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下,倡导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学校是一所城镇中学,班额小,学生数量少。特定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和留守学生已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农村家长家务活繁重,对自己家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效率置之不理或疏于管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式课堂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和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努力使孩子“不掉队”。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增进与父母、教师和社会成员间的情感融合与升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一、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体验式教学思想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提出了蕴涵体验式教学思想的教学观。1999年,国家少工委在全国第四次少代会工作报告第六部分鲜明地提出“在实践中体验”的教育思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展开了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介绍的研究,并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的宗旨就是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以接受式学习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模式。2001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各学科在课程目标上按照结果目标和体验目标来进行描述,体验式教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的应用策略
1、贴近生活,引发兴趣,陶冶情操。
“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体验式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改编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选择标准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契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并增设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和“拓展空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版块。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平台,结合我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层层递进关系开展有效活动。
2、拓展延伸,植入情怀,理论应用于实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不管是道德作为标准,还是法治作为最基本的约束点,矛盾的核心都源自于生活。要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学习和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更离不开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学习与把握。只有让学生得以亲身实践体验才能够得出深层次的感悟,一切脱离了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法都称不上是真正的“体验”。
3、课堂渗透,课外熏陶,让真实地体验落实于有效的活动。
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活动创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各种体验式活动中,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充分利用课堂“新闻播报”活动环节,直面重大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用心解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国内外重大事件,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内涵和质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些精彩的体验式活动要想实地有效的开展并延伸,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因此需要整合学校的资源:“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学校社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聚合相关要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的灵魂和心灵得到洗涤。
三、“线上”与“线下”课堂联动,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网络平台拥有着大量的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即时互动的媒介、丰富多彩的音频与视频以及名师讲坛等。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科学合理地编辑整理相关资源。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鲜活的、有趣的体验式活动中,打造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课堂。在网络的互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移动端同步观看教师的课件或直播课,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留言,即时反馈学习效果。教师在线批改学生作业,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人文性和针对性。时代的变迁,课堂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永葆一颗学习的心。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植入学生内心深处,让其生根发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心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不断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进蕴藏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社会大课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提升综合素养,在生动有趣的课程中坚定理想信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李红秀.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旬刊2017.02
[2]朱洪国.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 2016.12
[3]于漪 教育的姿态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08
(作者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第十六中学)
一、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体验式教学思想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提出了蕴涵体验式教学思想的教学观。1999年,国家少工委在全国第四次少代会工作报告第六部分鲜明地提出“在实践中体验”的教育思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展开了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介绍的研究,并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的宗旨就是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以接受式学习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模式。2001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各学科在课程目标上按照结果目标和体验目标来进行描述,体验式教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的应用策略
1、贴近生活,引发兴趣,陶冶情操。
“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体验式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改编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选择标准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契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并增设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和“拓展空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版块。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平台,结合我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层层递进关系开展有效活动。
2、拓展延伸,植入情怀,理论应用于实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不管是道德作为标准,还是法治作为最基本的约束点,矛盾的核心都源自于生活。要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学习和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更离不开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学习与把握。只有让学生得以亲身实践体验才能够得出深层次的感悟,一切脱离了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法都称不上是真正的“体验”。
3、课堂渗透,课外熏陶,让真实地体验落实于有效的活动。
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活动创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各种体验式活动中,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充分利用课堂“新闻播报”活动环节,直面重大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用心解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国内外重大事件,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内涵和质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些精彩的体验式活动要想实地有效的开展并延伸,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因此需要整合学校的资源:“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学校社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聚合相关要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的灵魂和心灵得到洗涤。
三、“线上”与“线下”课堂联动,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网络平台拥有着大量的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即时互动的媒介、丰富多彩的音频与视频以及名师讲坛等。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科学合理地编辑整理相关资源。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鲜活的、有趣的体验式活动中,打造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课堂。在网络的互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移动端同步观看教师的课件或直播课,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留言,即时反馈学习效果。教师在线批改学生作业,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人文性和针对性。时代的变迁,课堂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永葆一颗学习的心。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植入学生内心深处,让其生根发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心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不断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进蕴藏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社会大课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提升综合素养,在生动有趣的课程中坚定理想信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李红秀.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旬刊2017.02
[2]朱洪国.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 2016.12
[3]于漪 教育的姿态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08
(作者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