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的反映。当课程在为社会生活的目的做出设计时,它是服从于社会生活的,特别是当它在保证发展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时,它帮助社会调动它的生产力。因此,课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数学课程作过几次“改革”,但课程内容与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动,只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作了一些调整。事实上,这很难改变中学数学教育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一、传统数学课程的状况分析
1、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缺乏实用价值
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单一的“逻辑演绎推理”形式,课程内容以“定义—定理—推论—例题—习题”的形式出现,课程体系的逻辑性、严谨性成了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课程内容由于过分追求严谨,又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直观基础和实际应用,学生无法看到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数学是单调和枯燥的印象,很多学生不知道学数学有什么用,以致学习目标不明确,进而失去学习信心。虽然教师花很大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力气去学,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学生就是因为数学成绩差,导致中考、高考失利,留下终身遗憾。
2、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轻数学思想方法培养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重要的目标,强调教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向学生提出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要求。结果,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数学教师的讲授为中心,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不断“灌输”,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造成数学课程内容的僵化和学生学习上的死记硬背。
3、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缺乏宽松的创造环境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总是以传授确切的、无可置疑的数学知识为教学的任务。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师的讲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完美的、严谨的、系统的体系。为了追求高分,有的教师死抱书本,死抱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异于书本或教材的具有创新思想火花的见解,一味排斥、指责,学生接受的也往往是跟随型、模仿型的思维训练,学生缺乏宽松的创造环境,以致学生思维僵化,问题意识丧失。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1、新课程目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
素质教育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社会进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提倡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强调把学生视为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新了课程内容和结构
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新课程依据数学学习过程理论,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精简,摒弃了一些过于陈旧、次要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增加了概率、统计等有广泛应用的新知识,同时,新课程运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编排课程结构,注重了数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和数学思想的相互渗透,使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知识的发展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逻辑系统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科学由事实建立起来,犹如房屋用石头建立起来一样,但仅仅是事实的堆积并不是科学,这和一堆石头不能成为房屋一样。”因此,数学不仅仅是概念、公式、法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寻求信息,并使之有序,而这些信息可以导出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新课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不再局限于纯自然科学,社会问题、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程中也有所反映。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数学,使之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综合及运用的方法获得数学知识,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增加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起生活的经验。
4、新课程为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高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教师的组织、指导使数学课程成为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己的课程”。新课程脱离了原课程体系,没有走对原课程简单调整的老路,无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结构都有了崭新的面貌,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刻画,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不作硬性规定,增设了“数学建模、研究性课题、数学文化”等内容,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面临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便是教师。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个体性的发展,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及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等新课程理念。这些理念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积极对其做出回应,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1、教师要努力塑造新角色、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组织、引导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还应当是课程的开发者。同时教师还应当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教师要加强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教师要成为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人,应努力进入“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更加重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与研究,积极参与新课程的知识培训,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进一步拓展,为实践课、活动课、研究课题及问题解决等开放性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数学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不断进行探索,做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主人,努力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传统数学课程的状况分析
1、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缺乏实用价值
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单一的“逻辑演绎推理”形式,课程内容以“定义—定理—推论—例题—习题”的形式出现,课程体系的逻辑性、严谨性成了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课程内容由于过分追求严谨,又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直观基础和实际应用,学生无法看到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数学是单调和枯燥的印象,很多学生不知道学数学有什么用,以致学习目标不明确,进而失去学习信心。虽然教师花很大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力气去学,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学生就是因为数学成绩差,导致中考、高考失利,留下终身遗憾。
2、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轻数学思想方法培养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重要的目标,强调教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向学生提出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要求。结果,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数学教师的讲授为中心,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不断“灌输”,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造成数学课程内容的僵化和学生学习上的死记硬背。
3、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缺乏宽松的创造环境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总是以传授确切的、无可置疑的数学知识为教学的任务。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师的讲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完美的、严谨的、系统的体系。为了追求高分,有的教师死抱书本,死抱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异于书本或教材的具有创新思想火花的见解,一味排斥、指责,学生接受的也往往是跟随型、模仿型的思维训练,学生缺乏宽松的创造环境,以致学生思维僵化,问题意识丧失。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1、新课程目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
素质教育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社会进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提倡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强调把学生视为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新了课程内容和结构
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新课程依据数学学习过程理论,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精简,摒弃了一些过于陈旧、次要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增加了概率、统计等有广泛应用的新知识,同时,新课程运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编排课程结构,注重了数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和数学思想的相互渗透,使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知识的发展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逻辑系统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科学由事实建立起来,犹如房屋用石头建立起来一样,但仅仅是事实的堆积并不是科学,这和一堆石头不能成为房屋一样。”因此,数学不仅仅是概念、公式、法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寻求信息,并使之有序,而这些信息可以导出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新课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不再局限于纯自然科学,社会问题、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程中也有所反映。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数学,使之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综合及运用的方法获得数学知识,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增加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起生活的经验。
4、新课程为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高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教师的组织、指导使数学课程成为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己的课程”。新课程脱离了原课程体系,没有走对原课程简单调整的老路,无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结构都有了崭新的面貌,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刻画,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不作硬性规定,增设了“数学建模、研究性课题、数学文化”等内容,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面临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便是教师。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个体性的发展,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及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等新课程理念。这些理念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积极对其做出回应,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1、教师要努力塑造新角色、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组织、引导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还应当是课程的开发者。同时教师还应当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教师要加强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教师要成为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人,应努力进入“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更加重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与研究,积极参与新课程的知识培训,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进一步拓展,为实践课、活动课、研究课题及问题解决等开放性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数学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不断进行探索,做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主人,努力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