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碌而快乐的百岁老人何月英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ovicovicov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月英,生于1909年2月,家住余干县白马乡港边村符家村小组。我们见到何月英时,由于她一时不慎摔伤了左腿,尚未痊愈,现在还躺在床上。73岁的儿媳张娇娇说,婆婆不肯求医服药,硬扛着,全是她自己每天用手揉摸。现在她左腿消肿了,能下床扶着凳子慢慢移动。见到我们,何月英硬要起身下床,我们让她继续躺着。尽管是躺着,但她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话爽朗,只是耳有点背,要大点声讲话她才能听得明白。在与她的交谈中,我们悟到了她健康长寿的一些秘诀。
  何月英7岁到婆家当童养媳,18岁与符元辉成婚。1928年,婚后没多久的她陪丈夫躲避抓壮丁逃到景德镇浮梁山区。在那里,夫妻俩靠卖苦力营生。她对身边的穷苦人特别关心,自家还没积得一斗米,就拿出五升来救济别人。一名看山孤老巡山时被毒蛇咬伤,晕厥倒在草丛里,何月英夫妇发现后竭力营救,先是用山泉水帮看山孤老冲洗伤口,之后又背着他走了15里山路到山外求医,直到他完全脱险。自此,他们与看山孤老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把他们带回山下坞石村老屋里居住,耕种他家的5亩土地。何月英夫妇视看山孤老为父,从此在此地安家落户,生儿育女。1948年,94岁的看山孤老病逝。何月英夫妇如同亲生子女般给老人办了后事……夫妇俩在浮梁山区的大半生里,先后救助了很多逃难的穷苦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当地被传为佳話,也结下了好人缘,赢得了好口碑。
  何月英心胸宽广,性格温和,遇事想得开。老伴符元辉57岁(1963年)去世,她忍痛含悲,带着孩子给丈夫办了后事。之后,才45岁的她,打散头发放开被包扎的小脚,像男人一样带领儿子耕田种地,维持家庭生活。丈夫的哥哥无儿女,她应其要求将已娶妻生子的大儿子过继到丈夫哥哥名下,回余干老家为他养老送终。由于浮梁当地宗族观念严重,一些人对他们竭力排挤,想把他们撵回老家去。但是何月英却从不怨恨,而是大度从容对待,以诚相待,居然赢得了好人缘,获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接纳,与当地群众一直和睦相处。直到2000年,因当地拆迁,92岁的何月英才迁回了余干老家。
  何月英深信“致富靠勤劳”的道理,把劳动当作人生乐趣。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也不论是为公还是为私,做任何活,她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出色完成任务。年轻时在农业生产队,她完全充当了一个全劳动力的角色,连续20多年被评为生产队里的劳动模范。如今她年纪大了,仍保持爱劳动的本色。晴天,她扛一把锄头为村里铺平被车轮压得坑坑洼洼的道路,或到菜园锄地种菜;雨天,她打扫室内卫生。她总是劳作不止,家人劝也劝不住。她说,闲着全身不舒服,做点事能活动活动筋骨,睡得踏实。内外衣裤她坚持自己动手洗;孙媳妇做饭,她就帮着洗菜;包饺子,她就擀皮儿。她说,年轻人劳动可致富,老年人劳动可健身,如今能劳动就是福。
  何月英很少生病,这与她的心胸开阔、不辍劳作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她坚持推拿梳头不无关系。进入老年期以来,她每天早晚坚持推捏经络,按摩穴位;早上用木梳梳头过百下,晚上用热水泡脚再上床。她还有一个自拟的诀窍。她说,有时遇到身体不适,就干些重活出身汗就觉得一身轻松了;有时还搞些民间验方和土办法,疾病就会好。她说,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娇贵,娇惯了易得病;年纪大了,条件好了,也不能躺在“娇贵”窝里,否则就有损健康。只要身体健康,有抵抗力,就能战胜疾病。
  何月英如今五代同堂,儿孙孝顺,还得到政府的关照和慰问,每月都能领取长寿金。对此,她概括道:“前半辈子吃苦,后半辈子享受,这就是我后来的福。”
其他文献
作文,往往成为初中生最头痛的事,有的内容空洞,有的思路混乱,有的文不对题,有的不知所云。究其头痛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