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人专注于思想和创造,这二者都是有意义的,但却不是分工的不同,而是生命的特征不同,质地不同。
Q:据我所知,你常年坚持用手写稿创作,包括获茅盾文学奖的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放弃用电脑创作会耗费大量的精力,这是一个十分繁重的体力活儿,在国内现代作家中也十分罕见,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你为什么依然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
A:是的,我用手写进行创作,这使我的工作效率慢下来,但好像早已习惯了这样。手写慢,一进入状态就可以更从容地运思,电脑闪烁的光标反而不利于思考。手快于脑,这对于写作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文学写作不是比速度,而是追求内在的艺术与思想的含量。我倒是接触个人电脑较早,但直到现在还是坚持用笔和纸写作,电脑主要用来贮存文件。
“‘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其实是个伪命题”
Q:目前很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更加热衷于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阅读,你怎么看待时下流行的电子阅读方式?
A:电子阅读是个习惯问题,但我总也不习惯,因为要沉下心来读书,还是得在反射光下边,电脑荧屏之类是直射光。人在纸的面前会更从容、更舒服,起码我是这样感受的。我认为电子阅读用来浏览或找找资料是方便的,用来欣赏语言艺术或者要慢慢思考些什么就不太合适。年轻时视力好,上了年纪就不行了,还得回到纸上。人老起来是很快的。
Q:事实上,新生媒介不单对传统阅读是一个冲击,而且对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文学爱好者借助网络搞创作,有的还成了畅销书作家,鲁迅文学院也连续举办了几期网络作家班,对这一现象你如何解读?
A:网络只是发表文章的园地,这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评价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标准,即要看语言的功力,看思想与艺术的含量。好的作品发表在哪里都是好的,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网络传播渠道与纸质印刷品不同,但二者所承载的文学内容却要接受相同的标检验准。网络上的文字,尤其是上面刊载的语言艺术作品,并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豁免权。在我看来,只有网络园地,没有“网络文学”;只有好的作家和不好的作家,而没有无法分辨和判断的所谓奇怪的“网络作家”。“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其实是个伪命题。
“人们担心纸质书要面临消亡了反而是把问题看反了”
Q:坊间称你为常销书作家的代表,在经济效益为先导的社会大潮下,出版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对畅销书的打造,你如何评价畅销书?这对你以后的创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吗?
A:短期内畅销书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但一般来说却很难经得住时间的淘洗。经典作品很少有畅销书,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诗性写作)也不会有畅销书。畅销书的写作更多的是商业意义,而不是文学的意义。我偶尔也会出一两本比较畅销的书,也上过畅销榜,但我并不重视这些,因为这与我写作的初衷和预期不符。
Q:随着科技的发展,减少的不仅仅是人们手捧一本书的时间,甚至不少人叫嚣“纸质书”也即将消亡,对此言论你怎么看?
A:现在纸质书越来越多,从印刷量上看就是如此,所以人们担心纸质书要面临消亡了反而是把问题看反了。目前,我不仅没有看出什么消亡的可能性,反而看到了另外的现象——写作者狂热地追求纸质书的出版,并且每天都有成山成岭的纸质书运向市场。更主要的是,世界上越是发达国家,纸质书的销量就越是巨大。可见,我们国家越是发达,就越是拥有一个可以对纸质书保持自信的未来。
“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
Q:在你的作品中经常看到童年的海边景象,很多读者会联想那是你儿时的经历,也有很多读者在你的作品中寻找你的成长轨迹,在那个年代你是靠什么来培养文学爱好的?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喜欢上了阅读?
A:我在海边生活到十几岁,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文学阅读,后来到了山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是大自然教导了自己,让我迷于文学,迷于诗。当然,一开始的阅读和模仿是重要的,但最后的坚持和远行,必然要有大自然的教育。
Q:对于书籍,你有比较偏爱的类别吗?为什么?
A:文学类、思想类书籍,还有人物传记是我最喜欢读的。在我看来,绝妙的虚构和真实的记录是最好的,不真实、不绝妙,读了也是白费时间。时间太宝贵了,在阅读上浪费时间是最傻的事。阅读经典的主要意义在于阅读它们最为节省时间,它们是精神和艺术的钻石,最划得来。
Q:在你的家里,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书,规模不亚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据你介绍,这只是你藏书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创作压力大的情况下,你都在什么时间阅读?有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吗?
A:我不出门时主要是在读书,而不是写作。写作需要谨慎,所以没有必要长时间写作。阅读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我即使是在写作时,也不会停止阅读,这对我的日常心情很重要。读书是遥远的对话,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对话一般来说是太多了,这并不利于心身健康。
Q:对于如此爱阅读之人,如果没有了书籍,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A:没有书,就像没有清新的空气一样,不敢大口呼吸,难以张开肺叶。
Q:现在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读书很少,请你谈一下如何看待当下阅读量少的现象?
A: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人应该是哪一段时间读书少了,就会觉得自己没出息。一个民族和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看将来有没有出息,就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如何了。有人年轻时候比上了年纪更有出息,是因为那时候读书更多。
Q:回忆一下你的阅读故事,有没有一两本书影响过你的人生?
A:影响我人生的书太多了,一时说不过来。小时候读过一本《猎人的故事》,苏俄作家的,一直不能忘。《托尔斯泰传》也不能忘。
“用书引导下一代,这个想法太大了,我不太有”
Q:在你的作品里从未涉及过时尚元素,你是如何理解“时尚”二字的?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新颖的时尚”,对此你怎么看?
A:不知道什么是时尚元素,我真正关心的是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趣的东西。有人说,“时尚”往往是浅薄的代名词,我也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还有人说,如果人的年纪大了,会变得保守了一些也更懂事了一些,可能也就不那么专注于“时尚”了,这样的说法我也不知道对不对。这是需要请教年轻人的,要听听他们的看法。
Q:据了解,你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在你看来,应该用什么样的作品引导影响下一代?
A:用书引导下一代,这个想法太大了,我不太有。写作时,我不太去考虑过多的“儿童作品”如何,只是认真写。我认为,不能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独立品格,因为它只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格调罢了。
Q:作为著名作家,请你推荐几本你认为值得一读的书,并让大家了解你推荐的原因可以吗?
A:我推荐鲁迅的《故事新编》和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前一本最好读且有趣;后一本,深邃无比,是思想的大书,值得放在枕边。如果再推荐一本,可以是《洪堡的礼物》,这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迷人的一本小说,我到现在还没看够。
Q:据我所知,你常年坚持用手写稿创作,包括获茅盾文学奖的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放弃用电脑创作会耗费大量的精力,这是一个十分繁重的体力活儿,在国内现代作家中也十分罕见,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你为什么依然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
A:是的,我用手写进行创作,这使我的工作效率慢下来,但好像早已习惯了这样。手写慢,一进入状态就可以更从容地运思,电脑闪烁的光标反而不利于思考。手快于脑,这对于写作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文学写作不是比速度,而是追求内在的艺术与思想的含量。我倒是接触个人电脑较早,但直到现在还是坚持用笔和纸写作,电脑主要用来贮存文件。
“‘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其实是个伪命题”
Q:目前很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更加热衷于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阅读,你怎么看待时下流行的电子阅读方式?
A:电子阅读是个习惯问题,但我总也不习惯,因为要沉下心来读书,还是得在反射光下边,电脑荧屏之类是直射光。人在纸的面前会更从容、更舒服,起码我是这样感受的。我认为电子阅读用来浏览或找找资料是方便的,用来欣赏语言艺术或者要慢慢思考些什么就不太合适。年轻时视力好,上了年纪就不行了,还得回到纸上。人老起来是很快的。
Q:事实上,新生媒介不单对传统阅读是一个冲击,而且对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文学爱好者借助网络搞创作,有的还成了畅销书作家,鲁迅文学院也连续举办了几期网络作家班,对这一现象你如何解读?
A:网络只是发表文章的园地,这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评价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标准,即要看语言的功力,看思想与艺术的含量。好的作品发表在哪里都是好的,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网络传播渠道与纸质印刷品不同,但二者所承载的文学内容却要接受相同的标检验准。网络上的文字,尤其是上面刊载的语言艺术作品,并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豁免权。在我看来,只有网络园地,没有“网络文学”;只有好的作家和不好的作家,而没有无法分辨和判断的所谓奇怪的“网络作家”。“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其实是个伪命题。
“人们担心纸质书要面临消亡了反而是把问题看反了”
Q:坊间称你为常销书作家的代表,在经济效益为先导的社会大潮下,出版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对畅销书的打造,你如何评价畅销书?这对你以后的创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吗?
A:短期内畅销书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但一般来说却很难经得住时间的淘洗。经典作品很少有畅销书,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诗性写作)也不会有畅销书。畅销书的写作更多的是商业意义,而不是文学的意义。我偶尔也会出一两本比较畅销的书,也上过畅销榜,但我并不重视这些,因为这与我写作的初衷和预期不符。
Q:随着科技的发展,减少的不仅仅是人们手捧一本书的时间,甚至不少人叫嚣“纸质书”也即将消亡,对此言论你怎么看?
A:现在纸质书越来越多,从印刷量上看就是如此,所以人们担心纸质书要面临消亡了反而是把问题看反了。目前,我不仅没有看出什么消亡的可能性,反而看到了另外的现象——写作者狂热地追求纸质书的出版,并且每天都有成山成岭的纸质书运向市场。更主要的是,世界上越是发达国家,纸质书的销量就越是巨大。可见,我们国家越是发达,就越是拥有一个可以对纸质书保持自信的未来。
“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
Q:在你的作品中经常看到童年的海边景象,很多读者会联想那是你儿时的经历,也有很多读者在你的作品中寻找你的成长轨迹,在那个年代你是靠什么来培养文学爱好的?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喜欢上了阅读?
A:我在海边生活到十几岁,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文学阅读,后来到了山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是大自然教导了自己,让我迷于文学,迷于诗。当然,一开始的阅读和模仿是重要的,但最后的坚持和远行,必然要有大自然的教育。
Q:对于书籍,你有比较偏爱的类别吗?为什么?
A:文学类、思想类书籍,还有人物传记是我最喜欢读的。在我看来,绝妙的虚构和真实的记录是最好的,不真实、不绝妙,读了也是白费时间。时间太宝贵了,在阅读上浪费时间是最傻的事。阅读经典的主要意义在于阅读它们最为节省时间,它们是精神和艺术的钻石,最划得来。
Q:在你的家里,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书,规模不亚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据你介绍,这只是你藏书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创作压力大的情况下,你都在什么时间阅读?有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吗?
A:我不出门时主要是在读书,而不是写作。写作需要谨慎,所以没有必要长时间写作。阅读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我即使是在写作时,也不会停止阅读,这对我的日常心情很重要。读书是遥远的对话,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对话一般来说是太多了,这并不利于心身健康。
Q:对于如此爱阅读之人,如果没有了书籍,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A:没有书,就像没有清新的空气一样,不敢大口呼吸,难以张开肺叶。
Q:现在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读书很少,请你谈一下如何看待当下阅读量少的现象?
A: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人应该是哪一段时间读书少了,就会觉得自己没出息。一个民族和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看将来有没有出息,就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如何了。有人年轻时候比上了年纪更有出息,是因为那时候读书更多。
Q:回忆一下你的阅读故事,有没有一两本书影响过你的人生?
A:影响我人生的书太多了,一时说不过来。小时候读过一本《猎人的故事》,苏俄作家的,一直不能忘。《托尔斯泰传》也不能忘。
“用书引导下一代,这个想法太大了,我不太有”
Q:在你的作品里从未涉及过时尚元素,你是如何理解“时尚”二字的?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新颖的时尚”,对此你怎么看?
A:不知道什么是时尚元素,我真正关心的是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趣的东西。有人说,“时尚”往往是浅薄的代名词,我也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还有人说,如果人的年纪大了,会变得保守了一些也更懂事了一些,可能也就不那么专注于“时尚”了,这样的说法我也不知道对不对。这是需要请教年轻人的,要听听他们的看法。
Q:据了解,你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在你看来,应该用什么样的作品引导影响下一代?
A:用书引导下一代,这个想法太大了,我不太有。写作时,我不太去考虑过多的“儿童作品”如何,只是认真写。我认为,不能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独立品格,因为它只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格调罢了。
Q:作为著名作家,请你推荐几本你认为值得一读的书,并让大家了解你推荐的原因可以吗?
A:我推荐鲁迅的《故事新编》和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前一本最好读且有趣;后一本,深邃无比,是思想的大书,值得放在枕边。如果再推荐一本,可以是《洪堡的礼物》,这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迷人的一本小说,我到现在还没看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