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杨儒宾提出朱子慎言德性之知的问题,本文以理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认为朱子这一态度是其扬弃张载和二程相关论“知”思想的结果。张载首创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分,这是其以本末二分模式论本体、心性之必然结果。程颐虽也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区分,却强调“正心诚意”工夫必须在“格物致知”上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朱子慎言德性之知,与其以“理一分殊”模式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有关。朱子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在本源上相通、在分殊上相异,因此“格致”工夫就不可预设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而应在“分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17ZDA013)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儒宾提出朱子慎言德性之知的问题,本文以理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认为朱子这一态度是其扬弃张载和二程相关论“知”思想的结果。张载首创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分,这是其以本末二分模式论本体、心性之必然结果。程颐虽也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区分,却强调“正心诚意”工夫必须在“格物致知”上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朱子慎言德性之知,与其以“理一分殊”模式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有关。朱子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在本源上相通、在分殊上相异,因此“格致”工夫就不可预设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而应在“分殊”上见“理一”。与此相对,阳明强调“此知之外更无知”,良知必以见闻为发用。阳明此论,旨在批评朱子的“析心与理为二”,也没有预设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
其他文献
德雷福斯以对经典人工智能的现象学批判而声名远播,但他对人工神经网络和具身人工智能两种新进路的批判似乎湮没无闻。通过梳理德雷福斯在不同文献中对两种新派人工智能的诊断,本文将他的观点概括为:它们缺乏人类式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然而,他所主张的生存论现象学在这一批判中并不在场,这让他的批判缺乏理论指引,而更像一种简单的技术评估。本文试图从两方面夯实该批判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引入德雷福斯晚期对本真性的重新阐释,从生存论层次揭示创造性的先验条件;另一方面引入自创生理论的相关讨论,从生存状态层次阐明自主性的激发条件。两种条
杰伦·范·德·霍文(Jeroen van den Hoven,又译杰伦·冯·登·霍温)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哲学系教授,荷兰当代著名技术伦理学家。曾任荷兰4TU科技伦理研究中心创会主席(2007—2013),荷兰国家“负责任创新”项目创办人、主席(2009—2016),现任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价值设计研究院(DDfV)院长、欧盟委员会“欧洲伦理学专家组”(EGE)常任理事、国际期刊《伦理学与信息技术》(Ethics and Information T
所有已知的悖论语句在其修正过程的有穷阶段上都出现周期性的循环样式。对此,赫兹伯格设想了一种在修正过程中“越来越慢地交错真假”的语句:它们在连续的两个阶段为真,在随后的连续三个阶段为假,进而又在随后的连续四个阶段为真,以此类推。本文基于一种构造有穷悖论的方法,借助无穷命题逻辑语言,构造出赫兹伯格语句——它们本质上是一种无穷悖论。此方法从特定修正过程出发,逆向构造出具有特定复杂度的悖论。这种构造扩展了当前真理论中的悖论语句的范围,为悖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此,我们尤其需要进一步认真清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中一些未能得以深度理论分析的问题。我们看到,后康德哲学家对旁观理性与行动实践关系的解读是对康德实践理性的进一步发展,但未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处理旁观与行动关系中的高度。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一解读模式没有突破主客统一的哲学范式,更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与方法论层面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在主客体直接统一的基础上理解“旁观者”与“行动者”的关系,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深刻揭示了“赤裸负债人”作为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所塑造的主体形象的生命政治内涵。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将自由自觉的劳动经由物质性的谋生劳动与货币性的交换活动,改造为非物质性的自我异化劳动,这是造就“赤裸负债人”的劳动根源。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阶级关系中,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发挥着不同的支配作用,构成了对“赤裸负债人”的社会治理机制。以“资本与利息的最大化”作为衡量个体生命权利、地位与价值的终极标准,固化了“赤裸负债人”的主体存在。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从劳动根源、关系治理与
朱子不仅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还承启古今礼学之变革,朱子《家礼》便是朱子对自己礼学思想的实践性著作。在哲学层面,朱子《家礼》礼仪规范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终极关怀,指向性与天道。在宗教层面,朱子《家礼》中的丧祭礼分别继承了儒家礼学“慎终追远”与“报本反始”的精神,最终指向生命的不朽和精神的永存。在人生之道的层面,朱子《家礼》的终极关怀表现在生命延续、道德提高与社会进步等方面。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借助于一个神话故事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哲学思想。按照他们的历史哲学思想,人类文明是在恐惧自然并征服自然的基础上发生的。无论在科学中还是在神话中,人都是用模仿自然的方法来控制自然。当人用模仿自然的方法来控制自然的时候,自然一定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对人进行报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成第二自然就是自然对人的报复的一个表现。当人用模仿自然的方法来征服内在自然的时候,内在自然被扭曲,人成为自我憎恨的人。这种自我憎恨的人无法形成社会共同体。虽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说明了征服自然和自
在唐宋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宋代士大夫引领和推动了一场复兴师道的思想运动。宋代士大夫“以师道自居”的责任担当,强化了两宋儒家士大夫在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的主体意识;宋儒“以师道明正学”的学术追求,推动了两宋的儒学重建与宋学崛起。宋学追求一种“明体达用”的学术精神,完成了以“师道”为主体的道统论思想建构。宋儒以师道复兴为契机,推动着汉学型“周孔之教”向宋学型“孔孟之道”的转型,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教形态转型的历史趋势。
陈睿超著《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研究——以〈潜虚〉为核心》一书于2020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指出,北宋司马光独创的《潜虚》是其易学宇宙观建构的集中体现,在司马光的易学体系乃至整个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首先,该书对《潜虚》的版本情况、今传《潜虚》全本的续补者、《潜虚》之《行图》《变图》《解图》文字的真伪甄别等文献方面问题进行了细致考辨。其次,该书论述了作为“拟经”的《潜虚》在哪些方面继承了汉代扬雄《太玄》仿拟《周易》的写作方式,又在哪些方面相对于《太玄》作了调整与创新。再次,该书详细分析了《潜虚》
李存山著《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于2020年1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所收文章有《“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国学与中国哲学》等;下篇主题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收文章有《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中华精神与“道德性的人文主义”》《中国文化的“变”与“常”》《儒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