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朗读评价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激励的过程,通过评价的调节功能,可以不断地推动朗读训练一步一步前进,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的评价,做到心中有标准、眼中有学生、评价有真情、言语有重点,从而实现朗读指导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朗读;评价;效益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有效的朗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效地朗读评价不仅对一个朗读环节的指导,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激励的过程。通过评价的调节功能,可以不断地推动朗读训练一步一步前进,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可见,一个优秀的朗读评价语,它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一、心中有度,不偏离
朗读的评价语就是对学生的读作出一个评判和回应。这就需要教师心中对读要有个标准或尺度。这个“度”,就是本课读的日标,即应读到何种程度。如低段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要达到朱熹说的要求“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通——读懂;中高段的读也有三个层次:读通——读懂——品读(诵读)。品读(诵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老语)。
记得窦桂梅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优点使人可敬,缺点使人可爱。”在以上片断中,于老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但是这样的纠错并不会让学生感到难堪,反而让学生有所感动,有所收获一“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
二、眼中有生,不忽视
课堂中,教师而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个性迥异的学生。他们由于家庭、生活的经历、自身素质不同,感悟的角度也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
课堂是即时生成的。生成是师生、生生在互動中,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在思与思的碰撞中,在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俞老师抓住学生读的“毛茸茸”一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巧用听课老师的“笑”,来规范、指导孩子的朗读,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学习读诗一“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笑吗?笑你声音响亮胆子大……”,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课堂上的“生成点”,让它成为课堂的有效资源,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呈现动态变化,出现激情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三、言中有情,不虚假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一句赞美有时候就像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开出自信的花朵,结出成功的果实。同时,教育也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赞赏应该是一种由衷的真情流露,对于学生精彩的朗读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美。特别要指出确确实实的优点,你的赞美越真诚,越具体,学生对自己好的行为就越清楚,感受就越深就会感到一种满足,同时也较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产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愿望。
四、一语中的,不随意
笔者听过一些语文课,发现“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评价出镜率很高,这往往让学生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方式,对于需要引领的学生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后面读的学生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这样无效的“朗读推进”式的目标追求是对课堂时间的白白耗费。
听过支玉恒老师《第一场雪》的老师都会难忘它的美丽。特别是他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真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案例:《第一场雪》
师:第二天清早,天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大家闭眼来听,看看这位同学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丽的雪景中去。
一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进雪野中了?
学生反应不一。“好像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满场笑声)
师:那谁能带着大家进去?
另一学生读,但读得更不好。
师:进去了么?
学生齐说“没有”,又是大笑。
师:啊,是没有。刚才已经到边上,现在她又领着我们出来。(笑声)现在请她读读,她一定能把大家带进去。
在这一环节的朗读指导中,支老师一改往日以技法指导朗读的程式(哪里要读重,哪里要读快之类),而创设了以情境启发朗读情感之举,朗读评价风趣幽默。这样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既包含了鼓励性评价的意思,又有一种善意的提醒,得当的指引,切中了朗读指导的“要害”,学生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而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由此可见,教师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这样的评价才真叫好,真叫妙!
关键词:朗读;评价;效益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有效的朗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效地朗读评价不仅对一个朗读环节的指导,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激励的过程。通过评价的调节功能,可以不断地推动朗读训练一步一步前进,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可见,一个优秀的朗读评价语,它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一、心中有度,不偏离
朗读的评价语就是对学生的读作出一个评判和回应。这就需要教师心中对读要有个标准或尺度。这个“度”,就是本课读的日标,即应读到何种程度。如低段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要达到朱熹说的要求“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通——读懂;中高段的读也有三个层次:读通——读懂——品读(诵读)。品读(诵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老语)。
记得窦桂梅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优点使人可敬,缺点使人可爱。”在以上片断中,于老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但是这样的纠错并不会让学生感到难堪,反而让学生有所感动,有所收获一“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
二、眼中有生,不忽视
课堂中,教师而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个性迥异的学生。他们由于家庭、生活的经历、自身素质不同,感悟的角度也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
课堂是即时生成的。生成是师生、生生在互動中,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在思与思的碰撞中,在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俞老师抓住学生读的“毛茸茸”一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巧用听课老师的“笑”,来规范、指导孩子的朗读,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学习读诗一“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笑吗?笑你声音响亮胆子大……”,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课堂上的“生成点”,让它成为课堂的有效资源,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呈现动态变化,出现激情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三、言中有情,不虚假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一句赞美有时候就像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开出自信的花朵,结出成功的果实。同时,教育也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赞赏应该是一种由衷的真情流露,对于学生精彩的朗读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美。特别要指出确确实实的优点,你的赞美越真诚,越具体,学生对自己好的行为就越清楚,感受就越深就会感到一种满足,同时也较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产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愿望。
四、一语中的,不随意
笔者听过一些语文课,发现“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评价出镜率很高,这往往让学生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方式,对于需要引领的学生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后面读的学生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这样无效的“朗读推进”式的目标追求是对课堂时间的白白耗费。
听过支玉恒老师《第一场雪》的老师都会难忘它的美丽。特别是他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真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案例:《第一场雪》
师:第二天清早,天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大家闭眼来听,看看这位同学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丽的雪景中去。
一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进雪野中了?
学生反应不一。“好像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满场笑声)
师:那谁能带着大家进去?
另一学生读,但读得更不好。
师:进去了么?
学生齐说“没有”,又是大笑。
师:啊,是没有。刚才已经到边上,现在她又领着我们出来。(笑声)现在请她读读,她一定能把大家带进去。
在这一环节的朗读指导中,支老师一改往日以技法指导朗读的程式(哪里要读重,哪里要读快之类),而创设了以情境启发朗读情感之举,朗读评价风趣幽默。这样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既包含了鼓励性评价的意思,又有一种善意的提醒,得当的指引,切中了朗读指导的“要害”,学生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而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由此可见,教师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这样的评价才真叫好,真叫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