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园林建设植物种类的选择及配置展开了探讨,对生态园林植物的品种选择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和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作了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种类;选择配置
0 引言
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园林的建设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植物作为生态园林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选择和有效配置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园林的建设,就需要合理做好植物种类的选择及配置工作,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的绿化园林环境。
1 生态园林植物的品种选择
植物群落是指生长在一起并存在极其复杂相互关系的、具有不同生态习性的园林植物进行有规律的组合。它包括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栽培植物群落,植物自然群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在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各自然群落都有自己独特的种类、外貌、层次和结构。人工栽培植物群落是按人类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的,从而满足人们生产、观赏、改善环境条件等各项需求。本文重点探讨具有更大稳定性和重要深远生态环境意义的人工栽培园林植物群落模式。
植物是具有生命的物种,不同种类的园林植物,其生态习性也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园林植物最主要的生长环境因素包括包含光照、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而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植物生长状况所需的环境;植物品种选择还充分考虑当地地域气候及地理条件,尊重当地乡土文化;另外,配置植物还要考虑环保的要求,即在城市园林、工矿区、居民区等不同地区的实际功能需求,配置适宜的品种。
植物品种选择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
1.1 美学原则
良好的观赏性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是在满足植物基本生长条件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追求。园林植物的景观之美,是多形态、多成分和多层次的,可分为形式美、艺术美和意境美。选择植物品种时,应考虑植物的形态、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质地以及植物的季相。
1.2 生态原则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植物的耐性范围,否则就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还应考虑以下6个方面的生态功能:
(1)净化空气的功能;
(2)调节气候的功能;
(3)防风固沙的功能;
(4)滞尘功能;
(5)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
(6)减弱噪声的功能。
1.3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以最小经济投入来获得最大的回报是社会经济技术的总原则,包括技术可操作原则、社会可接受原则、无害化原则、最小风险原则、效益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其目的就是以公众可接受的技术、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观赏性最强、公众认可的植物景观。除了考虑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外,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后续的养护成本。
1.4 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原则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区域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其原因主要有:
(1)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景观,观赏价值独特;
(2)抗病虫害能力强,易栽培养护;
(3)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建立及保护,生态效益良好;
(4)可避免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
2 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
2.1 植物配置原则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应遵循植物的生态学原则、功能性原则、美学原则、历史文化原则及经济原则,根据园林植物的种植方法进行组合栽植,注重营造有地域特色和城市风格的生态园林景观。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和维护生态园林景观的生态系统,以最低的费用维持良好的景观,以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大的效益,也是园林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1)因地制宜
(2)布局合理,功能要求
(3)搭配适当,景观要求
(4)保护利用,经济原则
2.2 植物配置方式
园林植物布局形式的产生和形成,是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分不开的。园林植物的布局是与园林的布局形式相一致的,主要有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3种方式。
园林植物的种植形式主要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基本形式,根据绿地的形状与功能可选择丛植、群植、片植、对植、列植、孤植等形式。
2.2.1 自然式
自然式的植物配置,要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將植物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丛植、群植和密林等几种;花卉的布置则以花丛、花镜为主,它能够创造生动活泼、清幽典雅的自然植被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自然。
(1)孤植;即单株植物孤立种植。在园林中形成独立的庇荫植物并起到观赏作用,满足景观设计艺术的需要。
(2)对植:即两株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方式,分布在构图中轴线的两侧,必须是同一树种,但大小和姿态不刻意要求相同,动势要向中轴线集中即可,主要用于强调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的入口。
(3)丛植:即三株以上同样或几种植物自然地组合在一起的种植方法,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用作空间隔离。丛植配置力争符合艺术构图规律,能同时表现出植物的群体美和个体美。
(4)群植:由(20~30)株以上的乔灌木成群自然式配置,主要表现树木的群体美,树木种类不宜太多,以(1~2)种作为基调,并有一定数量的小乔木和灌木作为陪衬。群植方式多用在草坪或整个绿地的边缘。 2.2.2 规则式
规则式植物配置,一般配合中轴对称的总格局来应用。树木配置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花卉布置通常是以图案为主要形式的花坛和花带,有时候也布置成大规模的花坛群,它具有规律美、节奏美、秩序美的优点。一般适合纪念性园林、大型广场等。
(1)列植:即行列栽植,是指成行、成列栽植树木的形式,它在景观上较为整齐、单纯而有气魄。常用于河边和沟渠、行道树、防护林带旁及地下管线较多的地段。在树种选择上要突出观赏与遮阴效果较好的特点。
(2)交错配置:按照一定的株距将两种植物呈交替模式进行种植。可以选两到三种。
(3)分层配置:为形成乔木、灌木、草坪三层景观,选择高度不同的植物,在相同面积的绿地上能够配置更多种植物,也能吸收更多太阳能。
(4)图案式配置:在小面积的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梯形等规则几何图形内种植相同种类的植物,从而形成有规律的色彩和色斑。
2.3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影响因素及配置注意事项
影响园林植物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从光照、温度和大气等生态习性角度探讨城市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
2.3.1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因子,光照强度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特别是对弱光的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差异。根据园林植物的耐阴程度,可把植物分为3类。
(1)阳性植物。这类植物要求较强的光照,不耐弊荫,一般需光度为全日照的70%以上。阳性植物宜栽植于开阔绿地、高大建筑物的南面或作为上层木配置。
(2)阴性植物。这类植物是指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要比在强光下生长得好的植物,一般需光度为全日照的5%~20%,不能忍受光强光照。
(3)耐阴植物。这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耐阴能力,需光量少,对光的适应幅度较大,在全日照下生长良好,也能忍受适当的庇荫。
在园林植物配置时,掌握各种植物的耐阴力是非常有用的,树冠呈伞形者、常绿性针叶树的叶呈针状者等多为阳性树,而树冠呈圆锥形而枝条紧密者、阔叶树种的常绿树等多为阴性树。阳性树一般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阴性树则需要比较湿润、肥沃的土壤条件,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差。
2.3.2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温度是植物极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温度还制约着植物的成长发育和分布。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植物按照温度的要求可分为耐寒植物、喜温植物和半耐寒植物3类。
(1)耐寒植物。寒带或温带植物在低温(一般指0℃)下不会影响其正常生长,耐寒性较强。
(2)喜温植物。热带或亚热带植物的耐寒性较差,低于0℃或5℃以下的低温就停止生长或遭受伤害。
(3)半耐寒植物。这类植物一般原产暖温带,可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生长。
2.3.3 大气对植物的影响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防护措施的缺乏或不完善,造成大气和水源污染,目前备受关注的污染大气的有毒物质已达400余种,通常危害较大的有二氧化硫、氯及氯化氫、氟化物、光化学烟雾等。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可有效改善大气、灰尘、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1)配置具有滞尘和减噪功能的植物:
(2)配置具有净化大气功能的植物:
3 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建设人类、植物、动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文化美、艺术美,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1 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类型
现阶段典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有以下4种:
(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4)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3.2 代表性地区的园林植物群落组合典范
以乔、灌、草组成的人工模拟自然群落,由于层次丰富,绿地面积增加,提高了单位叶面积指数,从而增加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绿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达到的功能进行植物设计。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园林的建设对人们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活品质有着极大的帮助,而植物作为生态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对其种类的选择和配置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所以,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植物选择和配置对于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小霞、王方芳.生态型园林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规划设计方法[J].现代园艺.2014(22).
[2]李晓杰、吴慧婷.园林坡地植物选择与配置[J].当代生态农业.2012(Z2).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种类;选择配置
0 引言
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园林的建设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植物作为生态园林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选择和有效配置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园林的建设,就需要合理做好植物种类的选择及配置工作,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的绿化园林环境。
1 生态园林植物的品种选择
植物群落是指生长在一起并存在极其复杂相互关系的、具有不同生态习性的园林植物进行有规律的组合。它包括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栽培植物群落,植物自然群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在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各自然群落都有自己独特的种类、外貌、层次和结构。人工栽培植物群落是按人类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的,从而满足人们生产、观赏、改善环境条件等各项需求。本文重点探讨具有更大稳定性和重要深远生态环境意义的人工栽培园林植物群落模式。
植物是具有生命的物种,不同种类的园林植物,其生态习性也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园林植物最主要的生长环境因素包括包含光照、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而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植物生长状况所需的环境;植物品种选择还充分考虑当地地域气候及地理条件,尊重当地乡土文化;另外,配置植物还要考虑环保的要求,即在城市园林、工矿区、居民区等不同地区的实际功能需求,配置适宜的品种。
植物品种选择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
1.1 美学原则
良好的观赏性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是在满足植物基本生长条件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追求。园林植物的景观之美,是多形态、多成分和多层次的,可分为形式美、艺术美和意境美。选择植物品种时,应考虑植物的形态、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质地以及植物的季相。
1.2 生态原则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植物的耐性范围,否则就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还应考虑以下6个方面的生态功能:
(1)净化空气的功能;
(2)调节气候的功能;
(3)防风固沙的功能;
(4)滞尘功能;
(5)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
(6)减弱噪声的功能。
1.3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以最小经济投入来获得最大的回报是社会经济技术的总原则,包括技术可操作原则、社会可接受原则、无害化原则、最小风险原则、效益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其目的就是以公众可接受的技术、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观赏性最强、公众认可的植物景观。除了考虑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外,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后续的养护成本。
1.4 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原则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区域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其原因主要有:
(1)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景观,观赏价值独特;
(2)抗病虫害能力强,易栽培养护;
(3)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建立及保护,生态效益良好;
(4)可避免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
2 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
2.1 植物配置原则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应遵循植物的生态学原则、功能性原则、美学原则、历史文化原则及经济原则,根据园林植物的种植方法进行组合栽植,注重营造有地域特色和城市风格的生态园林景观。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和维护生态园林景观的生态系统,以最低的费用维持良好的景观,以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大的效益,也是园林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1)因地制宜
(2)布局合理,功能要求
(3)搭配适当,景观要求
(4)保护利用,经济原则
2.2 植物配置方式
园林植物布局形式的产生和形成,是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分不开的。园林植物的布局是与园林的布局形式相一致的,主要有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3种方式。
园林植物的种植形式主要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基本形式,根据绿地的形状与功能可选择丛植、群植、片植、对植、列植、孤植等形式。
2.2.1 自然式
自然式的植物配置,要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將植物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丛植、群植和密林等几种;花卉的布置则以花丛、花镜为主,它能够创造生动活泼、清幽典雅的自然植被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自然。
(1)孤植;即单株植物孤立种植。在园林中形成独立的庇荫植物并起到观赏作用,满足景观设计艺术的需要。
(2)对植:即两株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方式,分布在构图中轴线的两侧,必须是同一树种,但大小和姿态不刻意要求相同,动势要向中轴线集中即可,主要用于强调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的入口。
(3)丛植:即三株以上同样或几种植物自然地组合在一起的种植方法,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用作空间隔离。丛植配置力争符合艺术构图规律,能同时表现出植物的群体美和个体美。
(4)群植:由(20~30)株以上的乔灌木成群自然式配置,主要表现树木的群体美,树木种类不宜太多,以(1~2)种作为基调,并有一定数量的小乔木和灌木作为陪衬。群植方式多用在草坪或整个绿地的边缘。 2.2.2 规则式
规则式植物配置,一般配合中轴对称的总格局来应用。树木配置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花卉布置通常是以图案为主要形式的花坛和花带,有时候也布置成大规模的花坛群,它具有规律美、节奏美、秩序美的优点。一般适合纪念性园林、大型广场等。
(1)列植:即行列栽植,是指成行、成列栽植树木的形式,它在景观上较为整齐、单纯而有气魄。常用于河边和沟渠、行道树、防护林带旁及地下管线较多的地段。在树种选择上要突出观赏与遮阴效果较好的特点。
(2)交错配置:按照一定的株距将两种植物呈交替模式进行种植。可以选两到三种。
(3)分层配置:为形成乔木、灌木、草坪三层景观,选择高度不同的植物,在相同面积的绿地上能够配置更多种植物,也能吸收更多太阳能。
(4)图案式配置:在小面积的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梯形等规则几何图形内种植相同种类的植物,从而形成有规律的色彩和色斑。
2.3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影响因素及配置注意事项
影响园林植物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从光照、温度和大气等生态习性角度探讨城市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
2.3.1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因子,光照强度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特别是对弱光的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差异。根据园林植物的耐阴程度,可把植物分为3类。
(1)阳性植物。这类植物要求较强的光照,不耐弊荫,一般需光度为全日照的70%以上。阳性植物宜栽植于开阔绿地、高大建筑物的南面或作为上层木配置。
(2)阴性植物。这类植物是指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要比在强光下生长得好的植物,一般需光度为全日照的5%~20%,不能忍受光强光照。
(3)耐阴植物。这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耐阴能力,需光量少,对光的适应幅度较大,在全日照下生长良好,也能忍受适当的庇荫。
在园林植物配置时,掌握各种植物的耐阴力是非常有用的,树冠呈伞形者、常绿性针叶树的叶呈针状者等多为阳性树,而树冠呈圆锥形而枝条紧密者、阔叶树种的常绿树等多为阴性树。阳性树一般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阴性树则需要比较湿润、肥沃的土壤条件,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差。
2.3.2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温度是植物极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温度还制约着植物的成长发育和分布。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植物按照温度的要求可分为耐寒植物、喜温植物和半耐寒植物3类。
(1)耐寒植物。寒带或温带植物在低温(一般指0℃)下不会影响其正常生长,耐寒性较强。
(2)喜温植物。热带或亚热带植物的耐寒性较差,低于0℃或5℃以下的低温就停止生长或遭受伤害。
(3)半耐寒植物。这类植物一般原产暖温带,可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生长。
2.3.3 大气对植物的影响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防护措施的缺乏或不完善,造成大气和水源污染,目前备受关注的污染大气的有毒物质已达400余种,通常危害较大的有二氧化硫、氯及氯化氫、氟化物、光化学烟雾等。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可有效改善大气、灰尘、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1)配置具有滞尘和减噪功能的植物:
(2)配置具有净化大气功能的植物:
3 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建设人类、植物、动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文化美、艺术美,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1 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类型
现阶段典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有以下4种:
(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2)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4)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3.2 代表性地区的园林植物群落组合典范
以乔、灌、草组成的人工模拟自然群落,由于层次丰富,绿地面积增加,提高了单位叶面积指数,从而增加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绿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达到的功能进行植物设计。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园林的建设对人们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活品质有着极大的帮助,而植物作为生态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对其种类的选择和配置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所以,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植物选择和配置对于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小霞、王方芳.生态型园林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规划设计方法[J].现代园艺.2014(22).
[2]李晓杰、吴慧婷.园林坡地植物选择与配置[J].当代生态农业.201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