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年教师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力军,其专业成长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和发展。现有的青年教师队伍在专业能力、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应从入职教育、自身定位、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及打造学术梯队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需求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制度。
关键词: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过渡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办学历史悠久的专科院校升格而成,或者由几所同层次的专科高职学校合并升格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承担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生力军,其专业成长关系到高校能否实现培养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
一
所谓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青年教师在入职以后,在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发展和教育能力方面不断提升。目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日益紧缺,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费尽心机扩充师资队伍,以满足教学需求。许多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正是师资来源的一个主要部分,他们为现有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专业能力、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问题,解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成长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青年教师多来源于全国各大高校的新近硕、博士毕业生,年龄多在35岁以下,所接受的多来自于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教育,而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它具有专业化的一切特征,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其职业还要求获得教育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提高教育能力。这些在现有的青年教师职业能力中都是极为欠缺的。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有国家的学历标准、必备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面临着因为缺乏授课技巧而不能充分传授知识,或是和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由于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因素缺乏了解,导致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问题。
(二)除了青年教师的教育经历外,来自于现实社会的压力也致使青年教师思想不容易稳定。从学校步入社会,青年教师往往会面临来自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加之很多高校兴建新校区,多分布在偏远的郊区,教师常常花费大量时间往返于途中,且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学任务繁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消磨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提升青年教师的研究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是一个普遍规律,通过科研可以推动教学深入,提高教学水平。在现实中,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教育主管部门为确保教学质量,对师生比达标提出了要求,规定师生比达到1:14为优秀、1:16为良好、1∶18为合格。在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发展基础弱、经费资源少、招生规模扩张等原因,师生比远大于这一数字,在某些紧缺学科体现更甚,一些新进的博士往往要承担三门或三门以上课程,周课时达到12节以上的占大多数,合班上课、上大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很多学校以科研工作量替代教学工作量,高职称的教授以项目、论文等抵充教学工作量,导致课无人上,而在学术领域处于弱势的青年教师,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更多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自然难保证有多余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学研究。
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入职教育、自身定位、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以及打造学术梯队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需求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制度。
(一)对青年教师进行入职前教育,建立导师制。
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培训,仅仅在入职前通过简单的理论学习、教师资格证考试,取得教师的合法身份。但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人格魅力、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这一切必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人生经历才能历练形成。因此,学校应在青年教师入职以前,安排丰富的培训课程,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形成一股向心力,这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投身教育的积极性。此外,导师制不失为让青年教师顺利入职的一种方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的有效措施,以导师的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合理定位,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应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新建本科院校相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等都处于弱势。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都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作为办学实践中的主要任务。
从学校发展来看,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才能缩短与老牌本科学校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重科研轻教学。在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中,为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学校出台了诸多刺激和奖励措施,使得许多高职称、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专注于发表论文、申报项目。在允许以科研工作量抵消教学工作量的情况下,这部分教师无暇兼顾上课,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样青年教师被迫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此外,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很多教师不得不为了写论文而论文,对其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下,也没有业余时间去钻研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合理进行定位,认识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才是首要任务,才是地方院校的立足之本,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建立一支高质量的青年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学生获取扎实的理论和实践专业知识,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带动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生力军,通过科研实践,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将获得提高。由于教学和科研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通过对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前瞻性和实际性。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缺乏探索精神,知识面不够宽泛,科学研究缺乏独创性,可以通过打造学术团队丰富学科建设的形式,以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为学科带头人,合作互助。一方面,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在一个良好的团队里,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充分的沟通、交流,学科带头人应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通过支持和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做到“感情留人”。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到学科建设团队中去,可以形成一支“老中青”阶梯式的合理的学科梯队,有利于科学研究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科发展。青年教师也因此获得更多的科学研究资源,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在新建本科院校中,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体,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前进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高校必须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实践指导,从思想上、教学上、科学研究等各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有利条件和有力保障,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真金.试论青年教师的发展模型及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2]宋广文,苗洪霞.教师的发展——一种关于专家教师形成的认知心理学分析[J].外国教育资料,2000,(05).
[3]胡平.教师职业心态与专业发展需求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1,(07).
资助项目:南京市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项目编号:L08/005。
关键词: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过渡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办学历史悠久的专科院校升格而成,或者由几所同层次的专科高职学校合并升格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承担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生力军,其专业成长关系到高校能否实现培养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
一
所谓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青年教师在入职以后,在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发展和教育能力方面不断提升。目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日益紧缺,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费尽心机扩充师资队伍,以满足教学需求。许多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正是师资来源的一个主要部分,他们为现有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专业能力、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问题,解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成长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青年教师多来源于全国各大高校的新近硕、博士毕业生,年龄多在35岁以下,所接受的多来自于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教育,而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它具有专业化的一切特征,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其职业还要求获得教育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提高教育能力。这些在现有的青年教师职业能力中都是极为欠缺的。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有国家的学历标准、必备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面临着因为缺乏授课技巧而不能充分传授知识,或是和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由于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因素缺乏了解,导致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问题。
(二)除了青年教师的教育经历外,来自于现实社会的压力也致使青年教师思想不容易稳定。从学校步入社会,青年教师往往会面临来自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加之很多高校兴建新校区,多分布在偏远的郊区,教师常常花费大量时间往返于途中,且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学任务繁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消磨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提升青年教师的研究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是一个普遍规律,通过科研可以推动教学深入,提高教学水平。在现实中,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教育主管部门为确保教学质量,对师生比达标提出了要求,规定师生比达到1:14为优秀、1:16为良好、1∶18为合格。在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发展基础弱、经费资源少、招生规模扩张等原因,师生比远大于这一数字,在某些紧缺学科体现更甚,一些新进的博士往往要承担三门或三门以上课程,周课时达到12节以上的占大多数,合班上课、上大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很多学校以科研工作量替代教学工作量,高职称的教授以项目、论文等抵充教学工作量,导致课无人上,而在学术领域处于弱势的青年教师,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更多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自然难保证有多余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学研究。
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入职教育、自身定位、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以及打造学术梯队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需求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制度。
(一)对青年教师进行入职前教育,建立导师制。
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培训,仅仅在入职前通过简单的理论学习、教师资格证考试,取得教师的合法身份。但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人格魅力、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这一切必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人生经历才能历练形成。因此,学校应在青年教师入职以前,安排丰富的培训课程,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形成一股向心力,这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投身教育的积极性。此外,导师制不失为让青年教师顺利入职的一种方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的有效措施,以导师的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合理定位,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应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新建本科院校相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等都处于弱势。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都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作为办学实践中的主要任务。
从学校发展来看,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才能缩短与老牌本科学校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重科研轻教学。在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中,为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学校出台了诸多刺激和奖励措施,使得许多高职称、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专注于发表论文、申报项目。在允许以科研工作量抵消教学工作量的情况下,这部分教师无暇兼顾上课,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样青年教师被迫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此外,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很多教师不得不为了写论文而论文,对其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下,也没有业余时间去钻研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合理进行定位,认识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才是首要任务,才是地方院校的立足之本,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建立一支高质量的青年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学生获取扎实的理论和实践专业知识,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带动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生力军,通过科研实践,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将获得提高。由于教学和科研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通过对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前瞻性和实际性。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缺乏探索精神,知识面不够宽泛,科学研究缺乏独创性,可以通过打造学术团队丰富学科建设的形式,以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为学科带头人,合作互助。一方面,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在一个良好的团队里,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充分的沟通、交流,学科带头人应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通过支持和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做到“感情留人”。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到学科建设团队中去,可以形成一支“老中青”阶梯式的合理的学科梯队,有利于科学研究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科发展。青年教师也因此获得更多的科学研究资源,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在新建本科院校中,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体,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前进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高校必须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实践指导,从思想上、教学上、科学研究等各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有利条件和有力保障,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真金.试论青年教师的发展模型及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2]宋广文,苗洪霞.教师的发展——一种关于专家教师形成的认知心理学分析[J].外国教育资料,2000,(05).
[3]胡平.教师职业心态与专业发展需求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1,(07).
资助项目:南京市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项目编号:L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