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前进的影响作用下,对于我国技工教育来说,其发展速度呈现逐渐加快趋势。因此,现阶段,针对学校来说,其导向应当为创业就业,从而开展技工院校财经类教育模式的分析。
【关键词】创业 就业 财经类专业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216-02
社会经济正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人才和科技竞争逐渐加剧,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1]。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由于其存在较强的商业创造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其教学目标应当为对就业型人才积极培养[2]。为促进该目标有效实现,针对学生来说,学校应对其创业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积极培养。
1.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在创业就业型人才积极培养过程中,分析其面临的相关问题
1.1存在设置不完善、缺乏创新的教学课程体系
1.1.1存在比较单一的教学课程体系
在技工院校里,财经类专业涉及创业就业内容为:(1)对学生创业能力积极培养;(2)对学生就业能力注重培养。对于该类专业来说,其实践性较强,学校对该专业也较为注重。但在编排课程过程中,针对财经类专业来说,其安排缺乏一定的特色性和针对性,对学生潜能无法得到充分激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挖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教学期间,从创业就业分析,学生缺乏该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明确发展方向,使得学生存在较弱的创业就业能力。
1.1.2对于理论教学内容和方式来说,其新意不足
目前,在财经类方面来说,部分技工院校均对其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在其教学期间,學校对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延用,虽然部分学校开始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但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较少的交流沟通机会,学生无法集中主要精力上课,而教师在讲解知识期间,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为学科本位教学,使得学生对相关问题无法做到独立思考,技能操作无法得到有效施展。从而对理论知识无法实现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导致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出现脱轨的情况,不能有效联系两者,最终使学生存在较弱的竞争力[3]。
1.2财经类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是不断变化的,财经类教材和相关知识应该不断更新,这样才能跟随社会发展脚步,将所学的知识更加灵活的运用于实际岗位中,但是由于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年限较久,部分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久而久之,学校教授的相关知识并无实际用处,不能满足企业对于财经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也不适合企业的发展,逐渐出现财经类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而且企业也招揽不到适用人才。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企业及政府缺乏良性的互动,学校对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甚了解,对于企业财经类人员的要求也不能有效掌握;而企业也不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自然不能定向培养,同时,政府部门缺乏相关的措施去搭起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未能及时为企业与学校创造良好的互动条件和环境。
1.3在技工院校中,财经类专业属于起步较晚、非主流专业
由于办学定位等历史原因,技工院校主干专业以机电类专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生和家长对财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许多学校陆续开设财经类专业课程,满足中小企业对该类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但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及课程开发上均存在先天不足等问题。例如,部分学校的教材采用大学或高职院校在用教材,授课老师在不同程度聘用校外人员,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此外,财经类专业在一些学校领导心中,是一个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专业。
2.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积极构建有效的培养模式,即以创业就业为导向
为有效解决上述所提问题,应积极构建有效的教育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主要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对于学生来说,该模式注重培养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有效结合社会实践和相关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有效满足社会要求。其中该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针对财经类专业,对其多元化理论课堂体系积极构建,即以创业就业为导向
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在教授其相关理论知识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改善相关课程,有效增加课程量,并促进专业技术课程实现科学合理性,此外,促进实践课程有效增加,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在与市场变动程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并对课时实现合理科学安排。同时,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其自主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将社会资源为其有效提供,进而有效提升其创新就业能力[4]。
2.2针对财经类专业来说,积极改善其理论教学模式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学校应当对其积极改进,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对相关理论知识向学生积极主动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即将相应情境有效创造,对于学生来说,促进其对相关理论知识全面理解,有效提升其创新思维,除对其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外,也能够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此外,在教学期间,针对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的互动协助能力积极培养,让学生对其重要性充分认识。在财经类专业方面,在对其开展教学期间,需要对培养学生的方向积极改变,一般来说,注重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学科实现充分认识,积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并且教师需要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和教师实现有效的交流互动,促进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最终使学生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5]。
3.针对财经类专业,为使学生有效培养创业就业能力,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3.1针对政府主管部门,有效评价其培养效果 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在现阶段,技工院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需要严格统计各技工院校每年的创业率和就业率,同时记录存档。针对技工院校而言,在有关部门评价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过程中,它是十分关键的标准[6]。为此,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相关部门在对其评价过程中,应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按照目标完成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情况,有效制定相关政策。
3.2针对学生,有效评价其创业就业意识
学生就业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业能动性、创业品质及创业思想,但仅仅依靠这些还不够,对于就业意识评价将无法有效形成,学校应当学会客观评价学生,对心理测试等相关检测方法积极采取,同时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对于学生来说,对其实践活动能力有效综合,并在实践操作活动开展期间,充分综合评价其应变能力,同時通过分析其参与日常活动的相关结果,教师需要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有效综合,并给予有效评价,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加直观,针对学生来说,观察其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显著提高[7]。
3.3针对学生,有效评价其创业就业理论知识
对于部分技工院校来说,在其教学期间,理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期间,针对学生来说,可以使其内在修养得到显著增加,并有效提升其创业实力。同时让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积极掌握,对其专业技能有效丰富之时,促进创业成功率有效增加。目前,在部分技工院校中,对于理论知识评价而言,开始广泛使用其标准体系,且存在简单实用性[8]。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增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财经类专业实际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社会财经类专家、优秀毕业生进行创业就业专题讲座,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端正择业观,明确用人单位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
3.4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业精神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各类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3.5开设创业就业运行平台,提高实践能力
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报批通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就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就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成立由创业就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就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3.6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技工院校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技工院校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3.7以企业、学校及政府良性互动为基础,提高财经类学生的就业能力
企业、学校及政府之间应积极开展互动,定期反馈互动结果,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财经类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其桥梁中枢作用,指导学校专业建设方向,及时告知财经类岗位需求动态,校方适时调整财经类相关课程,强化知识及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开展试点班级,为相关企业定点培养财经类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财经类专业,技工院校应对其教育模式加强改进,这会对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产生直接影响。在有效分析和探索的基础上,关于财经类专业,促进该方面的教育模式得到积极建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对该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显著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并明显提升其创业思想和就业本领,使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其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参考文献:
[1]滕松蓉.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研究[J].赤子,2015,(9):332-332,333.
[2]方德福.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12):141-142.
[3]张林,余茂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市场,2017,(9):132-133.
[4]吕祥斌.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分析[J].中国商论,2017,(16):184-185.
[5]石岩,刘洋.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45-247.
[6]肖晗,朱民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57-59.
[7]刘洋,黄雯雯,栾卓等.基于SWOT分析法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0):38-39.
[8]郑晓燕,李玉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4):73-75.
【关键词】创业 就业 财经类专业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216-02
社会经济正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人才和科技竞争逐渐加剧,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1]。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由于其存在较强的商业创造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其教学目标应当为对就业型人才积极培养[2]。为促进该目标有效实现,针对学生来说,学校应对其创业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积极培养。
1.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在创业就业型人才积极培养过程中,分析其面临的相关问题
1.1存在设置不完善、缺乏创新的教学课程体系
1.1.1存在比较单一的教学课程体系
在技工院校里,财经类专业涉及创业就业内容为:(1)对学生创业能力积极培养;(2)对学生就业能力注重培养。对于该类专业来说,其实践性较强,学校对该专业也较为注重。但在编排课程过程中,针对财经类专业来说,其安排缺乏一定的特色性和针对性,对学生潜能无法得到充分激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挖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教学期间,从创业就业分析,学生缺乏该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明确发展方向,使得学生存在较弱的创业就业能力。
1.1.2对于理论教学内容和方式来说,其新意不足
目前,在财经类方面来说,部分技工院校均对其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在其教学期间,學校对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延用,虽然部分学校开始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但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较少的交流沟通机会,学生无法集中主要精力上课,而教师在讲解知识期间,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为学科本位教学,使得学生对相关问题无法做到独立思考,技能操作无法得到有效施展。从而对理论知识无法实现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导致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出现脱轨的情况,不能有效联系两者,最终使学生存在较弱的竞争力[3]。
1.2财经类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是不断变化的,财经类教材和相关知识应该不断更新,这样才能跟随社会发展脚步,将所学的知识更加灵活的运用于实际岗位中,但是由于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年限较久,部分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久而久之,学校教授的相关知识并无实际用处,不能满足企业对于财经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也不适合企业的发展,逐渐出现财经类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而且企业也招揽不到适用人才。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企业及政府缺乏良性的互动,学校对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甚了解,对于企业财经类人员的要求也不能有效掌握;而企业也不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自然不能定向培养,同时,政府部门缺乏相关的措施去搭起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未能及时为企业与学校创造良好的互动条件和环境。
1.3在技工院校中,财经类专业属于起步较晚、非主流专业
由于办学定位等历史原因,技工院校主干专业以机电类专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生和家长对财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许多学校陆续开设财经类专业课程,满足中小企业对该类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但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及课程开发上均存在先天不足等问题。例如,部分学校的教材采用大学或高职院校在用教材,授课老师在不同程度聘用校外人员,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此外,财经类专业在一些学校领导心中,是一个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专业。
2.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积极构建有效的培养模式,即以创业就业为导向
为有效解决上述所提问题,应积极构建有效的教育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主要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对于学生来说,该模式注重培养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有效结合社会实践和相关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有效满足社会要求。其中该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针对财经类专业,对其多元化理论课堂体系积极构建,即以创业就业为导向
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在教授其相关理论知识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改善相关课程,有效增加课程量,并促进专业技术课程实现科学合理性,此外,促进实践课程有效增加,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在与市场变动程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并对课时实现合理科学安排。同时,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其自主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将社会资源为其有效提供,进而有效提升其创新就业能力[4]。
2.2针对财经类专业来说,积极改善其理论教学模式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学校应当对其积极改进,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对相关理论知识向学生积极主动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即将相应情境有效创造,对于学生来说,促进其对相关理论知识全面理解,有效提升其创新思维,除对其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外,也能够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此外,在教学期间,针对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的互动协助能力积极培养,让学生对其重要性充分认识。在财经类专业方面,在对其开展教学期间,需要对培养学生的方向积极改变,一般来说,注重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学科实现充分认识,积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并且教师需要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和教师实现有效的交流互动,促进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最终使学生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5]。
3.针对财经类专业,为使学生有效培养创业就业能力,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3.1针对政府主管部门,有效评价其培养效果 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在现阶段,技工院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需要严格统计各技工院校每年的创业率和就业率,同时记录存档。针对技工院校而言,在有关部门评价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过程中,它是十分关键的标准[6]。为此,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相关部门在对其评价过程中,应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按照目标完成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情况,有效制定相关政策。
3.2针对学生,有效评价其创业就业意识
学生就业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业能动性、创业品质及创业思想,但仅仅依靠这些还不够,对于就业意识评价将无法有效形成,学校应当学会客观评价学生,对心理测试等相关检测方法积极采取,同时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对于学生来说,对其实践活动能力有效综合,并在实践操作活动开展期间,充分综合评价其应变能力,同時通过分析其参与日常活动的相关结果,教师需要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有效综合,并给予有效评价,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加直观,针对学生来说,观察其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显著提高[7]。
3.3针对学生,有效评价其创业就业理论知识
对于部分技工院校来说,在其教学期间,理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期间,针对学生来说,可以使其内在修养得到显著增加,并有效提升其创业实力。同时让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积极掌握,对其专业技能有效丰富之时,促进创业成功率有效增加。目前,在部分技工院校中,对于理论知识评价而言,开始广泛使用其标准体系,且存在简单实用性[8]。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增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财经类专业实际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社会财经类专家、优秀毕业生进行创业就业专题讲座,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端正择业观,明确用人单位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
3.4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业精神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各类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3.5开设创业就业运行平台,提高实践能力
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报批通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就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就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成立由创业就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就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3.6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技工院校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技工院校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3.7以企业、学校及政府良性互动为基础,提高财经类学生的就业能力
企业、学校及政府之间应积极开展互动,定期反馈互动结果,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财经类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其桥梁中枢作用,指导学校专业建设方向,及时告知财经类岗位需求动态,校方适时调整财经类相关课程,强化知识及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开展试点班级,为相关企业定点培养财经类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财经类专业,技工院校应对其教育模式加强改进,这会对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产生直接影响。在有效分析和探索的基础上,关于财经类专业,促进该方面的教育模式得到积极建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对该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显著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并明显提升其创业思想和就业本领,使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其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参考文献:
[1]滕松蓉.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研究[J].赤子,2015,(9):332-332,333.
[2]方德福.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12):141-142.
[3]张林,余茂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市场,2017,(9):132-133.
[4]吕祥斌.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分析[J].中国商论,2017,(16):184-185.
[5]石岩,刘洋.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45-247.
[6]肖晗,朱民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57-59.
[7]刘洋,黄雯雯,栾卓等.基于SWOT分析法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0):38-39.
[8]郑晓燕,李玉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4):73-75.