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不同除草剂对桉树林薇甘菊的除杀效果,本研究选择了硝磺·莠去津50%粉剂、乙羧氟草醚乳油、草甘膦铵盐粉剂、紫薇清水剂、草铵膦水剂、滴酸·草甘膦水剂、甲嘧磺隆粉剂等7种药剂进行了薇甘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铵盐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以常规用药量、常规用药量+50%分别防治桉树幼林和成熟林薇甘菊,均可达到6个月内不复萌的效果;针对薇甘菊攀援危害的成熟桉树林,“喷药+割藤”防治措施明显优于单纯的喷药防治措施.
【机 构】
:
中林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 广东 湛江 524348;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5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不同除草剂对桉树林薇甘菊的除杀效果,本研究选择了硝磺·莠去津50%粉剂、乙羧氟草醚乳油、草甘膦铵盐粉剂、紫薇清水剂、草铵膦水剂、滴酸·草甘膦水剂、甲嘧磺隆粉剂等7种药剂进行了薇甘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铵盐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以常规用药量、常规用药量+50%分别防治桉树幼林和成熟林薇甘菊,均可达到6个月内不复萌的效果;针对薇甘菊攀援危害的成熟桉树林,“喷药+割藤”防治措施明显优于单纯的喷药防治措施.
其他文献
阐述锚固技术的基本应用原理,明晰其实际构成及分类,掌握其施工技术对岩土工程施工重要性.从多个方面分析锚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其实际应用中技术要点,为进一步保证锚固技术应用成效提出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
极化码是E.Arikan基于信道极化现象提出的一种信道编码,在B-DMC信道中可以达到香农限,其具有较低的编译码复杂度.首先分析了信道极化的基本原理,即信道组合和信道分解的过程;对信道极化现象进行了仿真,研究码长和删除概率对极化现象的影响;其次对编码中的重要环节即生成矩阵构造和信息集的确定进行描述,推导了生成矩阵的构造过程,并详细讨论了编码过程.译码部分主要分析了极化码的SC译码、SCL译码、CA-SCL、RSC-SCL译码算法的基本原理及译码结构;在极化码仿真部分,主要分析了BEC信道、BSC信道以及A
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工程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土质堤坝渗漏是比较常见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导致土质堤坝渗漏的原因较为复杂.因此,应对其渗漏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使堤坝渗漏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以保证水利工程整体结构的安全,为水利工程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SCMA)是一种码域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CD-NOMA),可支持海量用户在过载条件下的通信,因此被认为是未来第六代移动通信(6 G)的候选多址接入方案.然而,由于SCMA检测的复杂度相对较高,因此,如何降低SCMA接收机的复杂度成为了SCMA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SCMA的检测中引入了启发式算法中的主动禁忌搜索(RTS)算法,使得SCMA检测的复杂度得以大幅度降低.另外,在主动禁忌算法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外迭代的RTS检测算法(IRTS),在RTS算法外围引入迭代机制,使得
6G致力于打造“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构成泛在通信基础设施,对高移动等场景下传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制是克服高速移动场景下通信挑战的重要技术途径.聚焦于下行多用户MIMO-OTFS系统,为了克服该系统的符号间干扰及用户间干扰,同时获得多天线增益,在时延-多普勒域提出一种低复杂度预编码方案——利用迭代方法逼近最小均方误差准则(Approximate Iteration-MMSE,AI-MMSE)的预编码方案.所提方案充分
近年来,环境治理和清洁能源生产已被视为世界的当务之急.利用可再生太阳能进行光催化反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光催化体系较为复杂,光催化剂和助催化剂是影响光催化效率的两个关键因素.具有独特电子结构的过渡金属磷化物(TMPs)价格低廉、储量丰富,已成为光催化材料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本文从光催化效率提高的基本原理(光吸收增强、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以及载流子利用率提高等)出发,综述了近十年来TMPs作为助催化剂和光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TMPs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全解水困难以及结构与光催化活
海中船舶排放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其中的氮氧化物能使海洋酸化,不仅危害海洋生态系统,还会造成沿海城市空气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危害.光催化脱除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被认为是可靠且有潜力的高级氧化脱除技术,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低浓度(10-9级)下氮氧化物脱除,针对船舶尾气中较高浓度(10-6级)氮氧化物脱除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超声辅助法制备了BiOX(Cl,Br,I)/Bi2WO6复合催化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得到BiOX(Cl,Br,I)/Bi2WO6的带隙能分别为3.1eV、2.6eV和1.8eV,
通过桉树生态施肥技术试验,以期为云南桉树种植初步提出一套实用的桉树生态施肥技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施肥后胸径和蓄积量增长最大的均为处理7,分别高出平均值25.89%和58.33%.施肥后部分处理的土壤pH值有明显变化,总体表现为趋好,土壤酸性降低.各处理土壤养分指标由高到低分别是处理5>处理1>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3>处理2>处理4.与本底相比,土壤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现上升,所有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均得到明显改善,土壤大多属于壤质粘土.其中处理5的土壤物理性质改善效果最好
通过精确匹配检索CNKI数据库,搜索近10年来我国不同林龄桉树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其研究结果,综述表明:中龄林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影响较大;近成熟林对土壤容重无显著影响,但土壤含水量升高,土壤孔隙度增加;成熟林对土壤物理性质无明显影响;过熟林土壤容重无显著变化,而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分别呈现出增大和减小趋势;土壤有机碳除成熟期呈现小幅度降低趋势外,整个桉树生长期呈现稳定增加趋势;土壤pH值不断升高,但总体仍呈弱酸性;土壤氮、磷、钾等含量变化在各个生长期区域差异性较强.推进过熟林土壤理化
为拓新人工林生态性评价体系,本文基于植被多样性、植物生长量、土壤肥力3个一级指标,选取21个二级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建立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6个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及演替动态.结果表明:6个桉树林群落在3个一级指标层面表现不一,二级指标隶属函数平均值表明各群落生态环境质量表现为A2>A1>B1>B2>C1>C2.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恢复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生态环境质量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加长,呈显著上升的趋势.隶属函数平均值与木本层物种数、物种总数、木本层均匀度、木本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