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严谨分析实验结果,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或者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在探索的路上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问题成功解决,要让学生从探索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种子的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时,我提前几天进行安排,让学生以罐头瓶代替广口瓶,用水杯代替试管,用吸管代替导管,选取水稻、玉米、花生等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来复习种子萌发的条件。把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在瓶中,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两瓶里的燃烧情况,再把萌发的种子按书中所示装起来,过二、三小时,往瓶中注入清水,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发生变化。用两个暖水瓶(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煮熟的种子)各插入温度计,过两、三小时后,观测这两个暖水瓶中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最终概括出种子呼吸时吸收氧,释放二氧化碳,放出热。课堂上,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自己观察、记录的内容表述出来,相互补充、印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了解种子的呼吸作用。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才能很快掌握好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所呈现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 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并在实施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安排了一个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教学中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我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来检验淀粉的产生?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开发设计实验习题,通过某些问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深化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实验习题,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且独立完成实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呼吸作用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请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一组或几组)说明动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商讨,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吸烟时,当吸一口气时烟头一亮,说明有氧气进入;把小白鼠放到钟罩中,一段时间后死亡,把点燃的蜡烛放入熄灭;把萌发的种子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后把染着的蜡烛放入熄灭;鱼在水中不停的吐水;把一株植物和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钟罩内,另一个钟罩内只放一只小白鼠,观察有植物的小白鼠活着,另一只死亡等实验方案。对于这些方案不要急于评定其优劣,最好让他们通过实验去证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虽然他们探究的实验早有定论,但他们乐此不疲的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这是以往教学中很难有的。
五、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六、结束语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師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七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八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裴爱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N].教师报,2006.
[4]孙秋菊.浅谈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J].中国基础教育,2005.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临川一中)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或者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在探索的路上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问题成功解决,要让学生从探索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种子的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时,我提前几天进行安排,让学生以罐头瓶代替广口瓶,用水杯代替试管,用吸管代替导管,选取水稻、玉米、花生等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来复习种子萌发的条件。把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在瓶中,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两瓶里的燃烧情况,再把萌发的种子按书中所示装起来,过二、三小时,往瓶中注入清水,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发生变化。用两个暖水瓶(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煮熟的种子)各插入温度计,过两、三小时后,观测这两个暖水瓶中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最终概括出种子呼吸时吸收氧,释放二氧化碳,放出热。课堂上,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自己观察、记录的内容表述出来,相互补充、印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了解种子的呼吸作用。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才能很快掌握好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所呈现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 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并在实施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安排了一个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教学中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我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来检验淀粉的产生?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开发设计实验习题,通过某些问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深化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实验习题,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且独立完成实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呼吸作用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请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一组或几组)说明动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商讨,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吸烟时,当吸一口气时烟头一亮,说明有氧气进入;把小白鼠放到钟罩中,一段时间后死亡,把点燃的蜡烛放入熄灭;把萌发的种子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后把染着的蜡烛放入熄灭;鱼在水中不停的吐水;把一株植物和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钟罩内,另一个钟罩内只放一只小白鼠,观察有植物的小白鼠活着,另一只死亡等实验方案。对于这些方案不要急于评定其优劣,最好让他们通过实验去证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虽然他们探究的实验早有定论,但他们乐此不疲的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这是以往教学中很难有的。
五、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六、结束语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師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七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八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裴爱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N].教师报,2006.
[4]孙秋菊.浅谈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J].中国基础教育,2005.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临川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