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暗示教学是在批判传统教学缺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断促进学生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化学课堂上实施暗示教学,使学生在“无意中”获得知识能力呢?笔者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让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起来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无意识也在吸收各种信息,增加或消弱着有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有意识和无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在化学课堂上,老师们应把学生看做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尽量地采用多种暗示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潜能,促进他们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具体措施如下:
(一)运用权威
权威不是指特权或指挥权,是指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后,获得学生尊敬而产生信任感的对象,在此主要指教师。教师的权威,能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受教,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暗示手段。如在上《卤素》章节复习课时,教师可预先通过分配角色,将学生分组,分别对卤族各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结构等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加以讨论总结。学生们乐于接受老师布置的具体任务,积极配合,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讨论方式使他们在合作、平等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
(二)利用直观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利用图片、模型、演示实验和CAI等直观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知觉,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和规则与上述艺术手段联系起来。如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可先放一段二战时,德军用氯气袭击英、法两军的纪史影片(很多中学有该资料)。通过生动的纪实场面,学生们将有意识的刺激和无意识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就可推知氯气的颜色、状态、密度、毒性,以此激发了学习的潜力,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使用音乐
使用音乐是现代文课课堂教学中常用方法之一,对于化学这样的理科课堂似乎是画蛇添足。其实,音乐在人的非生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洛扎诺夫的教育观点,所学知识伴随着音乐同时进入大脑,就会产生两个兴奋中心。学习为强的兴奋中心和音乐感知为弱的兴奋中心。强的兴奋中心集中稳定,弱的兴奋中心则向外扩散,这样就加强了强的兴奋中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生在听音乐时,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自由联想随之产生,观念与观念之间联结越来越多,灵感也会随之出现。
(四)控制节奏
节奏是生物学的基本原则,它能支配人的各种活动和情绪。化学课堂上,老师就要按知识点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节奏,合理控制学习过程中的阶段、间隙等。如“空白”就是一种控制节奏,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的教学艺术。如在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接着提问:“那么对于电离平衡呢?”停顿与此,暗示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外界影响因素有相同之处。在此过程中,激起了学生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直觉的兴奋程度。
二、重视教师与学生暗示的相互作用,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不光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实际上,在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暗示作用。正确认识且重视暗示作用的相互性,将大大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实施则依赖于一个开放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的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
由于课堂上的主体是个性多样的学生群体,知识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所以老师设计的框架结构应是开放的,不把学生锁在某一思维定域中思考问题。知识体系也是开放的、互补的,不囿于某一内容,学科间相互渗透。
(二)开放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暗示相互作用的必要前提之一。开放的师生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两种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且将这种积极情绪带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这就需要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要处处激励学生的自信。并利用权威,正确设置外部环境、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综上所述,暗示教学强调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还打破纯理论、纯逻辑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一、让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起来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无意识也在吸收各种信息,增加或消弱着有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有意识和无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在化学课堂上,老师们应把学生看做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尽量地采用多种暗示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潜能,促进他们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具体措施如下:
(一)运用权威
权威不是指特权或指挥权,是指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后,获得学生尊敬而产生信任感的对象,在此主要指教师。教师的权威,能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受教,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暗示手段。如在上《卤素》章节复习课时,教师可预先通过分配角色,将学生分组,分别对卤族各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结构等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加以讨论总结。学生们乐于接受老师布置的具体任务,积极配合,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讨论方式使他们在合作、平等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
(二)利用直观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利用图片、模型、演示实验和CAI等直观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知觉,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和规则与上述艺术手段联系起来。如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可先放一段二战时,德军用氯气袭击英、法两军的纪史影片(很多中学有该资料)。通过生动的纪实场面,学生们将有意识的刺激和无意识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就可推知氯气的颜色、状态、密度、毒性,以此激发了学习的潜力,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使用音乐
使用音乐是现代文课课堂教学中常用方法之一,对于化学这样的理科课堂似乎是画蛇添足。其实,音乐在人的非生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洛扎诺夫的教育观点,所学知识伴随着音乐同时进入大脑,就会产生两个兴奋中心。学习为强的兴奋中心和音乐感知为弱的兴奋中心。强的兴奋中心集中稳定,弱的兴奋中心则向外扩散,这样就加强了强的兴奋中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生在听音乐时,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自由联想随之产生,观念与观念之间联结越来越多,灵感也会随之出现。
(四)控制节奏
节奏是生物学的基本原则,它能支配人的各种活动和情绪。化学课堂上,老师就要按知识点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节奏,合理控制学习过程中的阶段、间隙等。如“空白”就是一种控制节奏,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的教学艺术。如在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接着提问:“那么对于电离平衡呢?”停顿与此,暗示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外界影响因素有相同之处。在此过程中,激起了学生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直觉的兴奋程度。
二、重视教师与学生暗示的相互作用,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不光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实际上,在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暗示作用。正确认识且重视暗示作用的相互性,将大大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实施则依赖于一个开放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的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
由于课堂上的主体是个性多样的学生群体,知识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所以老师设计的框架结构应是开放的,不把学生锁在某一思维定域中思考问题。知识体系也是开放的、互补的,不囿于某一内容,学科间相互渗透。
(二)开放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暗示相互作用的必要前提之一。开放的师生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两种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且将这种积极情绪带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这就需要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要处处激励学生的自信。并利用权威,正确设置外部环境、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综上所述,暗示教学强调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还打破纯理论、纯逻辑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