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迅速转移。许多儿童被留在家中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为了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茁壮成长,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和照顾。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对策
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古国,有许许多多经典的教育故事,比如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却没有对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他们留在农村被父母或亲戚代养的孩子则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这些未成年孩子大部分在6—16岁之间,而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思想意识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由于其监管人在时间、空间及文化素养上的原因容易造成这部分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分歧。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通常只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以弥补对孩子在情感上的亏欠,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只让孩子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对孩子的行为则不闻不问。事实上“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是一片茫然,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难以与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相适应。这些“留守儿童”在无形中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是件不光彩的事,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久而久之,这些“留守儿童”便会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记忆力不持久,等等。
纵观社会教育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更是老师工作的重点,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份重任。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根据任教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广大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充满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让祖国的花朵更加茁壮成长。
首先,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自身来说,他们缺少爱和关注,因此殷切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渴望我们能在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即使是我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对他们多一份关心、爱护和照顾;对他们的偏激行为给予理解、宽容和耐心教导。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失去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其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无暇顾及,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得不到真正的引导与帮助。学生幼小的心灵缺少父母的安慰,这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留守儿童”内向、自卑、敏感、性格脆弱的特点,我们应该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办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美好充实的一部分。这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为弥补对孩子情感的亏欠,经常往家里寄钱,而孩子对金钱的自理能力不强,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婶的娇宠溺爱,便养成一种乱花钱,甚至逃学、自暴自弃的恶习,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性格。我们应该循循善诱,让他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到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知道父母在外务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再次,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留守儿童”因缺少关爱,多少有些自卑,我们关心“留守儿童”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用真心换取他们的信心。减少“留守儿童”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最后,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质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再加上脾气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和同学大打出手,甚至干出违法的事情,严重威胁着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大多数女生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来保障自身权益。“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爷爷奶奶隔代亲属抚养,老人往往溺爱孙子,很容易袒护孩子,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恶习。再加上农村大多数老人是文盲,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老师应该及时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解决疑难,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体会到班级的温暖。
总而言之,老师既要做孩子思想上的引路人,让他们走出误区,恢复自信,又要做孩子学习上的引导者,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做孩子生活上的保护者,让他们免受不法之徒的伤害。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课外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合作;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二知”即要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他们的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亲情、关爱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问题与实践,2005,(4).
[4]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5]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对策
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古国,有许许多多经典的教育故事,比如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却没有对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他们留在农村被父母或亲戚代养的孩子则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这些未成年孩子大部分在6—16岁之间,而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思想意识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由于其监管人在时间、空间及文化素养上的原因容易造成这部分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分歧。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通常只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以弥补对孩子在情感上的亏欠,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只让孩子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对孩子的行为则不闻不问。事实上“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是一片茫然,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难以与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相适应。这些“留守儿童”在无形中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是件不光彩的事,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久而久之,这些“留守儿童”便会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记忆力不持久,等等。
纵观社会教育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更是老师工作的重点,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份重任。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根据任教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广大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充满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让祖国的花朵更加茁壮成长。
首先,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自身来说,他们缺少爱和关注,因此殷切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渴望我们能在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即使是我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对他们多一份关心、爱护和照顾;对他们的偏激行为给予理解、宽容和耐心教导。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失去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其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无暇顾及,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得不到真正的引导与帮助。学生幼小的心灵缺少父母的安慰,这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留守儿童”内向、自卑、敏感、性格脆弱的特点,我们应该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办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美好充实的一部分。这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为弥补对孩子情感的亏欠,经常往家里寄钱,而孩子对金钱的自理能力不强,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婶的娇宠溺爱,便养成一种乱花钱,甚至逃学、自暴自弃的恶习,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性格。我们应该循循善诱,让他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到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知道父母在外务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再次,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留守儿童”因缺少关爱,多少有些自卑,我们关心“留守儿童”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用真心换取他们的信心。减少“留守儿童”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最后,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质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再加上脾气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和同学大打出手,甚至干出违法的事情,严重威胁着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大多数女生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来保障自身权益。“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爷爷奶奶隔代亲属抚养,老人往往溺爱孙子,很容易袒护孩子,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恶习。再加上农村大多数老人是文盲,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老师应该及时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解决疑难,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体会到班级的温暖。
总而言之,老师既要做孩子思想上的引路人,让他们走出误区,恢复自信,又要做孩子学习上的引导者,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做孩子生活上的保护者,让他们免受不法之徒的伤害。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课外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合作;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二知”即要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他们的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亲情、关爱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问题与实践,2005,(4).
[4]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5]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