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里有文玩吗?别急着说没有。知道您未热心于收藏,但您未必就与收藏不沾一点边儿,不搞收藏,不是收藏族群中的一分子就没有文玩了?我不信。您总有生活经历,在您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些印证您生活情趣、情感的东西,那就是文玩哦!您总会出去转转吧,说白了,就是旅游,旅途中买回些喜爱的物件,留下来,它也是文玩。它们可能很稀有,很珍贵,也可能真的不怎么起眼,值不了几个钱,但透过它们,回溯曾经走过的,曾经看过的,曾经听过的,再不起眼的物件价值也会立即提升,它们帮助打开的一定是饶有趣味的人生画卷,阅历里的风景五彩斑斓,每一道风景都是文化的投影,回味,让曾经的生活更加生姿。
以下收集来的有关生活中的文玩故事片断都用第一人称讲述。
太阳不从东边出来 一个当过兵的人的故事
我有一块花200多元钱买的军用指南针,壳是钢的,掂起来有点儿分量,买于2000年的首都机场。那年同期买的还有个帆布拉杆箱,400元。2000年的200元是什么概念?顶我半个多月工资了,合现在的物价水平,当在2000元左右吧,很奢侈的。同样的一块指南针,在房价翻了10至20倍的今天,不到100元就可以买到。当年,我为什么要买它?我是在出差奔澳大利亚呀!去澳大利亚就该买指南针?还真得说分对什么人。我是一出远门就转向的主,在一个地方转了向,一辈子再去都转不回来,有明晃晃的太阳照着也不行,转了向的地方,太阳根本不打东边出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山西的汾阴,开始方向感都对,东是东南是南北是北。走的本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十几里都不带拐弯的,走着走着,汾阴那个村就出现在眼前了。我是来过汾阴的,对汾阴村头的景物很熟,可恰是这些熟悉的景物一入眼,坏了菜了,眼见脚下没弯儿的路就开始旋转,90度的大旋转,直转到我上次来汾阴时的那个方向感才停下来。上次来汾阴是转了向的,这次来,无可救药的继续转向。这种经历,使我觉得外出必须有指南针,而且必须是军用指南针。我当过兵,专门学过军用指南针的使用。军用指南针有瞄准镜,可三点成一线;军事指南针有滚轮,在地图上沿线路一滚就能按地图比例尺计算出线路的实际长度,从此点到彼点要走多远的路程,至于感觉里的方向,爱转不转,按指南针指的方向认定就是了,军事指南针下的理性认知比自己感官的感觉牢靠,随着它走就是了。
军事指南针在澳大利亚没用上,我该丢还是丢了。一是那儿不提供军用地图,二是即便有地图也全是英文,对我这只能看懂汉文的人不起作用。华人街上的台湾同胞告诉了我一个最简便的办法:你拿着你住的饭店的房卡,冲着出租车一晃,车停下,看一眼你的房卡司机就会把你送回去了。用这办法,一辆出租车果真停下了,司机说了句话,把我吓一跳,那是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上海同胞哎!
对指南针我没有放弃,竟先后买了好几个,一个比一个轻便。不求别的,只求简单,携带方便,能指个方向就行。不知东西南北,很别扭的。
除了指南针,我还先后买了三个军用小铁锹,一大两小。军用小铁锹功能很齐全,可以当锯子,上面有齿;可以当刨铲、镢头、锛子,因为锹头是可以90度直角内弯下来的,紧紧螺丝会拧得很牢靠;可以当砍刀,锹刃不是特别锋利但锹的钢质好;可以当锅铲炒菜,大的小钢锹锹头也就普通碗那么大,而且是铲形,比过去农村用的大马勺实用多了;可以起瓶盖起钉子,边角专门设计出的,跟军刀的起子差不多;可以当锤子楔钉子,锹板极坚硬。当然最适宜的是铲土挖泥。所有功能我都用不着,住公寓楼,又是5层,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无土可挖,也不会去用它开汽水瓶子锯东西,除非去参加山野穿越活动,培养野外生存能力,感受体验野外生存技巧。买它们完全出于对军用小铁锹的感情,对军旅生活的感情,对战友和军队的感情。是的,我当过兵,而且是老兵。1969年10月,我们到天津塘沽一带下连,下的是步兵连。我没想到步兵会那么艰苦,到哪儿都是靠双脚,几样装备是行军中身上必不可少的:背包、七斤半步枪、手榴弹、子弹带、挎包、水壶,还有小铁锹。别小瞧这些东西,走出二三十里地双肩被背包带勒出沟后你就知道它们的分量了。军事课目训练挖个人掩体,必须用小铁锹。分卧姿、跪姿,都要挖出来。先找好瞄准点,再确定个人掩体的位置和朝向,两种射击姿势的个人掩体朝向并不一样,相差45度角。卧姿个人掩体的长度是1.7米,跪姿的虽然只有90厘米长,但深度要有50厘米,再垛上20厘米土,共70厘米。挖时是计算时间的,小铁锹紧忙活。小铁锹还要挖战壕和在战壕壁上掏猫耳洞。那时的军用小铁锹和现在的军用小铁锹不一样,只有一个20厘米的锹头和一个把儿,不能折叠,更没这么多功能。这也是我现在买军用小铁锹的原因之一,好奇,更為这小小军事器械的发展进步高兴,想分享一下当代士兵的快乐。现在的部队生活中有太多我们那时的兵不熟悉的东西,如举枪瞄准时2点钟方向、6点钟方向等军事术语。
我的文房三宝 一个记者的故事
先说第一宝。第一宝是笔筒。我挺喜欢我的粗陶笔筒(您不一定认同是笔筒,您十有八九认为是陶罐。没关系,反正我是当笔筒用的),它不光是有一种拙朴的美,而且摆在书案上有一种把时间向后推展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感觉。这和我小时候用过粗瓷碗有关吧?我挺怀念那粗瓷碗的,碗的大部分是酱红色,碗帮儿贴近碗底的一小圈和碗底儿是黑色,特老土,正因为老土才常常勾起我的乡土情结,心想:用这样的碗再盛上一碗榆树皮面,浇上蒜汁,花椒油,拌上点菜,筋筋道道地吃着该是多美的事儿!去福建建阳采访,看到水吉镇芦花坪一带的龙窑遗址,知道了宋代这里就为皇室生产黑瓷建盏,黑瓷建盏呈酱色,酱色碗儿为皇帝御用,心想这老土的黑瓷碗曾多么尊贵。皇帝级呀! 我的粗陶笔筒有一只是从筒口上向下流了彩釉的,釉就是酱色,长长短短粗粗细细地凝固在筒壁上,像上千年都不甘止住的瀑式泪。可能是这筒觉得自己一出生就是废品才郁痛伤怀的吧,它哪知有可能这模样就是窑主刻意制造的,让它因孤独一支而诱人瞩目呢!筒壁上画山水,笔法简洁,这也让我喜欢。都说我成不了画家,这样的山水我还是画得出来的,它给了我自信,煽起我的画家梦,说不定哪天我就什么也不干了专门伏案挥毫画这样的山水,以童稚的拙朴挑战画坛名家与他们一争高低呢!
我的几个粗陶笔筒都是在南国陶都广东佛山买的,当时买的不只这些,还有陶如意之类,是被人顺走了还是我主动送人了已记不清楚,只记得它们是和我一起坐飞机回到北京的。得亏它们乘坐飞机不要机票,否则我得付多高的代价把它们请回家里!
佛山被誉称为南国陶都是因为佛山有个石湾镇,石湾镇从古就是陶瓷生产基地,它和别处的陶瓷生产不太一样,是以建筑用瓷为主,您去那边转转就会知道石湾镇生产的建筑陶和陶塑太过触目惊心耀人眼目了,多大的庙,多长的殿顶大脊,都喜欢用陶塑装饰,陶塑几乎都是人物,分出一个个小阁来,每阁一组人物,一个场景,连起来就是一套立体连环画长篇系列,雕塑的人物、人物环境都是彩色的,因而称花脊。花脊寺庙、祠堂建筑遍布佛山、广东,甚至你去越南,一不留神也会被古建上的陶瓷花脊撞伤了眼,那种震撼那种美无以言表,一条长长的殿脊全部是彩陶,一座庙几个殿正脊全是彩陶,重重叠叠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着得多少人物多少故事啊,一殿殿一脊脊、一阁阁一组组的数都数不过来,而且个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你感叹中情不自禁就会喊出石湾陶瓷甲天下之类的话来,石湾镇还不知道谦虚,看到花脊就看到石湾的名号。
佛山石湾是值得一游的地方。游,就是去看陶瓷生产、陶瓷艺术作品,石湾公仔博物馆、建于明正德年间的龙窑“南风古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等。至于哪能买到我手里这样的粗陶笔筒粗陶罐,去了就知道了。不是卖关子,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对陶都来说,它太大众了。
我的文房第二宝是印章。我一直羡慕书画家们,他们有很多印章,什么料的都有,章料大的分类有石头的、木头的、金属的、竹子的,再分类,光石头的料里又会分出多少种?玉石多少类,名石多少类。普通石呢,也有多少类吧?他们画一幅画写一幅字上面要盖好几个章,什么年号章、斋馆章、收藏章、姓名章、成语章、谜语章之类,内容不一样,章形与大小也不尽相同,他们还有专门用于收藏的章呢,大的能到超过半米高。咱不能跟他们比,需要盖名戳的地方都少见,想盖没人让你盖,但这么文雅这么有品位有情趣的物件又不能没有,所以我还真趁那么几个(应叫方吧)。真有高档货,岫玉的,章钮雕的是狮子,就是小了点,一厘米见方,来自岫岩。玛瑙章,也是在岫岩买的,批发价,借老板是我同伴的朋友,当场刻了字,藏书用。其实瞎掰,书是不少,本本书盖上个戳,烦不烦?现在谁还管你借书?用不着用戳去防书被人惦记着,人家真惦记你一百个戳也没用。我有点纳闷,岫岩玉石市场柜台里摆的印鉴非常多,小、中、大均有。卖给谁的?书画家?书画家有那么多吗?从印玺的数量上好像进入了批发书画家时代似的。也奇了怪了,卖印章的岫岩还真算不上什么,章料是全国各地到处都有,遍地开花。凡我走过的著名风景区,像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拙政园、山东的孔庙、北京的潘家园、甘肃的敦煌夜市,只要有文化旅游市场,就不缺印章摊印章店印章铺,章料价只涨不降。我在山东曲阜孔府,碰到一印章摊,卖的是石章料,而且是现场刻,连料带刻最低的您猜多少钱?才5元啊!比摊张煎饼还便宜,实在经不住这诱惑,一下子买了5方,都刻了字。北京,光手工刻字,一方没有100元是拿不走的。
砚台,也是我的一宝。我还真有过好砚台,端砚50元买过一方,易水砚也有过一方,莫明其妙的又都没了,是谁顺走了还是我送人了全然没有了印象,是既不为收藏也未拿来使用的缘故吧,反正是不经心。近两年经心了,又有了两方砚,一方是从山东临沂扛回来的徐公砚,死沉,一方是文玩市场上买的澄泥砚。
我去过的砚产地不少,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在黄山市老街上看了个够,还与一个自己能打磨歙砚的店铺小老板聊了一会儿。与制砚者聊的得最深的是在广东端州的端砚村,走访了好几户。河北易县是两次走访过,在北京门头沟区的紫石砚厂的展销大厅逛过一气,但在砚上给我最大冲击的却是一个卖工艺品的老板,他收藏古砚,20世纪90年代,他的每方硯都想卖三四十万。他讲给我的鉴定和欣赏古砚知识与他锁在玻璃柜里的砚真让我耳目一新,而那时范曾的画才几千元钱就可以收到,其价还不如王成喜的梅。
我没想过收藏砚,只想重温少年梦,用毛笔把自己的字好好扳扳,写得规整好看一点。我上初一初二那会儿,可是惊人刻苦地练过字呢,有空就写,放寒暑假几乎天天写,不临名家帖,只临从老家抄来的老祖宗的小楷。砚始终激励着我,壮志难酬,是因现在总能找到不练毛笔字的理由,但有砚台在手边促我英雄常立志这可是确实的。有志无为不一定没收获,没长进;没志无为肯定是没收获没长进。
江西傩面具里的历史表情 一个民俗文化爱好者的故事
我家里有一尊木雕观音像,每每看到这尊观音我便想起和一位赣傩文化爱好者印象深刻的江西萍乡之行。萍乡是红色土地,那里有安源煤矿,领袖毛泽东、刘少奇在那里领导过工人运动,好多老一代革命家的故乡也在萍乡。令人惊异的是,有几千年传统的傩文化至今在那里的乡野山村都十分活跃,我的那位朋友已为深入了解研究赣傩文化几进几出江西。
我们的萍乡傩文化之旅走了四五个地方,逛了至少三座傩庙,我头一次知道世上还有傩神,而且傩神众多,上栗县东源乡小枧傩庙的傩神分四排供奉,总数达112位,萍乡现存的几十座傩庙中各庙供奉的傩神还不尽相同,只有三大主神各庙比较统一,分别为唐宏、葛雍、周武,百姓尊之为三元大帝或三元将军,为各庙必供。傩神是以面具的形式显现的,庙里供的是傩面具,因为傩面有丢失的情况发生吧,所以有的傩庙就用石头来雕塑傩神面具。傩神特亲民,百姓有什么样的烦恼都可以去找傩神去诉说,有什么欲望都可以去傩神那儿去求,傩神的队伍是随百姓的需要和欲求不断扩大的,有来自神话故事里的神,有来自历史人物的神,也有各行各业的祖师爷。他们在百姓面前是分工负责制,各司其职,仅医药方面就分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麻疹科,跟医院没什么差别。当然,神是不能现场问答的,需求者得上香、叩拜、抽签,让庙祝解签吧。佛寺里的工作人员是僧人,道观的是道士,傩庙的是庙祝。傩庙不排斥佛道,傩庙内一般也建有佛殿、道观,结成神圣的联盟。
傩神面具多达几百种,形貌神韵不一,有的凶猛彪悍,有的威武严正,有的刚烈率直,有的慈善温柔,总体印象是凶猛、怪异。傩面兴起时本是驱凶避邪的,怎么吓人怎么来,人和兽就通过傩交和在一起。傩面雕刻有神谱依照,神谱是秘不示人的,要看得提前三天净身、净口、净心,雕刻完得以三牲酒礼举行开光仪式,开光后傩面就是神。神只能敬奉,不能流通的。但上栗镇有个叫龙汝东的雕刻艺人雕刻的傩面则可作为挂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我们到他的工作室去了,在他的工作室看到满墙的傩面,鸟嘴的,头顶长各种犄角的,嘴巴拉满下巴的,整个鼻下咧得都是嘴的或嘴咧成倒三角的;腮帮子多为疙瘩肉,眉和鼻也异彩纷呈,眼睛多圆鼓暴突,舌头血红。和京剧脸谱一样,傩界什么样的傩面就是什么傩神,是对号入谱的,龙先生的傩面挂件则已从傩神谱系中脱离出来,完全艺术化娱乐化了,非什么样的面具便是什么神,他给了自己一个任意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龙先生带着两个徒弟,两徒弟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在师傅指导下雕凿傩面挂件。他们也雕刻别的工艺品。生意并不景气,他们也接各种木工活儿。同伴在他们那买了件傩面挂,我则请了尊木雕观音。我对傩文化只能算刚刚有点认识,还远不到他那种入痴入迷的程度。他是追踪过赣傩傩舞队的,跟傩舞队一起吃住,随他们走乡串村送傩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