编,如跳皮筋、街舞、体育舞蹈、蜘蛛人等。总之,只要教师积极思考、收集与整合,就会使生活成为成课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构建有利的教学设备和学习场所,为成课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要生成好课堂题材,除了要提高教师素质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设备和场所来支撑。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试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在缺设备、少场地的情况下要生成丰富的课题毕竟是有局限性的,许多内容也会因此而变得枯燥或几乎无法进行。为此,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要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或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诸多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地动手制作一些实用且力所能及的器材,如:用竹竿当体操棍,矿泉水瓶装上沙做成保龄球,布片包上沙、系上红绳做成香包,废内胎条做成跳高横竿等等。其次除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代用器材外,争取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不断改善场地和充实体育设备,为教师成课迈出坚实的一步。
五、加强教研活动,开展校校交流合作,拓宽成课渠道和深化成课层面
学校体育改革应与时俱进,以教研为突破口,抓住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灵活性的特点,使体育锻炼同德育、创造力结合,使体育教学同安全教育、自我保护能力结合,使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社会适应等中心问题有机结合,有针对性、有反思、有研讨及有解决教学问题的期待去开展教研,再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行为。另外,学校还要适度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即定期或不定期请知名专家、学者上门讲学,用交流研讨、专题讲座、以研代培等等方法给教师注入新鲜血液,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与外校、名校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努力开办好本地中小学体育网上论坛,调动本地区教研网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对教法加以研究,让学生由注入式学习转为自主式学习,由单纯被动接受转为互动学习和乐于接受,从而培养学生活跃的创造力和建设性批评精神。总之,教研活动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教研的层面是成课水平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