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煤气特征组分分析及其对脱硫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来源 :化工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炉煤气(BFG)作为炼铁过程中副产的可燃气体,具有明显的资源回收价值,但其同时存在热值低、成分复杂等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羰基硫(COS)、硫化氢(H2S)等有害成分的脱除,而鲜有对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研究或报道.研究者对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来源、生成路径等不明朗,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煤气复杂组分的相互影响,很多技术在工业应用时问题频发.本文阐述并分析了高炉煤气特征组分的来源及生成路径,进而讨论了高炉煤气特征组分对脱硫过程的影响.高炉原料、燃料和空气在高温条件下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粉尘、N2、O2、CO、CO2、H2、CH4、H2O、HCl、HCN、硫化物等共同组成高炉荒煤气,荒煤气中的O2、COx、H2、H2O、HCl、硫化物等化学成分对COS转化或H2S脱除过程产生影响,导致催化剂中毒或转化率下降.本文通过分析探讨特征组分在高炉煤气产生和脱硫净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规律,为超低排放背景下高炉煤气的净化和资源化提供方向和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烟气脱硫工艺中石灰石/石膏浆液粒度、密度(浓度)在线测量需求,研究了基于超声衰减法的浆料多参数在线测量方法和装置.改进了一种自适应控制参数的差分进化算法用于颗粒粒径反演,模拟算例显示,改进差分进化算法求解精度更高;设计了非接触式测量管段,采用换能器一发一收模式,实现非接触式无损测量;开展了温度变化对声衰减影响实验,提出了声衰减量的温度修正方法.通过实验室结果验证,文中方法浓度测量结果与取样法浓度分析结果最大偏差为1.75%,最小偏差为0.59%.通过电厂测试结果验证,文中方法的粒度测量结果与显微镜图像
流化床具有良好的传热传质效率,因此广泛应用于煤粉燃烧、气力输送等场合.但是流化床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恶性流动,脉冲的振动能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流化床的传热系数,减少恶性流动现象发生.本文设计、搭建了烯烃流化床实验平台,通入混合脉冲气流.通过改变脉冲气流的相关参数,对静电信号进行功率谱密度函数分析.并基于静电信号估算气泡尺寸,从而获得流化床内气泡行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脉冲气流的加入对气泡尺寸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加,气泡尺寸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脉冲频率为0.5Hz左右时气泡尺寸最小.脉冲气
首先利用管式炉对燃煤及燃煤加氯后煤中汞排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神混煤而言,原煤燃烧后烟气中单质Hg0和氧化态汞Hg2+的比例分别为74.3%、25.7%.添加Cl后,烟气中Hg2+的比例有所上升,当加氯量为0.015%、0.030%和0.045%时,烟气中Hg2+的比例分别上升为32.7%、36.1%和40%,随加氯量的增加,其对汞的氧化作用也随之增强.在现场工程示范试验中,利用脱硫废水中的氯氧化烟气中的汞,以达到脱硫废水与烟气中的汞协同脱除的目的.结果表明,随着脱硫废水喷洒煤的量越大,进入SCR烟气
在层流搅拌中,搅拌桨的周期性扰动使搅拌槽内出现封闭、孤立的环状隔离流场.隔离流场严重阻碍了搅拌介质之间的有效交换,降低了搅拌效率.本文提出外加电场以强化层流搅拌的方案,利用电流体动力学效应改变流场的对称结构,消除混合死区.试验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ne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技术实现了搅拌槽内流场结构的实时可视化,并通过自编程程序识别并计算出非混合区域面积百分比.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混合效率逐渐提升,当电场强度为1.5kV/cm时混合效率可达9
以某600MW燃煤机组环保岛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烟气污染物脱除过程进行建模,并通过仿真实验对氨氮摩尔比、循环浆液pH、脱硫塔液气比、烟气温度、烟气流量等运行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获得了烟气污染物脱除系统对各参数的静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在钒钛基催化剂上发生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反应,氨氮摩尔比应略高于0.92,以保证脱硝效率,减小运行成本和氨逃逸量;当氨逃逸量在允许范围内时,提高浆液pH有利于增强脱硫作用和增加石膏产量,同时,应尽量降低脱硫塔液气比以减小运行成本,但液气比不可小
超疏水表面是防止低温条件下风机叶片表面结冰、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文以十四酸乙醇溶液和铜片为前体,基于溶剂热法将十四酸铜原位生长于铜片表面,通过调控前体浓度和反应时间获得了不同润湿性的疏水表面,实现了疏水表面润湿性的有效调控.此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十四酸铜团簇的微结构及分布状态;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验证团簇粉末的晶格成分;通过接触角测量仪量化不同条件下样品的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随着铜片表面十四酸铜团簇密集程度的增加,液滴与铜片的接触角增大,铜片润湿性降低;十四酸乙醇溶
为满足多光场相机测量系统快速、准确地重建火焰三维温度场的需求,针对火焰辐射光场采样具有低秩性和方向冗余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光线选择的光场采样优化方法.该方法根据辐射光线穿行火焰网格的顺序以及入射角度的特点,通过选取特征光线来表征原始光场采样,以降低火焰辐射光场采样间的方向冗余性.采用数值计算对该方法的抗噪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乙烯层流双峰扩散火焰开展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采样优化方法能够良好地适用于多光场相机系统,当向光线辐射强度添加不同水平的噪声时,与运用原始采样进行重建相比,
为解决微小粒径分散相分离效率不高,制约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深度提升的问题,本文以液-液水力旋流器为分析对象,在总结已有理论及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从影响旋流分离效率的关键物理因素,包括分散相在旋流场内的停留时间、分散相粒径、分散相距轴心旋转半径、分散相切向旋转速度以及旋流分离工艺系统五个方面出发,首先对已有提升旋流分离效率的水力旋流器串联工艺、分散相粒径聚结器、小直径旋流分离器及增强切向速度的动态水力旋流器等技术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旋流分离效率深度提升的新型技术方案,为液-液两相以及固-液
石化行业智能化建设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物理系统(CPS)建设是实现石化行业智能化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某炼化企业CPS建设需要,以变换装置建模为重点,采用混合建模方法进行模型的研发.通过Aspen plus模拟生产流程并进行灵敏度分析,模拟产生系列运行数据;利用混合建模方法对训练组数据进行挖掘,估算了反应器R2204的动力学参数,建立了混合模型,并采用预测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所得模型在预测反应器出口最关键组分CO组成时相对偏差较小(25组数据平均偏差为2.78%,最大一
自吸式搅拌桨具有强化多相及均相体系混合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领域.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涡轮自吸桨,并对其在混合及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强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以电导率法作为测定方法,以混合均匀时间作为表征参数,对搅拌转速、搅拌输入功率、示踪剂添加位置、吸气和吸液混合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均匀时间随搅拌转速增加而降低,且存在临界转速,即为200r/min,当搅拌转速大于临界转速200r/min后,混合均匀时间基本维持稳定;当搅拌桨以吸气形式运转时,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吸桨200r/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