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综合与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与其他三大领域并列,但并不是在数学知识之外,增加的新知识,而是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综合与实践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数学探究或数学建模活动,是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过程。
整个小学阶段,我们的综合与实践课包括:1-2年级搭配问题和推理;2-4年级优化问题,烙饼问题,集合问题,鸡兔同笼;5-6年级找次品,打电话,数与形,鸽巢问题。通过观察会发现:内容由少变多,难度由浅变深,问题由表象变抽象,各方面的变化都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变高了。
面对一个比较综合,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迅速的找到突破口?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呢?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数学解题策略有很多种,其中画图就是一种最基本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我结合五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植树问题》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画图策略的。
一、猜测,激活经验。
1、出示例题:学校的水泥路全长100m,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问: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例题中有哪些关键的数学信息呢?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每隔五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兩棵数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距离,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五米。并随机板书。拿出实物演示及实物长直尺让学生明确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对关键词语的含义就更加清晰了。,
2、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师:提问根据信息:到底要栽多少棵树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猜测进行计算。
有的说:20棵 有的说: 21棵
面对学生在猜测过程中引发的冲突,学生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已经被激发起来,
二、验证
根据冲突,到底是多少棵?急需解决,接下来的验证就顺理成章了。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我们可以怎样检验呢?学生根据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说:画图。
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五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小树,每隔五米种一棵,大家试试画吧。
1分钟过后,我问学生:画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会说:100米太长,要画很多小树,太麻烦了。而且学生会提出新的方法: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一些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儿研究。比如20米,25米,30米等。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那我们就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吧,再试着画一画吧。学生尝试画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对于画图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最后根据学生的想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
教师: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两课树的间隔距离是5米,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说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生:20米的小路,两端都栽,一共有4个间隔,栽了5棵树.
3、独立画图,深化理解
(1)独立动手画
师:20米的小路,两端都栽,4个间隔,5棵树。那25米,30米,35米……又有几个间隔几棵树呢?接下来我们选择100米中的任意一小段,按小组划分,动手画一画,算一算这一小段上两端都栽,共要栽几棵树?接下来小组说一说想法和结论。
(2)然后小组代表进行作品展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对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头脑中逐渐清晰化。
三、建模,提炼策略。
师:学生分组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数比间隔数多1,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和表格数据的呈现,规律就应运而生了。一个知识的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建立了,他们也知道植树问题的这一类问题的解决策略了。
四、应用,拓展提高。
如何让学生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设计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创编习题。
(1)学生创编。
出示一组数据: 100 20
你能创编一道有关“植树”问题的题吗?
学生创编习题,既强化公式变式运用,也拓宽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
(2)整合迁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然后再学习“一端栽,一端不载”,“两端都不栽”的情况。鉴于两者联系紧密,如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题。
习题:外国语小学要在教学楼到图书馆的小路上栽树,小路全长60m,每隔5m栽一棵,这项活动由五年级3个班合作完成。
一班先栽20米,二班接着一班再栽20米,三班栽剩下的20米,一直到图书馆。
通过动画演示各个班植树的任务,学生画线段图的辅助,每个班栽的棵数也一目了然,顺势学生也找出区别:一班两端栽;二班一端栽,一端不载;三班两端都不栽。
巧妙的习题设计,学生的画图辅助,既达到内容的有效整合,也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好线段图在此类问题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数、分割点和间隔数之间关系,由此清楚地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相关的公式就是植树棵数=间隔数+或-1(0)的问题。
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小心加以呵护 、开发。理想的数学教学一方面要走进数学学科体系,把握数学自身的特质;另一方面要走进儿童的思维,寻求儿童经验、活动与课程之间的联结点,从而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正是放飞学生思维、展示生命活力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堂,用“画数学”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用“画数学”来放飞学生的思维,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验到妙笔生花的快乐,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之花绽放在美丽的画图中。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综合与实践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数学探究或数学建模活动,是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过程。
整个小学阶段,我们的综合与实践课包括:1-2年级搭配问题和推理;2-4年级优化问题,烙饼问题,集合问题,鸡兔同笼;5-6年级找次品,打电话,数与形,鸽巢问题。通过观察会发现:内容由少变多,难度由浅变深,问题由表象变抽象,各方面的变化都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变高了。
面对一个比较综合,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迅速的找到突破口?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呢?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数学解题策略有很多种,其中画图就是一种最基本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下面我结合五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植树问题》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画图策略的。
一、猜测,激活经验。
1、出示例题:学校的水泥路全长100m,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问: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例题中有哪些关键的数学信息呢?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每隔五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兩棵数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距离,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五米。并随机板书。拿出实物演示及实物长直尺让学生明确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对关键词语的含义就更加清晰了。,
2、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师:提问根据信息:到底要栽多少棵树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猜测进行计算。
有的说:20棵 有的说: 21棵
面对学生在猜测过程中引发的冲突,学生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已经被激发起来,
二、验证
根据冲突,到底是多少棵?急需解决,接下来的验证就顺理成章了。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我们可以怎样检验呢?学生根据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说:画图。
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五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小树,每隔五米种一棵,大家试试画吧。
1分钟过后,我问学生:画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会说:100米太长,要画很多小树,太麻烦了。而且学生会提出新的方法: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一些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儿研究。比如20米,25米,30米等。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那我们就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吧,再试着画一画吧。学生尝试画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对于画图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最后根据学生的想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
教师: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两课树的间隔距离是5米,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说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生:20米的小路,两端都栽,一共有4个间隔,栽了5棵树.
3、独立画图,深化理解
(1)独立动手画
师:20米的小路,两端都栽,4个间隔,5棵树。那25米,30米,35米……又有几个间隔几棵树呢?接下来我们选择100米中的任意一小段,按小组划分,动手画一画,算一算这一小段上两端都栽,共要栽几棵树?接下来小组说一说想法和结论。
(2)然后小组代表进行作品展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对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头脑中逐渐清晰化。
三、建模,提炼策略。
师:学生分组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数比间隔数多1,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和表格数据的呈现,规律就应运而生了。一个知识的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建立了,他们也知道植树问题的这一类问题的解决策略了。
四、应用,拓展提高。
如何让学生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设计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创编习题。
(1)学生创编。
出示一组数据: 100 20
你能创编一道有关“植树”问题的题吗?
学生创编习题,既强化公式变式运用,也拓宽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
(2)整合迁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然后再学习“一端栽,一端不载”,“两端都不栽”的情况。鉴于两者联系紧密,如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题。
习题:外国语小学要在教学楼到图书馆的小路上栽树,小路全长60m,每隔5m栽一棵,这项活动由五年级3个班合作完成。
一班先栽20米,二班接着一班再栽20米,三班栽剩下的20米,一直到图书馆。
通过动画演示各个班植树的任务,学生画线段图的辅助,每个班栽的棵数也一目了然,顺势学生也找出区别:一班两端栽;二班一端栽,一端不载;三班两端都不栽。
巧妙的习题设计,学生的画图辅助,既达到内容的有效整合,也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好线段图在此类问题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数、分割点和间隔数之间关系,由此清楚地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相关的公式就是植树棵数=间隔数+或-1(0)的问题。
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小心加以呵护 、开发。理想的数学教学一方面要走进数学学科体系,把握数学自身的特质;另一方面要走进儿童的思维,寻求儿童经验、活动与课程之间的联结点,从而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正是放飞学生思维、展示生命活力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堂,用“画数学”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用“画数学”来放飞学生的思维,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验到妙笔生花的快乐,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之花绽放在美丽的画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