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讲求“情境”二字,而对于情境的创设有是考验教师智慧的时候。本文拟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对情景教学法的内涵进行反思。本文也分析了情景教学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并对情景教学法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挖掘。
关键词: 情景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49-01
新课改以来,已经有诸多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对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其中情景教学法成为了一个很热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认为要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情境,以便于高效吸收上课内容。但也有不少教师对情景教学法表示困惑,特别是在如何创设情境方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与同仁分享情景教学法的使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重要性概述
创设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适合学生主体且对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教学法。广义的说,是作用于学生自身的,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的说,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作用于学生从而引起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的教学法可以通过很多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求知心理,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认知的过程。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旨在让传统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面对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创设情境主要以问题研究为主要平台,构建的语文课堂主流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能力成为了专业教师的基本能力。同时应该得到大力推广,让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全面普及应用。
二、有效设疑,创设情境
创造的起点往往是提出问题,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備的一种思维品质。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碰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有来自课内的,也有来自课外的,有的甚至与文本无关,应该不管是什么问题,都要认真对待,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段文字学生不易理解,因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比如:鲁迅先生所指的“路”,仅是地上的路吗?文中的“希望”是指什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质疑,学生最终理解了这一深刻的哲理:路是要靠大家走出来的,希望也要靠大家为之奋斗,才会变成现实,这表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思想。
例如,以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最后的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学生交流并确定小组内最感兴趣的问题: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硬咽了,还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做了个手势?小组内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位同学分析人物的相关语言,一位同学分析人物的动作,一位同学分析人物的神情,一位同学负责总结发言。分别得到初步的答案,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生1说语言只用了两个“我”和两个破折号。表明先生说不出话来。生2说先生好像还有很多话想说,可他不知从哪说起,所以硬咽住了。生3说他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个悲壮激昂的举动,说明先生有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了先生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人民的信任之情。学生交流后也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情况和结果。这样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得以熏陶,能力得以提升。
三、创设情境道而弗牵让语文教学达到心灵的共鸣
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文言文的诗词和古文,很多学生都觉得学习文言文和诗词比较枯燥,难以记忆,难以理解,但是又不得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背诵去学习。这让很多同学在学习诗词和古文时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而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突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瓶颈。比如教师在讲解《登岳阳楼》这首诗词的时候,可以考虑到之前虽然接触过很多杜甫的诗词,但是通过传统教学方法的讲解同学们依然对此没有太高的热情,总觉得诗词枯燥乏味。
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法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杜甫》中的片尾曲《日月放光辉》,同时把歌词打到投影仪上,“绵绵似如黄河水,当年一气贯南北。一览群山凌绝顶,胡马奔腾不可追。秋风起,白发垂,伤心笔下千行泪,一声嚎啕万人悲。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沉沉郁郁评述时直说功与罪。落木萧萧下,江河去不归。天地茫茫无穷尽,日月放光辉。”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来感受歌词的含义,听完以后针对歌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听歌的感受和听到歌词的意义,这样就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教师通过对歌词的解读讲解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之前学过杜甫的诗词《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回忆《望岳》的气势磅礴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幽怨凄凉。
而杜甫的这首《登高》则是抑扬顿挫的风格,他情系百姓、心碎天下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调动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作者独自凭栏而立、鬓发如霜、衣衫破烂,两只眼睛却深深凝望着洞庭的深处,岳阳楼已今非昔比,过去的繁华已经成为现在的冷清,面对浩渺的洞庭之水,让学生思考杜甫想到了什么?在思考什么?让学生带着对杜甫的感慨和无奈去学习这首诗,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意识,真正的去解读诗词。跟着作者的感觉,全身心的去体会作者的用意,从每一句诗词中寻找答案,让学生的情感升华,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就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明显表现出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通过反思,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积极引进“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进而达到让学生快乐轻松学习语文的教学目的,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蒲玉萍.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学周刊, 2015(33):133-133.
【2】周妍.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4).
关键词: 情景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49-01
新课改以来,已经有诸多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对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其中情景教学法成为了一个很热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认为要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情境,以便于高效吸收上课内容。但也有不少教师对情景教学法表示困惑,特别是在如何创设情境方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与同仁分享情景教学法的使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重要性概述
创设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适合学生主体且对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教学法。广义的说,是作用于学生自身的,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的说,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作用于学生从而引起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的教学法可以通过很多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求知心理,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认知的过程。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旨在让传统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面对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创设情境主要以问题研究为主要平台,构建的语文课堂主流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能力成为了专业教师的基本能力。同时应该得到大力推广,让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全面普及应用。
二、有效设疑,创设情境
创造的起点往往是提出问题,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備的一种思维品质。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碰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有来自课内的,也有来自课外的,有的甚至与文本无关,应该不管是什么问题,都要认真对待,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段文字学生不易理解,因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比如:鲁迅先生所指的“路”,仅是地上的路吗?文中的“希望”是指什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质疑,学生最终理解了这一深刻的哲理:路是要靠大家走出来的,希望也要靠大家为之奋斗,才会变成现实,这表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思想。
例如,以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最后的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学生交流并确定小组内最感兴趣的问题: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硬咽了,还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做了个手势?小组内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位同学分析人物的相关语言,一位同学分析人物的动作,一位同学分析人物的神情,一位同学负责总结发言。分别得到初步的答案,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生1说语言只用了两个“我”和两个破折号。表明先生说不出话来。生2说先生好像还有很多话想说,可他不知从哪说起,所以硬咽住了。生3说他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个悲壮激昂的举动,说明先生有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了先生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人民的信任之情。学生交流后也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情况和结果。这样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得以熏陶,能力得以提升。
三、创设情境道而弗牵让语文教学达到心灵的共鸣
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文言文的诗词和古文,很多学生都觉得学习文言文和诗词比较枯燥,难以记忆,难以理解,但是又不得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背诵去学习。这让很多同学在学习诗词和古文时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而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突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瓶颈。比如教师在讲解《登岳阳楼》这首诗词的时候,可以考虑到之前虽然接触过很多杜甫的诗词,但是通过传统教学方法的讲解同学们依然对此没有太高的热情,总觉得诗词枯燥乏味。
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法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杜甫》中的片尾曲《日月放光辉》,同时把歌词打到投影仪上,“绵绵似如黄河水,当年一气贯南北。一览群山凌绝顶,胡马奔腾不可追。秋风起,白发垂,伤心笔下千行泪,一声嚎啕万人悲。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沉沉郁郁评述时直说功与罪。落木萧萧下,江河去不归。天地茫茫无穷尽,日月放光辉。”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来感受歌词的含义,听完以后针对歌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听歌的感受和听到歌词的意义,这样就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教师通过对歌词的解读讲解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之前学过杜甫的诗词《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回忆《望岳》的气势磅礴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幽怨凄凉。
而杜甫的这首《登高》则是抑扬顿挫的风格,他情系百姓、心碎天下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调动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作者独自凭栏而立、鬓发如霜、衣衫破烂,两只眼睛却深深凝望着洞庭的深处,岳阳楼已今非昔比,过去的繁华已经成为现在的冷清,面对浩渺的洞庭之水,让学生思考杜甫想到了什么?在思考什么?让学生带着对杜甫的感慨和无奈去学习这首诗,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意识,真正的去解读诗词。跟着作者的感觉,全身心的去体会作者的用意,从每一句诗词中寻找答案,让学生的情感升华,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就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明显表现出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通过反思,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积极引进“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进而达到让学生快乐轻松学习语文的教学目的,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蒲玉萍.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学周刊, 2015(33):133-133.
【2】周妍.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