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能否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自我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2001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每年以30%左右的比例递增。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到2009年的610万。随着毕业生数量的膨胀,待业人数也逐年增加,2001年只有34万人,而到2007年已经达到148.5万,接近150万的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前一年累积下来的待业学生又加入到第二年的就业大军中,这给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原因
(一)社会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而且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制约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求职者的就业。再者社会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了就业。社会、家庭对高校毕业生的高期望使得毕业生就业定位较高,有些毕业生宁愿选择不就业也不降低标准,自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好单位才能证明并实现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二)高校教育制度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大的改变,因此,由于大幅度扩招而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环境的资源紧缺,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管理的松散等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必然的。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包括:为毕业生收集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等,可以有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时收集就业信息,增加就业的机会。但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待业,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压力。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
高校扩招使得生源的质量受到影响,这些人将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对素质较高的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造成部分毕业生没有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个人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大学生们从各方面加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增加筹码。
职业本身与从业者素质是有内在联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点,并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个体在择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与其它特性,以寻找到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达到人与职业间的合理匹配。而现在有很多毕业生由于在求职前对自身和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择业失败或从业后职业稳定性差。
三、相关对策
(一)政府要加强就业政策的研究与落实
如何进一步疏通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和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监督机制,整治虚假就业率问题。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产生的,由于时间不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完善。种种歧视现象实际上与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它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来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市场走向异化;大学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签约行为缺乏适当约束,毁约现象严重,届时不报到,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因而,进一步规范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建一个开放、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是我国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要举措。
(二)高等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国高校当前的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有的专业供不应求,有的专业供过于求。究其原因,一方面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对于市场需求好的专业,所承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设置相对落后,传统的理论灌输和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高等学校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就业指导队伍,但一般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且流于形式,仅仅传达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举办人才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忽视了指导意义的内涵,在内容、形式和力量配备上都有待改善。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大学生从观念、心理,到知识、技能上都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三)高校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高校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转变“终身”就业的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行各业,特别是企业单位,人员流动比较普遍,能力强的人往更好的企业跳槽,不能胜任的人会遭到辞退。所以,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并不代表要从事一辈子,通过个人的学习、努力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再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位,甚至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转行或者进行创业。
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是一条发展的光明大道。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就业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考研也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的政策。
四、结语
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而绝非一方之力所能及,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和最后的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地地事,它需要我们各方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就业进入正常的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燕玲.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喻沙.浅析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保障[J].科教文汇,2008(10).
[3]许立.政府应为大学生实习护航[J].东北之窗,2009(21).
[4]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2001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每年以30%左右的比例递增。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到2009年的610万。随着毕业生数量的膨胀,待业人数也逐年增加,2001年只有34万人,而到2007年已经达到148.5万,接近150万的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前一年累积下来的待业学生又加入到第二年的就业大军中,这给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原因
(一)社会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而且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制约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求职者的就业。再者社会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了就业。社会、家庭对高校毕业生的高期望使得毕业生就业定位较高,有些毕业生宁愿选择不就业也不降低标准,自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好单位才能证明并实现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二)高校教育制度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大的改变,因此,由于大幅度扩招而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环境的资源紧缺,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管理的松散等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必然的。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包括:为毕业生收集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等,可以有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时收集就业信息,增加就业的机会。但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待业,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压力。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
高校扩招使得生源的质量受到影响,这些人将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对素质较高的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造成部分毕业生没有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个人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大学生们从各方面加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增加筹码。
职业本身与从业者素质是有内在联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点,并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个体在择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与其它特性,以寻找到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达到人与职业间的合理匹配。而现在有很多毕业生由于在求职前对自身和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择业失败或从业后职业稳定性差。
三、相关对策
(一)政府要加强就业政策的研究与落实
如何进一步疏通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和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监督机制,整治虚假就业率问题。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产生的,由于时间不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完善。种种歧视现象实际上与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它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来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市场走向异化;大学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签约行为缺乏适当约束,毁约现象严重,届时不报到,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因而,进一步规范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建一个开放、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是我国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要举措。
(二)高等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国高校当前的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有的专业供不应求,有的专业供过于求。究其原因,一方面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对于市场需求好的专业,所承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设置相对落后,传统的理论灌输和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高等学校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就业指导队伍,但一般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且流于形式,仅仅传达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举办人才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忽视了指导意义的内涵,在内容、形式和力量配备上都有待改善。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大学生从观念、心理,到知识、技能上都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三)高校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高校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转变“终身”就业的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行各业,特别是企业单位,人员流动比较普遍,能力强的人往更好的企业跳槽,不能胜任的人会遭到辞退。所以,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并不代表要从事一辈子,通过个人的学习、努力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再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位,甚至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转行或者进行创业。
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是一条发展的光明大道。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就业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考研也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的政策。
四、结语
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而绝非一方之力所能及,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和最后的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地地事,它需要我们各方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就业进入正常的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燕玲.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喻沙.浅析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保障[J].科教文汇,2008(10).
[3]许立.政府应为大学生实习护航[J].东北之窗,2009(21).
[4]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