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左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财富,在《左传》的内容中,除了记载着先秦时期的各国历史,其中记载的有关内容,对于考古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左传》不但是一本文学和语言学上的重要参考文献,作为一本史书,它也能在某些方面帮助考古学家验证遗迹和遗物。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部分考古发现的年代和作用,判断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并与《左傳》中所记载的历史相对应,从而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使考古探索工作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
关键词:《左传》;考古;作用研究
前言
在考古工作的进行中,考古人员对文物和遗迹进行判断的依据主要来自历史文献和典籍。而在研究先秦时期的文物和遗迹的时候,《左传》作为对研究先秦历史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在考古的过程中,无论是佐证出土文物上的铭文记载,还是根据记载判断墓葬的主人和归属,又或者据此推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礼乐制度,都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研究先秦文物和遗迹的时候应该注意,从文献中获取对研究有帮助的资料。
1.《左传》与考古发现
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进行考古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于墓葬中的陪葬器皿进行研究,判断墓主人的地位和国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除了对墓中遗物的判断,还需要通过相关文献对历史事件和墓葬文物进行联系和推断。在这个过程当中,《左传》翔实丰富的记载对于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
1.1陆浑戎墓葬的发掘与《左传》
早在几年前,考古人员对河南洛阳的徐阳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研究调查。在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二百多座长方形墓穴。墓穴均为土坑竖穴墓,另外还有八座车马坑。目前在徐阳村发现的墓葬遗物中,还没有哪件遗物能推断出明确的年代。但是根据已经发现的墓葬的形制,以及在墓葬中发现的陪葬器皿等,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墓葬应该是春秋时期的。而且从另外八座车马坑从已经发掘的车马坑的形制可以看出,墓葬中的马是先杀死,之后把尸体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摆放。这样的车马坑的墓葬特点,符合中原地区的墓葬形制。但是其与中原其他地区墓葬的车马坑不同,主要是在于规模大小。此处墓葬的车马坑中,随葬的车马数量要少,规模也小很多。除了规模小之外,徐阳村墓葬的车马坑,在东北方发现了许多牲畜的头骨和蹄子,且这些牲畜大多为马、牛和羊。在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少有在车马坑内随葬牲畜的头和蹄子的丧葬习俗。但是这种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过。主要集中在当时的西北地区,是西北戎人的丧葬习俗。
对于西北地区戎人的记载,《左传》在僖公二十二年中对陆浑戎进行了记载。大意是陆浑戎迁至伊川(今河南伊川),作为晋国的附属国,但之后在政治倾向上又投向楚国。从而成为了晋国的隐患。于是在前五百二十五年,晋国率军灭掉了陆浑戎。通过《左传》中记录的这段史实,可以证明陆浑戎在徐阳地区生活过,再结合对于陆浑戎墓葬习俗的相关研究,可以判断出此处的墓葬属于陆浑戎,且根据规模和陪葬,能够推测出该墓地属于陆浑戎中的贵族墓地。而考古人员在徐阳村墓葬中的发现,也是对《左传》中所记录的史实的印证。
1.2曾侯乙墓编钟的推测与《左传》
曾侯乙墓编钟,作为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庞大的乐器,成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曾侯乙墓编钟以其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随着前两年央视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曾侯乙墓编钟也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
但是在早曾侯乙墓刚刚发现的时候,出现了此墓葬“曾随一国,一国两名”的推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二零零九年,在文峰塔墓地曾侯乙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了曾侯乙编钟。在编钟的铭文上,记载了吴王夫差攻陷楚国都城郢,楚王随后逃到了曾国。虽然这段历史在现有的曾国史书上没有相关记录,但是在《左传》定公四年中对这段历史有着描述。大意是吴国与楚国进行了五次交战,最终楚国战败,楚王逃到了随国。随国是今湖北随州,也就是文峰塔墓地的所在。随国作为楚国的一个附属国,在吴王攻陷楚国都城的之后,成了楚王避难的地方。在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上,记载这楚王逃到了曾过,在《左传》的记载中,楚王逃到了随国。曾国和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一致,恰好印证了“曾随一国”的推测。可见,在研究曾国出土文物,从而推断其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过程中,《左传》中的丰富记载对于为考古研究工作中开拓新的思路,扩大研究范围提供了文献依据。
1.3郑公墓中的青铜器与《左传》中的文化交流
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郑公墓中,挖掘出一批随葬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除了有浓郁的中原风格以外,还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使青铜器同时具有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两种风格。不但如此,在郑公大墓中,还出现了楚国青铜器随葬的情况。这种两国文化交流的情况,在《左传》僖公十八年中有过记载:郑文公开始朝拜楚国,楚王赐给他青铜,但是之后又反悔,怕他铸造武器,于是盟誓说:“不要制造武器”,于是郑文公造了三口钟。可见在当时,郑国和楚国存在往来,而且在当时各国的往来主要是以青铜为主要物资的,从而解释了郑国墓葬中出现楚国风格的青铜器的原因,为探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参考。
除此之外,在新郑韩故城发掘出的春秋郑国青铜器中,出土了一组四件的编钟以及两组纽钟。在《左传》襄公十一年中记载过,“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左传》中对郑国用乐规模的记载,与墓中出土陪葬乐器相吻合,这对研究“郑声”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结 语
通过以上的考古发现中对《左传》所记录内容的体现,以及《左传》在考古过程中所体现的指导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其作为重要史料对先秦时期考古工作所发挥的意义。除了文中所提到的考古发现,在考古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能体现《左传》和考古研究有关的案例的事实。《左传》对于考古研究人员来说,提供文献依据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这就启示考古工作者,在进行考古工作的时候,要熟悉有关先秦的文献,才能在众多考古资料中筛选出真实有用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傅刚.《左传》: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N].学习时报,2019-11-22(006).
[2]安敏,陈逸鸣.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信仰体系[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107-112.
[3]王丹.《左传》的工艺美术内容研究[D].苏州大学,2018.
关键词:《左传》;考古;作用研究
前言
在考古工作的进行中,考古人员对文物和遗迹进行判断的依据主要来自历史文献和典籍。而在研究先秦时期的文物和遗迹的时候,《左传》作为对研究先秦历史最有价值的文献之一,在考古的过程中,无论是佐证出土文物上的铭文记载,还是根据记载判断墓葬的主人和归属,又或者据此推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礼乐制度,都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研究先秦文物和遗迹的时候应该注意,从文献中获取对研究有帮助的资料。
1.《左传》与考古发现
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进行考古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于墓葬中的陪葬器皿进行研究,判断墓主人的地位和国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除了对墓中遗物的判断,还需要通过相关文献对历史事件和墓葬文物进行联系和推断。在这个过程当中,《左传》翔实丰富的记载对于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
1.1陆浑戎墓葬的发掘与《左传》
早在几年前,考古人员对河南洛阳的徐阳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研究调查。在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二百多座长方形墓穴。墓穴均为土坑竖穴墓,另外还有八座车马坑。目前在徐阳村发现的墓葬遗物中,还没有哪件遗物能推断出明确的年代。但是根据已经发现的墓葬的形制,以及在墓葬中发现的陪葬器皿等,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墓葬应该是春秋时期的。而且从另外八座车马坑从已经发掘的车马坑的形制可以看出,墓葬中的马是先杀死,之后把尸体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摆放。这样的车马坑的墓葬特点,符合中原地区的墓葬形制。但是其与中原其他地区墓葬的车马坑不同,主要是在于规模大小。此处墓葬的车马坑中,随葬的车马数量要少,规模也小很多。除了规模小之外,徐阳村墓葬的车马坑,在东北方发现了许多牲畜的头骨和蹄子,且这些牲畜大多为马、牛和羊。在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少有在车马坑内随葬牲畜的头和蹄子的丧葬习俗。但是这种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过。主要集中在当时的西北地区,是西北戎人的丧葬习俗。
对于西北地区戎人的记载,《左传》在僖公二十二年中对陆浑戎进行了记载。大意是陆浑戎迁至伊川(今河南伊川),作为晋国的附属国,但之后在政治倾向上又投向楚国。从而成为了晋国的隐患。于是在前五百二十五年,晋国率军灭掉了陆浑戎。通过《左传》中记录的这段史实,可以证明陆浑戎在徐阳地区生活过,再结合对于陆浑戎墓葬习俗的相关研究,可以判断出此处的墓葬属于陆浑戎,且根据规模和陪葬,能够推测出该墓地属于陆浑戎中的贵族墓地。而考古人员在徐阳村墓葬中的发现,也是对《左传》中所记录的史实的印证。
1.2曾侯乙墓编钟的推测与《左传》
曾侯乙墓编钟,作为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庞大的乐器,成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曾侯乙墓编钟以其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随着前两年央视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曾侯乙墓编钟也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
但是在早曾侯乙墓刚刚发现的时候,出现了此墓葬“曾随一国,一国两名”的推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二零零九年,在文峰塔墓地曾侯乙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了曾侯乙编钟。在编钟的铭文上,记载了吴王夫差攻陷楚国都城郢,楚王随后逃到了曾国。虽然这段历史在现有的曾国史书上没有相关记录,但是在《左传》定公四年中对这段历史有着描述。大意是吴国与楚国进行了五次交战,最终楚国战败,楚王逃到了随国。随国是今湖北随州,也就是文峰塔墓地的所在。随国作为楚国的一个附属国,在吴王攻陷楚国都城的之后,成了楚王避难的地方。在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上,记载这楚王逃到了曾过,在《左传》的记载中,楚王逃到了随国。曾国和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一致,恰好印证了“曾随一国”的推测。可见,在研究曾国出土文物,从而推断其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过程中,《左传》中的丰富记载对于为考古研究工作中开拓新的思路,扩大研究范围提供了文献依据。
1.3郑公墓中的青铜器与《左传》中的文化交流
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郑公墓中,挖掘出一批随葬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除了有浓郁的中原风格以外,还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使青铜器同时具有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两种风格。不但如此,在郑公大墓中,还出现了楚国青铜器随葬的情况。这种两国文化交流的情况,在《左传》僖公十八年中有过记载:郑文公开始朝拜楚国,楚王赐给他青铜,但是之后又反悔,怕他铸造武器,于是盟誓说:“不要制造武器”,于是郑文公造了三口钟。可见在当时,郑国和楚国存在往来,而且在当时各国的往来主要是以青铜为主要物资的,从而解释了郑国墓葬中出现楚国风格的青铜器的原因,为探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参考。
除此之外,在新郑韩故城发掘出的春秋郑国青铜器中,出土了一组四件的编钟以及两组纽钟。在《左传》襄公十一年中记载过,“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左传》中对郑国用乐规模的记载,与墓中出土陪葬乐器相吻合,这对研究“郑声”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结 语
通过以上的考古发现中对《左传》所记录内容的体现,以及《左传》在考古过程中所体现的指导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其作为重要史料对先秦时期考古工作所发挥的意义。除了文中所提到的考古发现,在考古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能体现《左传》和考古研究有关的案例的事实。《左传》对于考古研究人员来说,提供文献依据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这就启示考古工作者,在进行考古工作的时候,要熟悉有关先秦的文献,才能在众多考古资料中筛选出真实有用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傅刚.《左传》: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N].学习时报,2019-11-22(006).
[2]安敏,陈逸鸣.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信仰体系[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107-112.
[3]王丹.《左传》的工艺美术内容研究[D].苏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