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秋胡戏妻的故事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内容也随之丰富,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尤其是敦煌遗书《秋胡变文》对于前面的继承和对后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敦煌变文也因为它自身的独特魅力,对我国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S.133V《秋胡变文》;秋胡故事;发展;作用
一、承上补充作用
秋胡向母亲请求游学时言:“儿闻曾参至孝,离背父母侍仲尼,无□懈倦,终日披寻《三史》,洞达《九经》,以显先宗,留名万代。”此处假借孝子曾参之名,表明昔贤学在今亦要参加科举,学优则仕。秋胡“仕数十年老仙,洞达《九经》,明解《七略》。秋胡即谢,便乃祗承三年,得《九经》通达。从这句可知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创作肯定是不早于晚唐时期的。据考证,敦煌写本《秋胡变文》应该写成于五代十国时期,目的是在于反映当时寒士积极入仕,追求功名的普遍现象。文中写到秋胡功成名就之后回乡探母更是彰显了唐代“扬名显亲”的观念,这不仅是根植于当时人们心中的观念,也是作者处于乱世之中想要回归家庭生活,追求忠孝的一种理想。从敦煌写本的创作时间看,是在刘向、葛洪之后,所以说肯定是以刘向的《烈女传》与葛洪的《西京杂记》为创作底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敦煌写本没有专门的作者,是由当时的民间艺人进行创作传播的。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在斯坦因一三三中是没有结尾的,这极有可能是他的文学属性导致的,敦煌变文是一种讲唱文学,在民间艺人传播时可能会导致结局的变化,但是故事的大致发展没有改变,而是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二次创作,所以我们可以说,敦煌写本《秋胡变文》是承上补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故事情节
在刘向和葛洪的秋胡故事中,游学做官、归家、桑园偶遇、赠金调戏被拒、见母重逢这五个情节是故事发展的主要环节,而在敦煌写本中,不仅有这五个环节,还加入了许多细节,例如在秋胡游学前,加入了秋胡与相亲的对话、求母答应、与妻告别、上山拜师等情节,使秋胡、秋胡母、秋胡妻这三个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自幼丧父却满怀大志的秋胡、开明的秋胡母、善良坚贞的秋胡妻都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在敦煌写本《秋胡变文》中最大的一个改动就是秋胡认出妻子有意试探。文中提到:“拜王了手,便即登程。至采桑之时,行至本国。乘车即身着紫袍金带,随身并将从骑桑中而过,变服前行。其树拂地婆婆,伏乃枝条掩映,欲觅于人,借问家内消息如何。举头忽见贞妻,独在桑间采叶,形容变改,面不曾妆,蓬鬓长垂,优心采桑。秋胡忽见贞妻,良久瞻相,容仪婉美,面如白玉,颊带红莲,腰若柳条,细眉段绝。重停住马,向前上熟看之,只为不识其妻,故赠诗一首。” “贞妻”一词充分说明了秋胡实际上是认得自己的妻子的,但是却有意试探。这一细节的加入,使得秋胡的形象变得鲜明,也使得故事的发展有了不同的变化。
2.记载保存方式
刘向的《烈女传》与葛洪的《西京杂记》都是采用书写的方式记载保存,所以现在可以找到完整的资料,而敦煌写本《秋胡变文》是讲唱文学,没有完整的底本,依靠的诗民间艺人的传唱记载,这对后世的保存有着很大的困难。但是,真是由于敦煌变文的这种特性,在敦煌变文中有许多前人没有记载的资料,这也是对前人的一种补充。
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的韵句一般用七言诗,间或杂有三言、五言、六言句式。散文多为浅近的文言和四六骈语,也有使用口语的。所以,这也使得敦煌变文更能让大家所接受与理解。
二、启下发展的作用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改写不仅提供了五代十国时期士子游宦求功名的实例,从中也可以看到,亦正亦邪的秋胡是在践行《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古训。不仅是对前人的一种继承,更是有着对后世文人和文学样式的启发。
1.故事结构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故事结构相对比较完整,更适合阅读,也更适合传播,所以元杂剧和京剧有很深的影响。元杂剧和京剧都是以讲唱的方式进行表演,让观众了解故事发展,这与敦煌变文有着极大的相同点。而且由于敦煌写本《秋胡变文》没有结尾,这使得后人在集成的基础上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创新,所以后来在元杂剧和京剧中秋胡故事是以喜剧收尾。这也是敦煌变文对后是文学的一种启发。
另外,在元杂剧与京剧中,继承者只是继承了故事结构,并且根据自身文学的特点改变了人物的数量,使得更贴合自身的文学属性。这也是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一个重要贡献,完整了故事结构,使得后人可以在完整的故事结构下进行自己的创作。
2.传播形式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是以讲唱文学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这使得传播的面积和人数更多,后人根据讲唱文学的特点,在戏剧方面也加入了秋胡故事。这就使得秋胡故事不仅限于文学方面的传播,在戏剧上的传播也得到了发展,这也是由于敦煌变文的特点所决定的。敦煌变文本就是讲唱文学,这与戏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戏剧在变文的基础上,突出了人物矛盾,减少了不必要的细节,但是却没有改变故事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使得故事的完整性得到了保证。
结语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在秋胡故事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在结构上完善了前人的不足,将其艺术结构更加完整,还使得秋胡故事的故事性。矛盾性更加突出。此外,由于敦煌变文的屬性使得秋胡故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仅限于民间艺人的传唱,而是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戏曲形式,使秋胡故事得到了更好的传播。所以说,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秋胡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古烈女传.卷五 [Z] 四库全书
[2] 史仲文.西京杂记 [M]/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27
[3] 房聚棉 简论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 [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4(1)
[4] 项楚 《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 中华书局 2006
[5] 高国藩 敦煌本秋胡故事研究 [J] 敦煌研究 1986
[6] 李莉 试论敦煌本秋胡故事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
[7] 林生海 敦煌本秋胡故事再探 [C] 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
作者简介
李芮,女,1993年9月,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宋。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关键词:S.133V《秋胡变文》;秋胡故事;发展;作用
一、承上补充作用
秋胡向母亲请求游学时言:“儿闻曾参至孝,离背父母侍仲尼,无□懈倦,终日披寻《三史》,洞达《九经》,以显先宗,留名万代。”此处假借孝子曾参之名,表明昔贤学在今亦要参加科举,学优则仕。秋胡“仕数十年老仙,洞达《九经》,明解《七略》。秋胡即谢,便乃祗承三年,得《九经》通达。从这句可知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创作肯定是不早于晚唐时期的。据考证,敦煌写本《秋胡变文》应该写成于五代十国时期,目的是在于反映当时寒士积极入仕,追求功名的普遍现象。文中写到秋胡功成名就之后回乡探母更是彰显了唐代“扬名显亲”的观念,这不仅是根植于当时人们心中的观念,也是作者处于乱世之中想要回归家庭生活,追求忠孝的一种理想。从敦煌写本的创作时间看,是在刘向、葛洪之后,所以说肯定是以刘向的《烈女传》与葛洪的《西京杂记》为创作底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敦煌写本没有专门的作者,是由当时的民间艺人进行创作传播的。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在斯坦因一三三中是没有结尾的,这极有可能是他的文学属性导致的,敦煌变文是一种讲唱文学,在民间艺人传播时可能会导致结局的变化,但是故事的大致发展没有改变,而是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二次创作,所以我们可以说,敦煌写本《秋胡变文》是承上补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故事情节
在刘向和葛洪的秋胡故事中,游学做官、归家、桑园偶遇、赠金调戏被拒、见母重逢这五个情节是故事发展的主要环节,而在敦煌写本中,不仅有这五个环节,还加入了许多细节,例如在秋胡游学前,加入了秋胡与相亲的对话、求母答应、与妻告别、上山拜师等情节,使秋胡、秋胡母、秋胡妻这三个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自幼丧父却满怀大志的秋胡、开明的秋胡母、善良坚贞的秋胡妻都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在敦煌写本《秋胡变文》中最大的一个改动就是秋胡认出妻子有意试探。文中提到:“拜王了手,便即登程。至采桑之时,行至本国。乘车即身着紫袍金带,随身并将从骑桑中而过,变服前行。其树拂地婆婆,伏乃枝条掩映,欲觅于人,借问家内消息如何。举头忽见贞妻,独在桑间采叶,形容变改,面不曾妆,蓬鬓长垂,优心采桑。秋胡忽见贞妻,良久瞻相,容仪婉美,面如白玉,颊带红莲,腰若柳条,细眉段绝。重停住马,向前上熟看之,只为不识其妻,故赠诗一首。” “贞妻”一词充分说明了秋胡实际上是认得自己的妻子的,但是却有意试探。这一细节的加入,使得秋胡的形象变得鲜明,也使得故事的发展有了不同的变化。
2.记载保存方式
刘向的《烈女传》与葛洪的《西京杂记》都是采用书写的方式记载保存,所以现在可以找到完整的资料,而敦煌写本《秋胡变文》是讲唱文学,没有完整的底本,依靠的诗民间艺人的传唱记载,这对后世的保存有着很大的困难。但是,真是由于敦煌变文的这种特性,在敦煌变文中有许多前人没有记载的资料,这也是对前人的一种补充。
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的韵句一般用七言诗,间或杂有三言、五言、六言句式。散文多为浅近的文言和四六骈语,也有使用口语的。所以,这也使得敦煌变文更能让大家所接受与理解。
二、启下发展的作用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改写不仅提供了五代十国时期士子游宦求功名的实例,从中也可以看到,亦正亦邪的秋胡是在践行《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古训。不仅是对前人的一种继承,更是有着对后世文人和文学样式的启发。
1.故事结构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故事结构相对比较完整,更适合阅读,也更适合传播,所以元杂剧和京剧有很深的影响。元杂剧和京剧都是以讲唱的方式进行表演,让观众了解故事发展,这与敦煌变文有着极大的相同点。而且由于敦煌写本《秋胡变文》没有结尾,这使得后人在集成的基础上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创新,所以后来在元杂剧和京剧中秋胡故事是以喜剧收尾。这也是敦煌变文对后是文学的一种启发。
另外,在元杂剧与京剧中,继承者只是继承了故事结构,并且根据自身文学的特点改变了人物的数量,使得更贴合自身的文学属性。这也是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一个重要贡献,完整了故事结构,使得后人可以在完整的故事结构下进行自己的创作。
2.传播形式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是以讲唱文学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这使得传播的面积和人数更多,后人根据讲唱文学的特点,在戏剧方面也加入了秋胡故事。这就使得秋胡故事不仅限于文学方面的传播,在戏剧上的传播也得到了发展,这也是由于敦煌变文的特点所决定的。敦煌变文本就是讲唱文学,这与戏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戏剧在变文的基础上,突出了人物矛盾,减少了不必要的细节,但是却没有改变故事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使得故事的完整性得到了保证。
结语
敦煌写本《秋胡变文》在秋胡故事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在结构上完善了前人的不足,将其艺术结构更加完整,还使得秋胡故事的故事性。矛盾性更加突出。此外,由于敦煌变文的屬性使得秋胡故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仅限于民间艺人的传唱,而是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戏曲形式,使秋胡故事得到了更好的传播。所以说,敦煌写本《秋胡变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秋胡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古烈女传.卷五 [Z] 四库全书
[2] 史仲文.西京杂记 [M]/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27
[3] 房聚棉 简论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 [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4(1)
[4] 项楚 《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 中华书局 2006
[5] 高国藩 敦煌本秋胡故事研究 [J] 敦煌研究 1986
[6] 李莉 试论敦煌本秋胡故事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
[7] 林生海 敦煌本秋胡故事再探 [C] 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
作者简介
李芮,女,1993年9月,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宋。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