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教育自西北联大而别开生面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固是陕西汉中秦巴之上腴,天汉之隩区。自秦惠文王更元13年(前312)建县,文明薪火相传,素有“任敦礼让,守诗书”之称。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乡,是被范文澜誉为“耿直派领袖”的李固的生育地;宋崇宁三年(1104)始建儒学,明、清两朝不足10年出一进士,历代人才济济,多著述、善书画。清末民初,陈毅(字晓耘)工书法,与康有为齐名,时称“南康北陈”,他曾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任元帅府秘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制学制,兴建学堂,城固不少人赴京沪等地和日本学习,如康宝忠曾与章太炎主办《独立周报》,民国五年(1916)在北京大学首授《社会学》课,著述10余种,此外还有张叔亮、龙文等文化名人。城固文脉,其化唯新。
  1938年3月,西北联大三院校: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图1)工学院及西北联大附中,后改称西北师范学院附中的师生甫抵城固。这个烟火万家、稻畦千顷的县府治地,瞬间别开生面,新人、新风、新时尚、新语音弥漫县城,大学教授、男女大学生,穿戴文明、语音异甜,步履款款,舒语新容,穿行其间,城固沸腾了。聪明的城固人,从中看到了商机,时不立等,商号店铺如雨后春笋,老字号再上新漆贴金,新字号夺人眼目经新业。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南郑区八县之金融与商业》数据显示,城固城内商户增至294家,以杂货、绸布、盐业、中药、纸业、印刷业为最盛,到民国二十九年商户为324家,仅肉铺达15家,饮食店多达125家,至民国三十二年商户增为349家,从业人员近千余人,民国33年银行放贷款达1822万元,多为商号。农村商业以上元观和原公最为繁荣。民国30年,上元观有商户149家,东西原公有商户105家。这些商户不包括酒坊茶馆,自由市场上的山货买卖等等。据资料显示:城固县第一辆自行车是民国十八年(1929)由英国籍牧师贾蕴玉带来,以后近10年间未曾出现第二辆,西北联大迁驻城固,不久自行车多达4、50辆,民国二十八年县城开设3家自行车出租和修理辅,到1949年全县有120辆自行车,修理铺9家。再说一事,更见西北联大不仅对县府治地别开生面,即就是在巴山腹地的古路坝,更是空前绝后。古路坝原为四面环山中的一座小山,人工削平山顶,意大利神甫在此建成一座中西合璧式两层四合大院,自西北工学院迁驻,民国二十九年(1940)设三等邮局,开间日班邮路一条,后因学院进出口邮件量大,遂改逐日班邮路两条,一为县城——上元观——古路坝,再循原路返回;一为古路坝——天明——二里——黄岗返回古路南。民国三十六年(1947)因学校迁返,古路坝邮局被撤。此一时彼一时也。
  西北联大给城固带来最大的生面别开的是教育。一时间,城固小学教育城乡蜂起,上学如潮,家家户户给孩子缝书包,送孩子上学校,仿佛儿女嫁娶,喜笑颜开,话题都是办学、上学;中学教育跨越发展,原本只有一所县立初级中学,因西北联大和附中的迁驻,一夜之间,随之北平私立文治中学、北平私立五三中学、西安乐育中学迁驻上元观,等等,城固中学教育,一时间国立、县立、保立、私立多达22所。师范学校、体育教育、女子学校、职业学校应运而生,还有西北联大师生参与的各种培训班、扫盲班、夜校在城固遍地开花,城固教育的别面由于西北联大的迁驻,如催生剂,全县弥漫着兴教育、办学校、扫文盲、学新知的新学潮。
  学前教育
  城固的幼儿教育,西北联大迁驻后,先后创办两所幼稚园。民国二十七年(1938),创办城固西城巷幼稚园,到次年2月开学,幼稚园设主任、保姆、事务各1人,每年收纳幼儿约50名,民国三十八年停办。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迁置城固县后,创办了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儿童保育实验室,供该院家政系实习之用,后由热心社会事业人士组织董事会,将其改为私立乐城托儿所。民国三十三年(1944)由县上接管,改为县立托儿所,设主任1人,保教师4人,招收幼儿仅30名。1949年停办。
  小学教育
  民国八年(1919),全县有高等小学5所,初等小学107所,乙种实业学校1年。初等小学修业4年,高等小学修业3年。主要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国画、卫生、体操、女子加缝纫;有条件的地方酌加唱歌、外语、农工商各一科或数科。
  “五四”运动后,城固旅外求学青年讲外地新文化、办新学校,写信告诉桑梓亲友,寄送书刊,利用假期回乡演讲。民国十年(1921)前后,张叔亮、龙文等从国外及京、津、沪回县执教,培育后生。摒弃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守旧势力博斗。民国十二年(1923),考院高等小学师生,开展罢课,要求学校废除“讲经读经”,取消文言文,改讲语体文,更换新课文。民国十七年(1928)全县有高等小学7所,初等小学181所。全县学龄儿童10179名,入学4573名,入学率45%。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始改高小修业3年为2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县开办了7所高级、初级合设完全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全县有完全小学10所,学生1835人;初级小学228所,学生7371人;保立小学173所,学生7950人。
  西北联大和中学迁驻本县,师生中有的利用课暇、假日担任家庭教师,有的于就近中小学兼课,有的应邀赴他校作报告、演讲。民国二十八年(1939)12月,县教育局举办高小学生作文、日记、书法、美术、劳作展览和写作、算术、讲演、合唱等比赛,院校学者、专家应邀参加指导和评判。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划分四大学区,有完全小学31所(中心小学5年),教职员310人,学生6686人;保立小学135所,教职员267人,学生5727人;初级小学195所,教职员633人,学生6620人;短期小学14所,教职员16人,学生621人;短期小学附设班22班(附设于各中心小学),学生924人;改良私塾7处,教员7人,学生180人。有巡回教学班4班,儿童义务随习班14处,学生187人。民国三十年(1941),实施“政教合一”,各乡、镇公立完小改为中心国民学校,部分保立初级小学改称保国民学校。校内分设小学部和民教部。乡(镇)长兼中心国民学校校长,保长兼保国民学校校长。民国三十一年(1942),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26所,保国民学校52所,中心小学5所,私立小学66所,巡回教学班4班。共计有小学149所,学生12078人。国民学校加强训导制度,增加童子军训练科目,各完全小学均建立童子军预备团。全县建团部25个,团员2800人。   中学教育
  民国十三年(1924)1月,县知事江兴涛、劝学所长傅严(子恒)倡议捐款建修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竣工,当年7月招生两班100人,学制4年,县始有中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夏,以“闹学潮”为罪名,学校查封,师生遣散。办学7年,招生4届272人,毕业3届不足百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西北联大教育学院附中驻古路坝,后改为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北平私立文治中学、北平私立五三中学、私立上大中学相继迁来。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立初级中学复校,西北私立乐育中学,南郑私立明德女中、私立博望中学筹建开办。八校共有教师207人,高初中学生44班2406人。其中城固籍学生993名,占41.3%,民国三十年(1941),太原私立平民中学迁至城固后相继创办私立原才中学、私立自强中学(设西北师范学院附中)、私立育英中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夏,国立一中由河南迁城固,1945年附中、上大、乐育、明德等外迁学校陆离迁离。
  民国三十八年(1949),在上元观镇韩家营创办私立博望中学二部,在天明寺创办私立崇德中学。是年,国立七中、二十二中分别由洋县、南郑迁本县,与国立一中合并,称汉中临时中学。
  1949年12月,县人民政府接受公立中学等学校4所(临中、城固、汉师、农职)、私立中学6所(文治、燕赵、育英、原才、崇德、博望及二部),在校学生1351人。
  师范教育
  民国十年(1921)1月,熊文涛创办城固县单级师范讲习所,熊任所长。招收具有高等小学毕业程度的学生,单班,学制一年。国民十三年(1924),原教国主任龙文任所长、次年停办。三期培养百余人。
  民国十九年(1930),城固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学制四年。民国22年(1933),城固中学遭查封,师范班随之停办。民国二十九年(1940),城固中学复校,师范班招简师1班,学生55人。其后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和民国三十六(1947)又各招两班,学生各40人。1950年,简师班交城固师范代办。
  民国二十九年(1940),西北师范学院在县城西郊三吉小学内设附属师范班,招生一班,一年后毕业。民国三十年(1941),又招初中毕业生一班,学制三年。民国三十三年(1944),师范班随西北师范学院迁兰州。民国三十四年(1945),城固、洋县、佛坪三县联合创办城洋佛联合简易师范学校,校长赵伯英,先后共收三县学生209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学校停办,城固籍学生并入城固中学简师班。民国三十五年(1946),陕西省立汉中师范学校由南郑县十八里铺迁城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同年12月更名为陕西省城固师范学校。
  体育教育
  民国初年,城固小学和初级中学除教武术(时称国术)外,设健身课,后称体操课,小学堂设运动游戏课,据笔者的母亲(86年健在)说,当时有滚铁环、“斗鸡”、踢犍子、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跳绳打弹弓,打玻璃球、打秋(秋千)、踢格子,抓石子,抢沙包等。民国十五年(1926)城固人贺运峰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学校,回县任县立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授现代体育,篮球,足球均由他带回城固,并传授规划及球技,但未能传播开来。
  民国二十七年(1938),西北联大和外地一些中学迁驻,学校增多,师生人数扩充,西北师范学院遂设体育系。入驻院、校青年学生推动体育活动,城固现代体育得到奠定和发展。
  民国二十七年(1938),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在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本县首届招生,共招五届,毕业七届。当时篮球运动普及,垒球技术水平颇高,两球比赛频繁。游泳课教学蝶、仰、蛙、自由泳的标准姿式及技巧。师生自制垫子、跳箱、单双杠、吊环等器械,开展体操活动,为本县体育运动之始。当时的西北师院体育系对促进陕南,尤其本县现代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后,各公、私立中小学逐渐开展田径、体操、篮球、垒球为主的体育教学活动。当时城中、博望、文治等10多所公、私立中学师生自制跳箱、垫子,现代体育活动兴起,篮球、垒球活动普遍开展,尤其垒球遍及全县,时有“垒球之乡”之称。当时鞋匠张文林在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教授董守义指导下制造垒球,质量好,畅销西北各省和重庆等地。垒球队别比赛,裁判术语全用英语、参加活动者无人不会;如一(one)二(two)出局叫(out),迄今城固人把淘汰或没录取叫敖体,比如说你考试没录取就说敖体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后,在西北联大和外迁中学的影响下,现代游泳运动普遍开展,尤以女老师、女大学生开始游泳,在汉江两岸看的人如潮涌动,如痴如醉。当时有自由式,仰游、蛙式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西北联大就读的陕、甘、宁、青、晋、新六省区热爱体育运动的22名大学生,立志发展西北体育事业,发起成立西北体育促进会。西北师院附中和城固中学、文治中学部分教师受其影响,倡导组织城固县体育协会。两组织常年进行体育比赛活动。民国三十四年(1945)后,西北联大和外迁中学陆续返回,两组织随之解体。
  民国二十九年(1930)县民众教育馆建公共体育场一个。每逢下午或周日,体育场篮球、垒球比赛观看者如人海、场外可听到“加油”、“快投”、“快传”、“快跑”的声浪翻滚。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汉中举办陕南运动会,西北大学获得冠军并合影留念。城固县佛家巷女子小学受邀到会作用团体武术表演。民国三十六年(1947)城固县举办首届中学生运动会。项目多为田径,如短跑男生100米、女生60米,200米,竟走、接力赛、跳沙坑、掷手弹,掷铅球、垒球赛、篮球赛,比赛分年级,首先预赛、再复赛、最后决赛,奖品为奖状一张,还有作业本,铅笔等。
  教育管理
  民国二年(1913),县署设教育科,次年改为学务局。民国五年(1916),学务局复改为劝学所。民国十四年(1925),劝学所改为教育局。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第三科,主管教育、实业,后将科改局。民国22年(1933),裁教育局,设教育助理员办事处。民国二十七年(1938)后,西北联大及外地大、中学校迁入,事务日繁,遂扩大机构,恢复教育局。民国三十年(1940)教育局易名教育科。此间,迁置本县各公立大、中学实行哪一级建立,哪一级管;私立中等学校,由校董事会呈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案,上校董事会管理;各类小学则实行学区划分管理。全县共划四个大学区,17个联合学区。144个小学区。由督学、联保主任、保长兼任学区委员、学董、助理学董。   民国时期,县属小学校长由地方士绅保举,县知事考核任命。私立小学校长由校董事会选用,报县府备查。中学校长由县政府推荐,报省政府批准任命,中小学教员均由校长聘任。此时,学堂与乡村私塾并存,塾师多由前清生员、童生及晓识者充任。民国前期任教亦重资历。民国初年前清廪生、留学日本的张永宣(叔亮),前清进士田明理等在考院高等小学、实业学校任教多年。西北联大及各地中学迁驻城固,奠定本县现代教育的基础。当时,中学教员一般是高等师院或大学本科毕业,公立小学教师一般是专科、师范学校或高中文化程度者担任,亦有前清举人、秀才或长期从事教育、汉语基础扎实者。民国29年(1940)是城固教育发展最高年,全县中、小学共有教师1004人,其中小学教师966人,中学教师38人。
  民国十年(1921)以前,县小学教员工资最高76元(银元),教员在学校吃公伙,不收钱。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后,以教员任课钟点付酬。每个钟点3角钱,每周任课16点钟,月薪金20余元。级任教员另加5元,每月工资25元左右,当时每石稻谷(约250斤)价5元。民国二十年(1937)抗战爆发后物价高涨,教员实际收入降低。民国二十八年(1939)教员月工资:初小30元,完小35元(法币)。当时小学教师工资仅能维持自身生活。民国三十年(1941),教员薪俸以稻谷支付。初小教师每月约1.7石稻谷,完小教师每月2.4石,中学4石(当时规定每石108市斤)
  教育督导起始于民国初年。其职责是掌管全县中、小学的教育与教学视察、监督及指挥事宜,解决办学中的纠纷及学校的增减问题。督学下各地处理办学纠纷时,视其情况,可带警察一名。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有:中央及省政府所拨义教补助费、县筹教育经费(田赋划拨、畜屠斗匿税划拨、赌博罚款、教育基金生息)、地方自筹、校产(田地、山庄、房产等),庙会公产、地方人士捐资等项。
  城固校产较多。民国年间,县立学校共有田产915亩,地产496亩,山庄26处,房屋外租8间,地基11处。年可收租谷2163石,杂粮178石(《城固教育概况》)。乡、镇、保学校有水田2074亩,旱地有1589亩,自收自支。民国二十二年(1933),县成立教育经费保管委员会,其后又相继改为教育经费稽核委员会、教育基金保管处、教育款产委员会,将县立学校田产收入统收统管,然后再按期分拨各校。但时有经费不能按期如数下拨,教师工资拖月、过年者屡见不鲜,校舍维护更无从谈起。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不满,教员、学生为此罢课、上书,要求归还校产。校产收支统管后,县立中、小学经费全由教育经费项下拨付开支。仅城固中学年拨经费16800元。乡、镇、保学校及私立学校经费主要靠自筹,县义教费项下给以少量补助。乡、镇及私立小学月补助30元至30元,中心小学月补助60至100元,保立小学月补助8元。
  民国二十九年(1940),城固教育经费:中央入省库补助义教费7920元,县筹教育经费55199元,经费节余结转11035元,合计岁入经费74154元。支出项目为:教育行政费(教育局经费)4020元,社教经费(民教馆、图书馆、民众学校)814元,义务教育费31549元,县立学校经费14136元,教育补助费12291元,奖学金1280元,童训费2730元,年共支出72820元。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县财政支出总额的25.58%。
  民众文化教育
  民国二十至二十二年(1931~1933),城固县龙头、周公、升木、南乐、水硙、城关等乡成立农民夜校18所。夜校经费自筹,教材自编自印。所选教材文字浅显,通俗易懂。
  人人劳动理当然
  要吃饭,得流汗,人人劳动理当然。
  工人辛勤在车间,农民耕地在田边。
  有钱人家啥不干,活像母猪卧猪圈。
  农民在夜校读书识字,其后发展成立农会,夜校负责人或教师是农会的领导和骨干。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农民夜校被县政府取缔。
  民国二十三年(1934)8月,成立县立民众教育馆。馆内有报纸、杂志二十余种,配备巡回书籍,供民众阅读,并设立民众问事问学代笔处。民国二十六年(1937)。馆内增设民众学校,办妇女班1班,学员40余人;星期识字班1班50余人(见民国二十九年出版《城固教育概况》)。同时兴办民间剧团和民众艺术展览,编制民众简报。县政府虽组织成立起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和战时失学民众补习教育推行委员会,但实际工作开展很少。民国二十七年(1938),城关地区动员小学师生300余人,自编识字教材挨户教授,扫除文盲2100人,其中颁发认字证书1400余份(见黎锦熙《方志今议》)。民国三十年(1941),各乡(镇)中心小学及保国民学校均设民教部,由所在学校教师兼任民教老师,对15~45岁失学民众实施文化教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民众教育馆于每星期三、四、五、六、日,分别对保甲长、警察、家庭主妇、青少年举办讲座。讲述抗战常识、“新生活”纲要、国民精神总动员、民族英雄故事、保甲意义、卫生防疫、家庭教育等,多聘请西北师范学院的讲师教授讲授。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设立民众学校178班。其中县民众教育馆办妇女班1班,学生40余人;儿童班1班,学生50余人;星期日识字班1班,每期五六十人。
  民国十三年(1924)筹建县立图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开馆,馆址设城内崇圣祠和尊经阁。民国二十三年(1934)8月,县图书馆移交县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九年(1940)9月又分设图书馆。设馆长、干事、助理员各1人,年经费2242元。西京图书馆城固分馆,民国二十八年(1939)为免遭日机轰炸,陕西省教育厅将西京图书馆重要图书分四批运来本县,共99969册,在杜家槽设西京图书馆城固分馆,龙文任主任。民国三十二年(1943)馆址迁尊经阁,张叔亮任馆长。抗日战争胜利,分馆撤销,图书运西安。西大城固图书馆,西北大学迁本县后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建立图书馆,当时仅有书4000余册。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11月有中西文图书1.4万册,期刊370余种,报纸10余种。民国三十四年(1945)夏修葺文庙大成殿、尊经阁,辟为图书阅览室。民国三十五年(1946)夏迁西安。城区私立民众阅览室,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成立,地址上察院口,由城区文社主办,年经费360元,一人管理。供阅览杂志20余种,报纸4种(民国二十九年郑勋丞《城固教育概况》)。   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立图书馆有图书6500余册,每日在馆阅书者30多人,供书出馆者20人左右。民众教育馆阅报室有报纸、杂志20余种,每日阅览者50余人。民教馆并设流动图书箱,选合适儿童与民众阅览的书籍,分4组分装4箱,发给四乡小学,负责保管开放,供学生及附近民众阅览,每月各乡互换书籍一次,4个月巡回完毕,别装新书,继续轮换。城区私立民众阅览室有杂志20余种、报纸4种,每日阅览60余人。每周出民众壁报3次,每次缮写10余张,张贴街道。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43~1945),西京图书馆城固分馆藏书对外供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民众教育馆编辑《民众简报》,每日一份,誊写十余张,在重要路口及城门张贴,供群众阅览。
  随西北联大和外地中学的迁驻,对图书杂志的需求增大,城固先后私人办起了书店,有大中书店,大众书报社,杨家书铺、复兴书店。大中书店从上海、天津、西安购进图书、杂志和图片、画片,很受师生青睐,每日购买百多人次。店内有印刷机、兼营印刷业务。大众书报社以经营杂志、小报为主,一年半后被查禁停业。其余两家均以经营学生课本为主。
  随着大学、师范、中学文艺活动的高潮,民国二十八(1939),王质生在城固县城修建了汉滨戏院(今城固电影院),供演出租用,西北联大院校教授作学术报告,学生话刷演出租金较低。
  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民众教育馆职员联合各小学师生组成民众剧团,团员30余人,利用课余及假日在城乡各地表演抗战及有关社会教育的戏剧。与此同时,西北大学学生组织业余话剧、京剧团,课余排练,在汉滨戏院演出。演出话剧有《雷雨》、《日出》、《原野》、《家》等。京剧因有名师指点的青衣王建国、小生黄敬、配合默契,叉科打诨,唱做兼工,所演的《凤还巢》、《生死恨》、《贩马计》等,场场满座,叫好一片。
  西北联大和中学不断演的赞誉下,城固地方剧团也纷纷组建演出。如:东原公湑滨桄桄剧团,民国二十七年(1938)东原公人刘纪民招收学员一班,聘请艺人,传授技艺,名为湑滨剧团,在县境内演出。西原公庆麓剧团,民国二十七年(1938),西原公人田珍琪组成庆麓桄桄戏剧团,与湑滨剧团竞相演出。民国二十八年(1939)县民众教育馆组织民众剧团,参加38人,演秦腔,宣传抗日。民国30年(1941)因领导剧团的张书行被杀害、剧团散伙。二里自乐班,民国三十年(1941),陈锦堂聘请教练,招收培训学员30多人,购置戏箱,成立汉调二黄戏班。民国三十七年(1948)停演。青年剧社,民国三十一年(1942)长安王曲人王毓龙聘西安易俗社、化民社演职人员为教练,培训娃娃班,成立青年剧社,在农会主演秦腔。
  城固因西北联大和外地中学的迁驻,一时成全国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因而许多外地剧团络绎不绝,轮番演出,如高小楼京剧戏班、宝鸡新汉秦剧社、高陵化民社、武汉流亡剧团、河南曲剧团、川剧春和园都曾在城驻演,另外还有汉中的京剧社,协合桄桄戏班,崇玉华的秦腔包袂戏班,新汉社、天汉社、洋县的兆庆班、逢庆班、海青班、司家班以及木偶、皮影等桄桄戏班。
  西洋乐器风琴随天主教、基督教传入而传入城固。但风行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西北联大和外地中学迁驻,陆续传入口琴、吉他、手风琴、钢琴、小号、大提琴和其它打击乐。演奏歌曲主要有《义勇军进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王二小放牛》等。
  西北联大三院校甫抵城固办学,对城固的教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可低估,这影响主要是唤起了城固民众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据资料显示,截止1990年城固籍在外工作获得副高职称人员达154人,有多人参与了国家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止1990年有37人担任副地级及以上领导等等。而且对城固的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不枚举。西北联大是城固历史上一笔宝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厘清留书,裨益于今。
  (田孟礼:陕西省著名作家,文史专家)
其他文献
中风是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表现形式,猝然晕厥,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肢体活动不利,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高的特点,故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
根据地质构造特点及实际生产需要,顺托果勒区块非常适合布置水平井,尤其在造斜段钻进时以斜井弱面理论为基础的坍塌压力计算结果显示井壁稳定性良好,但现场复杂情况统计结果表明
铜:智利的工资提到智利,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独一无二的狭长国土,纵贯南北有4300公里长,相当于从北欧的挪威到非洲的尼日利亚,平均宽度却只有175公里。这块殃长的土地面积却比三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有效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笔者自2009-2011年,采用骨愈灵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68例,临床疗效较好,现将结
现有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仅仅考虑图像的单一像素信息,未考虑图像像素间的空间依赖关系,检测结果易受图像噪声的影响,检测精度较低。将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引入到S
所研究滑坡位于四川东部某市境内。该滑坡属于缓倾角岩质顺层滑坡,这类滑坡存在识别难度大、隐蔽性很强、成因机理复杂、成灾模式奇特、减灾防灾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通过
运用沉积学理论,通过镜下观察和岩矿分析,研究镇原-泾川地区长9油层组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并建立成岩演化序列。研究表明长9油层组主要发育细、中粒的岩屑砂岩、长石岩
为有效解决垃圾场渗滤液的渗漏问题,用于垃圾填埋场隔离墙防渗工程,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了BFCF浆材配方(质量百分比):膨润土22%~28%、粉煤灰17%~23%、水泥18%~24%、纤维0.06%~0.12%、
子午岭“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遗址旁的桥山,沮水流曲若鳞甲闪亮,古柏森森绿遏行云,山势雄伟如青龙盘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称誉“华夏第一陵”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陵寝,便龙首般昂扬在山巅的古柏丛中。千百年来,谒陵者络绎不绝,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的圣地。  人本乎祖,木本乎根。中国历代王朝都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陵园,都讲究种植柏树。柏乃木类之伯,树中长者。因其抗旱
“救救阿芙乐尔!”最近,你会听到俄罗斯共产党在这样呼吁。事情源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即将退役。今年12月1日,军事人员将离别船舰。只留下几位非军方的工作人员:三位清洁工,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